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大行宫
《红楼眼神》作者:刘心武 2017-04-13 15:15
邂逅大行宫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巡视到南京时,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江宁织造曹寅的母亲孙氏,以六十八岁高龄趋前觐见,康熙见之“色喜”,当着许多臣下慰劳孙氏说:“此吾家老人也。”厚赏之外,还挥毫写下了“萱瑞堂”的大匾。以上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概括,细究起来,则需弄清以下问题:康熙接见孙氏的地方,究竟是江宁织造署还是江宁织造府?或者署府是合一的建筑群?康熙题写“萱瑞堂”那天是四月初十,现存记叙此事最详的两篇当时的文章,冯景的《御书萱瑞堂记》说是“会庭中萱花盛开”,毛际可的《萱瑞堂记》更说是“岁方初夏,庭下之萱,皆先时丰茂,若预知翠华之将临且为寿母之兆,岂偶然之数欤!”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萱花那时是否已经开放并呈丰茂之状?
我研究《红楼梦》,采取的两个方法,一是文本细读,一是原型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曹雪芹的八十回文本里,特意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黛、湘联诗时,由黛玉吟出一句“色健茂金萱”,而且安排湘云作出这样的评论:“‘金萱’二字,便宜你了,省了多少力……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由此可知康熙皇帝为曹雪芹祖上题写“萱瑞堂”大匾事,被曹雪芹“真事冶后又“假语存”;第三回黛玉进府所见的荣国府正房所悬的御笔“荣禧堂”匾,其原型正是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初十题写的那个“萱瑞堂”匾。但曹雪芹使用这些原型材料,目的已绝非“颂圣”,他是页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去抒发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2007年5月下旬到南京,我应“市民课堂”邀请,去进行他们系列讲座的第63讲,题目是《我眼中的红学世界》;地点呢,是在大行宫会堂。何谓大行宫?这个名称虽然是乾隆时期才有的,但乾隆皇帝一生有个值得人们深思的做法,就是他行事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而很少标榜是以他父亲雍正为楷模,他的南巡之举,就是步祖父康熙后尘。到了南京,连驻跸的地点都尽量不逾祖制,仍在当年曹寅接驾的那个空间,当然,已经进行了一番改造,并且不再做别的使用。现在的大行宫会堂,实际上就是曹雪芹祖父接驾康熙的地方,也就是曹雪芹的故家。在这样的一处地方来讲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心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研究《红楼梦》,先把曹雪芹所经历所表达的康、雍、乾三朝的政治风云、家族浮沉搞清楚,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红楼梦》中写贾政验收竣工的大观园,他第一步是命令“把园门都关上,我们瞧了外面再进去”。把门面外墙欣赏完了,把握住了园子的大环境、总风格,再开门入院,曲径通幽,穿花渡柳,一处处地细品细赏,最后全局入心,达到审美的大愉悦。正如总在园门外转悠无法评价大观园一样,如果只是考察清史和拘泥曹学,那对《红楼梦》的研究当然难脱片面,但如果是从外围逐渐深入内部,最后是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读深思、考辨感悟,那么,你怎么能对之冠以“红外学”的恶谥呢?
