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语调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1 鲁迅式破折号……
破折号是鲁迅文字中,最常用到的特殊标点符号之一--句号、逗号就不用说了,因为它们只能算是标点符号大后宫里的“答应”和“常在”,表征的只是文字中的停顿和换气。我们可以随手挑一段鲁迅早年的文字,就可以看出破折号在他那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了:“……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做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返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坟·春末闲谈》)
钟鸣在一篇描述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son)的精彩短文里说过,再也没有什么标点能像破折号那样,生动地表示出文字自相矛盾的离合状态了:“它们一旦跃然纸上,便互相靠拢、接纳、出击、限制,或者挤掉对方,--动词挤掉轻浮的形容词,而名词却排鞑薄弱的副词和介词--它们彼此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各种叛变。”
(钟鸣《徒步者随录》)从上引鲁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特色:在两个横杠(“--”)之间的内容,也同样夹杂着鲁迅对前后文字所做的补充、提示、解释和修正,当然也有调侃和互否的含混性质在内。两个横杠间的文字和它的前后文字之间,在鲁迅的特殊语势那里,构成了一种纠缠不清、扭作一团的可疑面貌。这不仅仅是写作中的换气(句号和逗号可以看作是为了纯粹的换气),更是一种特殊语调在物质上的有形像征,具有着鲁迅语调上的综合性质地。
当在深闺中几乎寂寞地度过了自己一生的诗人狄金森,居然写出了“离家多年的我”(I Years had been from Home)这样的诗句,当她的出版人面对她的众多遗稿,清点之后说出“她在寂寞中写下了1775首向右上角飞扬的诗句”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碰巧见过狄金森诗作手稿的几张影印件,那位出版人的确是独具慧眼,狄金森的诗句确实在向右上角飞扬,仿佛有一股从正左边依次刮向右上角的清风在吹拂着她的诗句。这是狄金森对自己寂寞的深闺生活的轻微责备,她真正的梦想是走出闺房,成为一个“离家多年的我”。这中间包含着有关无望、无助的痛苦,被具
有母性的狄金森用无数个破折号给消除了。多年以后,布罗茨基对此赞不绝口,他说,破折号不仅被诗人用来说明心理现象、心绪的雷同,“而且还旨在跳过不言自明的一切。”(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尽管布罗茨基赞扬的是他的同胞茨维塔耶娃--一位同样喜欢在爆破的语势中使用破折号的伟大女诗人,可是,这些话用在狄金森身上,又有什么不对的呢。
……就这样,破折号至少具备了两副完全不同的用途面孔:鲁迅式的和狄金森式的(或茨维塔耶娃式的)。狄金森式的显然意味着:我的痛苦不必全部说出来,我的寂寞具有坚定的质地,我即使把它们全部省略了,也能找到进入它们的秘密通道--破折号本身的确构成了我们这些后来者,进占、窥探诗人狄金森心房的地下暗道。正是笔直的、高度俭省情绪内容的破折号,促成了狄金森向右上方飞扬的诗句。鲁迅式破折号却意味着:他虽然身体残破,却有着太多的话要说,他的任务太艰巨,他一直试图在个人的有趣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无聊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平衡点。出于这个平衡点具有过多不可解释的、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的含混性质,因此,鲁迅式破折号的用途绝对不是为了删除,而是为了增添和续弦。鲁迅式破折号是一个巨大的扁担,它的两头挂满了过于沉重的箩筐:一边是时代和社会对他的挤压,另一边却是内心的极度躁动,心绪上的高度激愤。因此,破折号在他那里,有着分裂的危险神色。狄金森式破折号则是一支皇帝才能使用的御笔,会随时像秋决一样划掉过多的文字,它是打在文字上面的、旨在擦去文字的红线。我们听见的是文字罪犯人头落地的声音。不了解狄金森式破折号,我们将不能进入狄金森的情绪世界;不了解鲁迅式破折号之于鲁迅的重大涵义,我们最起码不能完全把握鲁迅,或者说,鲁迅式破折号为我们理解鲁迅提供了一条隐蔽线索。
