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不传之秘章节目录 > 45.阴阳·藏象(1)(2)

45.阴阳·藏象(1)(2)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45.阴阳·藏象(1)(2)

    柳孜致道:“在读《景岳全书》时了解到,张介宾认为阴虚不可以寒胜,治疗宜用甘平之剂,其理由是苦寒类的知母、黄柏能克伐肾水,如果在治疗阴虚的病证时肆用苦寒,会导致阴虚未得补益,反而出现肾水先败的征象。”

    “辛伤肝的病人在服用补肝敛肺汤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腰酸痛之类的症状。这是因为苦寒克伐了肾水,或是肾水未得适时补益而受克伐——这应该是‘阴虚不可以寒胜’的一个佐证吧?那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前人对于阴虚一证的治疗有着这么大的歧义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歧义?这个问题,我想你应该也有一些认识的。那么,就先谈一谈你的看法吧。”贺财淡淡地说道。

    关于“苦能坚阴”,出自《中药学总论·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在苦味的描述中,认为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比如通泻的大黄、降泄的杏仁、清泄的栀子以及燥湿的黄芩、黄连等,另外就是苦能坚阴了。现代中医关于“苦能坚阴”的解释,认为“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的《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而“阴虚不可以寒胜”出自《景岳全书·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命门余义》:“命门有阴虚,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缘真水之不足也。故其为病,则或为烦渴,或为骨蒸,或为咳血吐血,或为淋浊溃泄。此虽明是火证,而本非邪热实热之比。盖实热之火其来暴,而必有感触之故;虚热之火其来徐,而必有积损之因,此虚火实火之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实热之火可以寒胜,可以水折,所谓热者寒之也;虚热之火不可以寒胜,所谓劳者温之也。何也?盖虚火因其无水,只当补水以配火,则阴阳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复水,则既亏之水未必可复,而并火去之,岂不阴阳两败乎。且苦寒之物,绝无升腾之生气,而欲其补虚,无是理也。故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剂,专补真阴,此虽未必即愈,自可无害,然后察其可乘,或暂一清解,或渐加温润,必使生气渐来,庶乎脾可健则热可退,肺潮润则嗽渐宁,方是渐复之佳兆,多有得生者。若但知知、柏为补阴,则愈败其肾,而致泄泻食减,必速其殆矣。”

    这两个观点究竟孰是孰非,经过贺财的一番阐述之后应该很明了了:苦是能坚阴,但对于苦能坚阴的机制,前人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张介宾认为苦寒药物用于阴虚一证后会出现“肾水衰败”的不良反应,这也没有错,只是没有深究其本源,便断然认为阴虚一证不可妄用苦寒。现在看来,这两个观点便如盲人摸象,所偏执者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既然柳孜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