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辞章节目录 > 自由的呐喊 第三章(6)

自由的呐喊 第三章(6)(2/2)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辞作者:吴文智 2017-04-14 03:38
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所以,生产直接与生活有关的物质用品,会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物质用品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又构成了该民族的国家制度、法制观念、艺术以至宗教思想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个方向来解释上述种种观念和思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作相反的解释。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先前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在黑暗中摸索、探求的问题豁然开朗,得到解决。

    一生中能有这样的两项发现,该是足够了。即使只有一项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研究的领域很多,而且对其中任何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这是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但是他远不止有这一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地喜悦,但是当出现会立即对工业、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时,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以各种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国家制度,协助现代无产阶级得到解放。因为他的存在,这些现代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求,意识到自身的解放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且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他从事过的工作有:在早期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上发表文章;其后参与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个组织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他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建树,也足够以此成果而感到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