鲁迅式破折号导致了鲁迅语调上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犹豫和结巴。早中期的(1927年以前)鲁迅对自己说出的话有一种拿捏不定的面孔(犹豫),就是这种游离、飘忽的特性,导致了他言说时的结巴--在众多小鲁迅那里,结巴被处理为有意的晦涩和欲说还休。鲁迅坦白道:“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在这个很可能是真实的坦白中,包含着的不正有犹豫的意思么?我多次说过,写作(言说、说话)只是鲁迅一个十分巨大的假动作,他的目的是想有趣地填充自己的空白人生。在此前提下,也希望对自己的时代有所贡献。但是,现实在他眼里的无聊、荒诞和无耻,使得他的有趣人生填空始终无法圆满完成。这个诚实、认真的人,这个鲁迅,也始终无法在有趣填充人生和无聊现实之间寻找到真正的平衡,使得他终于只能集懒得说(写)、不得不说、只好说以及说了也白说的无奈脸孔于一身。犹豫和结巴正是这一切带出来的后果之一。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鲁迅式破折号在其中的作用:两个横杠之间夹杂着的内容不仅仅构成了对前后文字的解释和补充,更有修正、否定和有意调侃的意味。这就是卡夫卡式的特殊悖谬法(paradox)在鲁迅那里的妙用:破折号使鲁迅在创作的早中期,忙于说出自己的话,又忙于否定自己的话,并且在说出的和否定说出的之间颠沛流离。犹豫和结巴在动作上的如此特性,使鲁迅的语调渗满了怀疑:不仅仅是怀疑无聊的社会和时代,也怀疑自己的“说”。
布罗茨基指着同样喜欢破折号的茨维塔耶娃的背影,对酷爱形容的俄罗斯说:看啦,正是她和她的破折号,删除了二十世纪俄国文学中许多浮肿的东西(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我想说,这种浮肿的东西就是有人说过的:如果只把俄国文学看作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文学,那么,俄国文学的形像无非是充斥着从疯人院逃走的疯子形像,或者,还没有来得及被送进疯人院的精神病患者的形像。这些形像实际上就是言过其实的怀疑者形像。而鲁迅式破折号没有它在茨维塔耶娃那里的功能。通过破折号带来的语调上的犹豫和结巴,他为中国文学补充了很多东西;而他补充的东西,恰恰是中国文学(还有文化)一贯缺少的--这就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疯子式的怀疑。鲁迅的狂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在《狂人日记》里,我们从狂人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又结结巴巴的语势中,看见了那个巨大的破折号。怀疑意味着批判和抨击。可以想见,对一个在生理上口齿很流利的人来说,文字上的犹豫和结巴,只能象征着他不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即使他的怀疑也是谨小慎微和胆战心惊的。孔子说过了,我们要临事而惧。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起哄的公众和盲目的轻信,怀疑主义似地、结结巴巴地、犹豫不决地陈述经义,是要遭到谴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式破折号决不仅仅是一种语法上的技巧,也不仅仅是写作中的换气现象,它分明具有某种本体论的涵义了。这也是鲁迅那么喜欢使用破折号,并给它赋予那么多重大任务的根本原因。
狄金森式破折号的省略与删除有一个重大理由:她的写作仅仅是为了填充自己寂寞的、空白的人生,并且写作能让她感到有趣和获得快感。这就是说,她的写作,只是为了让自己看。狄金森生前几乎从未主动发表过自己的诗作,正好和她的破折号有着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鲁迅式破折号意味着增添--不管是肯定性的增添还是否定式的增添,都决不是为了省略,这也有一个源于他自身的重大理由:他的写作,除了有趣填充自己的空白人生、解决自己的无聊,也有改变中国现实的动机在内,即主动向时代“意义”投诚。这自然意味着,他的写作,不仅要对他本人有效,也希望对社会和时代有效;不仅要给自己看,也希望能让社会看。由于鲁迅多次貌似坚定地反对为文学而文学,使诗人钟鸣所谓的“方脑袋理论家”们往往忘记了鲁迅还存在着利己的一面,从而夸大了利他的一面。尽管鲁迅从这种两难中,最终获得的是超级无聊感、失败感和虚无感,但他的写作和他的写作透露出的特殊语调,依然和他独特的破折号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2 中国语调……
