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章节目录 >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 第十五章(3)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 第十五章(3)(2/2)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作者:巫解 2017-04-14 12:48
想魅力的人性美”,最后,善于融会贯通的雷东终于成为法国象征派绘画的一代宗师。

    蒙玛特大街

    1870年以前,画家毕沙罗一直遵循着柯罗的绘画风格,以中棕色和中灰色调子为主。1870年之后,毕沙罗改变了用光谱上的纯色来表现画面,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蒙玛特大街》就是毕沙罗改变绘画风格之后的代表作。

    进入晚年的毕沙罗经常从旅馆上居室的窗口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玛特大街》便是毕沙罗在1897年养病期间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幅境界宽广的城市风景画,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地捕捉了蒙马特大街车水马龙的喧嚣情景。在画面中,画家力求表现的是凭窗眺望而得到的视觉感觉,所以在如此庞大的场景中,并没有繁琐的细节描绘。画家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作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画面中街道宽广,行人与马车都是速写而成的,简练、灵动,景物朦胧模糊、跳跃闪动,各种暖灰、冷灰、深灰、浅灰构成一幅格调高雅的城市风景。

    画面中,成排的高大建筑与街道慢慢向远处延伸直到消失。画家在作画时的观察点较高,宽阔街道上的人群与马车的体积很小,所以只是凭着感觉概括的以一种“点”的笔触将移动着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点”笔触的运用和对静止物体的强调表现,加重了整个画面中人群与马车在街上移动的感觉。

    阳光闪烁,空气的振动,使得景物也是颤动的。画家通过色彩表现这种颤动。画中的景物好像被分成了两部分。画中没有固定的颜色。而是在补色规律的基础上,用原色作适当的铺排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变化,当然,这种效果需要观赏者自己的视觉来进行调和。为了使画面上的景物产生光的颤动感,画家有意安排一些对比色,试图通过观赏者的视网膜感应达到色调的统一。因此,有人说“毕沙罗画上的形体总是模模糊糊的”,画中色彩的笔触带有速写性,也不单纯是为了表现物体的形,也是为了调整色彩的光效应,以增强画面的强烈印象。毕沙罗的这种画法不是靠纯粹的理论去进行的,是画家从直接观察自然中获得的。印象派画家直接对景写生,就是为了得到直接感受,这是一个创举。

    最初的印象派画家的生活都非常窘迫,因为他们的画作不被世人承认,无人购买。毕沙罗的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家庭负担很沉重,子女又多。为了糊口,他只得不断地去求助画商,一家家跑。尽管身体极度疲乏,也不肯去花钱搭公共汽车。但每当这个画家谈起自己的画,就把所有的困难都抛到了脑后。他说:“我能这样宁静地画我想画的画,这就已经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