我在演讲过程里,不时在想:严中先生在不在座啊?严中先生是南京的红学家之一,他对曹雪芹与《红楼梦》和南京的关系,研究近三十年,用功极深、收获甚丰。我的《揭秘〈红楼梦〉》讲座和书,参考过他的《红楼丛话》,对他可谓神交已久、十分佩罚他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告诉我们:曹寅时代的江宁织造署和江宁织造府是两处不相连通的空间。前者是曹寅接驾康熙皇帝的地方,也是“萱瑞堂”之所在,后者则是曹寅和夫人家属的一个居住空间;另有江宁织造局,则是进行纺织品生产的机房。江宁地区的萱花在阴历四月初不可能开放,因此当时文人关于康熙皇帝题写“萱瑞堂”大匾时“庭中萱花盛开”的说法,特别是强调萱草预知皇恩将沐特意提前开放,全是“颂圣”的谀词。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康熙见到孙氏,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巡视到南京时,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江宁织造曹寅的母亲孙氏,以六十八岁高龄趋前觐见,康熙见之“色喜”,当着许多臣下慰劳孙氏说:“此吾家老人也。”厚赏之外,还挥毫写下了“萱瑞堂”的大匾。以上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概括,细究起来,则需弄清以下问题:康熙接见孙氏的地方,究竟是江宁织造署还是江宁织造府?或者署府是合一的建筑群?康熙题写“萱瑞堂”那天是四月初十,现存记叙此事最详的两篇当时的文章,冯景的《御书萱瑞堂记》说是“会庭中萱花盛开”,毛际可的《萱瑞堂记》更说是“岁方初夏,庭下之萱,皆先时丰茂,若预知翠华之将临且为寿母之兆,岂偶然之数欤!”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萱花那时是否已经开放并呈丰茂之状?
我研究《红楼梦》,采取的两个方法,一是文本细读,一是原型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曹雪芹的八十回文本里,特意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黛、湘联诗时,由黛玉吟出一句“色健茂金萱”,而且安排湘云作出这样的评论:“‘金萱’二字,便宜你了,省了多少力……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由此可知康熙皇帝为曹雪芹祖上题写“萱瑞堂”大匾事,被曹雪芹“真事冶后又“假语存”;第三回黛玉进府所见的荣国府正房所悬的御笔“荣禧堂”匾,其原型正是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初十题写的那个“萱瑞堂”匾。但曹雪芹使用这些原型材料,目的已绝非“颂圣”,他是页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去抒发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2007年5月下旬到南京,我应“市民课堂”邀请,去进行他们系列讲座的第63讲,题目是《我眼中的红学世界》;地点呢,是在大行宫会堂。何谓大行宫?这个名称虽然是乾隆时期才有的,但乾隆皇帝一生有个值得人们深思的做法,就是他行事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而很少标榜是以他父亲雍正为楷模,他的南巡之举,就是步祖父康熙后尘。到了南京,连驻跸的地点都尽量不逾祖制,仍在当年曹寅接驾的那个空间,当然,已经进行了一番改造,并且不再做别的使用。现在的大行宫会堂,实际上就是曹雪芹祖父接驾康熙的地方,也就是曹雪芹的故家。在这样的一处地方来讲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心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研究《红楼梦》,先把曹雪芹所经历所表达的康、雍、乾三朝的政治风云、家族浮沉搞清楚,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红楼梦》中写贾政验收竣工的大观园,他第一步是命令“把园门都关上,我们瞧了外面再进去”。把门面外墙欣赏完了,把握住了园子的大环境、总风格,再开门入院,曲径通幽,穿花渡柳,一处处地细品细赏,最后全局入心,达到审美的大愉悦。正如总在园门外转悠无法评价大观园一样,如果只是考察清史和拘泥曹学,那对《红楼梦》的研究当然难脱片面,但如果是从外围逐渐深入内部,最后是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读深思、考辨感悟,那么,你怎么能对之冠以“红外学”的恶谥呢?
我在演讲过程里,不时在想:严中先生在不在座啊?严中先生是南京的红学家之一,他对曹雪芹与《红楼梦》和南京的关系,研究近三十年,用功极深、收获甚丰。我的《揭秘〈红楼梦〉》讲座和书,参考过他的《红楼丛话》,对他可谓神交已久、十分佩罚他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告诉我们:曹寅时代的江宁织造署和江宁织造府是两处不相连通的空间。前者是曹寅接驾康熙皇帝的地方,也是“萱瑞堂”之所在,后者则是曹寅和夫人家属的一个居住空间;另有江宁织造局,则是进行纺织品生产的机房。江宁地区的萱花在阴历四月初不可能开放,因此当时文人关于康熙皇帝题写“萱瑞堂”大匾时“庭中萱花盛开”的说法,特别是强调萱草预知皇恩将沐特意提前开放,全是“颂圣”的谀词。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康熙见到孙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