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说过,智慧是长者的方式。这用在孔子和老子两位贤哲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这两位人物的智慧奠定了老年中国的基本音质--假如说中国在文化上的确有一个所谓的“轴心时代”,那么,孔子和老子的智慧无疑奠定了中国语调上的轴心时代:中国语调的最强音就是苍老和沉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长地久”……,相信正是那样的言说方式,开启了中国式语调的先河。而“亡国之音哀以思,”“乱世之音怨以怒”,“治世之音安以乐”……(《诗·大序》)则是中国式语调过早到来的总结和纲要。
犹太人在耶稣受难时发出过嘲笑,因而被判永久性地流浪,直至末日审判,其流风所极,直到奥斯维辛之后,甚至阿多诺都认为再写诗就是一件可耻的行为了。《创世纪》记载了一件有关笑的神学轶事,说道是在听耶和华布道时,撒拉不知是哪根神经动了一下,不禁微笑(决不是大笑)了。耶和华指斥了他,但撒拉否认了:“我没有笑!”可耶和华坚持说:“不,你确实笑了,撒拉!”依照耶和华的脾气(根据有些人的看法,耶和华最初是一位残忍的战神,而不是什么慈悲的拯救之神,参阅艾斯勒《圣杯与剑》),撒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人们不妨去猜测一下。孔子和老子的语调同样是反对笑声的,这一天条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越往后推移,笑声在被指责中,越遭到了广泛的怀疑、打击、削减直到消失。笑被认为是对四平八稳、雍容大度、按照中庸之道的比例尺测量过的中国文化经义的犯罪。是一种轻薄的行为。我们只有从无聊的诗人(比如李白)、文人(比如李渔、冯梦龙)那里,才能听到一些肤浅的笑声,看到一些肤浅的笑意。苍老和沉重是坚决反对笑声的。这使得一位名叫李廷彦的哥们为了做出好诗,不禁杜撰出“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这样不详的句子(孔齐《至正直记》卷四),尽管他的家兄、舍弟都活得好好的。
中国语调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凉,那是一种老年的、饱经沧桑的语调。这种腔调在季节上对应的是秋天--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昼夜上对应的是黄昏--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少年中国在汉语中几乎是从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已经无法追溯了,也不知道少年中国在三皇五帝时期究竟存在过没有。这种腔调是哭泣前的禁止哭泣,是卡在喉头处的哽咽:它合乎中庸之道--大哭和大笑都是反中庸的。清人汪景祺说:“忆少年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与友者,骂坐之灌将军,放狂之祢处士,一言不和,不难挺刃而斗……”这种偶尔的年轻只在一眨眼之间,很快到来的却是:“青春背我,黄卷笑我。意绪如此其荒芜,病躯如此其委顿,间关历数千里,贫困饥驱,自问平生,都无是处。”(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序》)有趣得很,汪景祺也用到了“笑”,但“笑”在这里,显然和在撒拉处是大不一样的了,它分明已有了一种嘲讽的意味,它是对反抗苍老、沉重语调之人的鞑伐,是奉献给这些权威语调的不法份子的嘘声,是苍老、沉重的老年语调的看门人和守夜者,也是语调中的警察和法官。
鲁迅对此颇有体会,他为这种病态的老年腔调画了一副像:中国的文人最喜欢在积雪时分,由丫鬟或侍者扶持着,去看看病梅,吐两口血,然后再吟两句诗,--至于吟的诗是清爽的,还是沉重、苍凉的,我们甚至不用对此发生疑问了;在另一处,鲁迅又把中国诗人称作“瘦的诗人”:这些家伙的泪腺尤其发达,见残花就要下泪。尽管这很不合中国语调上的中庸之道,但流泪毕竟还算是表达了苍老、沉重语调的终极特色,语调上的中庸之道对此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韩愈曾为此辩护过,说什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提倡过“夫物不平则鸣”的韩愈一定很清楚,得这有一个前提:无论是“言之短长”还是“声之高下”,都被沉重、苍老的语调预先浸泡过。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语调,哪怕是貌似年轻、柔软和慷慨激昂的语调,都无不打上老年调门的音色。即使是号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其慷慨激昂表象掩盖之下的,依然是一介“聊发”一下“少年狂”的“老夫”罢了。
在一次演讲中,鲁迅从声音的角度将中国定义为“无声的”(《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这当然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鲁迅无疑参透了中国调门的特殊性:单一的语调,哪怕这种单一性仅仅是有如价值规律那般的中轴,围绕它上下波动的是价格一样,即使苍凉、沉重的老年语调也充当了这样的中轴角色,围绕着它上下浮动的还有其他语调,这种单一性带来的最终结局仍然是一鹿高鸣,万鹿俱寂,无声的中国也就来临了。在鲁迅早期的大作《摩罗诗力说》里,他写道:“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在文末鲁迅大声疾呼:“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国家荒矣,而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且未之有也。”可这样的言说,依然只能算是一个少年老头对中国语调的沉重陈述:鲁迅本人的语调和他所描述的对象性语调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是一种本地语调,尽管鲁迅在自己的写作中引进了他自己意义上的破折号。
中国传统语调是一种没有破折号参与其中的调门,它拒绝破折号:在苍老和沉重的音色中,包含着毋庸置疑的坚定性(即霸道性),它不允许被篡改,更不允许被矫正。破折号带来的犹豫和口吃,是苍老、沉重的中国调门坚决不允许的。它的坚定性意味着自己真理在握,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圣人之言也,与天地江海相始终。任何人只要在言说时胆敢怀疑或以怀疑的语气说出它,谁就会遭到比笑话耶稣的犹太人更加悲惨的流放命运。因此,破折号是绝对要遭到中国语调排斥的标点符号,无论是狄金生式的,还是鲁迅式的。因为中国语调绝对不允许减损、删除自己自以为是的真理,也绝对不允许有人怀疑它的真理嘴脸。
鲁迅说:“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说,就是脑筋糊涂。倘若永远用着糊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糊涂的影子。”(《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不要仅仅把这看作是鲁迅对无声的中国的把脉,更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破折号是鲁迅文字中,最常用到的特殊标点符号之一--句号、逗号就不用说了,因为它们只能算是标点符号大后宫里的“答应”和“常在”,表征的只是文字中的停顿和换气。我们可以随手挑一段鲁迅早年的文字,就可以看出破折号在他那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了:“……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做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返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坟·春末闲谈》)
钟鸣在一篇描述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son)的精彩短文里说过,再也没有什么标点能像破折号那样,生动地表示出文字自相矛盾的离合状态了:“它们一旦跃然纸上,便互相靠拢、接纳、出击、限制,或者挤掉对方,--动词挤掉轻浮的形容词,而名词却排鞑薄弱的副词和介词--它们彼此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各种叛变。”
(钟鸣《徒步者随录》)从上引鲁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特色:在两个横杠(“--”)之间的内容,也同样夹杂着鲁迅对前后文字所做的补充、提示、解释和修正,当然也有调侃和互否的含混性质在内。两个横杠间的文字和它的前后文字之间,在鲁迅的特殊语势那里,构成了一种纠缠不清、扭作一团的可疑面貌。这不仅仅是写作中的换气(句号和逗号可以看作是为了纯粹的换气),更是一种特殊语调在物质上的有形像征,具有着鲁迅语调上的综合性质地。
当在深闺中几乎寂寞地度过了自己一生的诗人狄金森,居然写出了“离家多年的我”(I Years had been from Home)这样的诗句,当她的出版人面对她的众多遗稿,清点之后说出“她在寂寞中写下了1775首向右上角飞扬的诗句”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碰巧见过狄金森诗作手稿的几张影印件,那位出版人的确是独具慧眼,狄金森的诗句确实在向右上角飞扬,仿佛有一股从正左边依次刮向右上角的清风在吹拂着她的诗句。这是狄金森对自己寂寞的深闺生活的轻微责备,她真正的梦想是走出闺房,成为一个“离家多年的我”。这中间包含着有关无望、无助的痛苦,被具
有母性的狄金森用无数个破折号给消除了。多年以后,布罗茨基对此赞不绝口,他说,破折号不仅被诗人用来说明心理现象、心绪的雷同,“而且还旨在跳过不言自明的一切。”(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尽管布罗茨基赞扬的是他的同胞茨维塔耶娃--一位同样喜欢在爆破的语势中使用破折号的伟大女诗人,可是,这些话用在狄金森身上,又有什么不对的呢。
……就这样,破折号至少具备了两副完全不同的用途面孔:鲁迅式的和狄金森式的(或茨维塔耶娃式的)。狄金森式的显然意味着:我的痛苦不必全部说出来,我的寂寞具有坚定的质地,我即使把它们全部省略了,也能找到进入它们的秘密通道--破折号本身的确构成了我们这些后来者,进占、窥探诗人狄金森心房的地下暗道。正是笔直的、高度俭省情绪内容的破折号,促成了狄金森向右上方飞扬的诗句。鲁迅式破折号却意味着:他虽然身体残破,却有着太多的话要说,他的任务太艰巨,他一直试图在个人的有趣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无聊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平衡点。出于这个平衡点具有过多不可解释的、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的含混性质,因此,鲁迅式破折号的用途绝对不是为了删除,而是为了增添和续弦。鲁迅式破折号是一个巨大的扁担,它的两头挂满了过于沉重的箩筐:一边是时代和社会对他的挤压,另一边却是内心的极度躁动,心绪上的高度激愤。因此,破折号在他那里,有着分裂的危险神色。狄金森式破折号则是一支皇帝才能使用的御笔,会随时像秋决一样划掉过多的文字,它是打在文字上面的、旨在擦去文字的红线。我们听见的是文字罪犯人头落地的声音。不了解狄金森式破折号,我们将不能进入狄金森的情绪世界;不了解鲁迅式破折号之于鲁迅的重大涵义,我们最起码不能完全把握鲁迅,或者说,鲁迅式破折号为我们理解鲁迅提供了一条隐蔽线索。
鲁迅式破折号导致了鲁迅语调上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犹豫和结巴。早中期的(1927年以前)鲁迅对自己说出的话有一种拿捏不定的面孔(犹豫),就是这种游离、飘忽的特性,导致了他言说时的结巴--在众多小鲁迅那里,结巴被处理为有意的晦涩和欲说还休。鲁迅坦白道:“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在这个很可能是真实的坦白中,包含着的不正有犹豫的意思么?我多次说过,写作(言说、说话)只是鲁迅一个十分巨大的假动作,他的目的是想有趣地填充自己的空白人生。在此前提下,也希望对自己的时代有所贡献。但是,现实在他眼里的无聊、荒诞和无耻,使得他的有趣人生填空始终无法圆满完成。这个诚实、认真的人,这个鲁迅,也始终无法在有趣填充人生和无聊现实之间寻找到真正的平衡,使得他终于只能集懒得说(写)、不得不说、只好说以及说了也白说的无奈脸孔于一身。犹豫和结巴正是这一切带出来的后果之一。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鲁迅式破折号在其中的作用:两个横杠之间夹杂着的内容不仅仅构成了对前后文字的解释和补充,更有修正、否定和有意调侃的意味。这就是卡夫卡式的特殊悖谬法(paradox)在鲁迅那里的妙用:破折号使鲁迅在创作的早中期,忙于说出自己的话,又忙于否定自己的话,并且在说出的和否定说出的之间颠沛流离。犹豫和结巴在动作上的如此特性,使鲁迅的语调渗满了怀疑:不仅仅是怀疑无聊的社会和时代,也怀疑自己的“说”。
布罗茨基指着同样喜欢破折号的茨维塔耶娃的背影,对酷爱形容的俄罗斯说:看啦,正是她和她的破折号,删除了二十世纪俄国文学中许多浮肿的东西(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我想说,这种浮肿的东西就是有人说过的:如果只把俄国文学看作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文学,那么,俄国文学的形像无非是充斥着从疯人院逃走的疯子形像,或者,还没有来得及被送进疯人院的精神病患者的形像。这些形像实际上就是言过其实的怀疑者形像。而鲁迅式破折号没有它在茨维塔耶娃那里的功能。通过破折号带来的语调上的犹豫和结巴,他为中国文学补充了很多东西;而他补充的东西,恰恰是中国文学(还有文化)一贯缺少的--这就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疯子式的怀疑。鲁迅的狂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在《狂人日记》里,我们从狂人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又结结巴巴的语势中,看见了那个巨大的破折号。怀疑意味着批判和抨击。可以想见,对一个在生理上口齿很流利的人来说,文字上的犹豫和结巴,只能象征着他不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即使他的怀疑也是谨小慎微和胆战心惊的。孔子说过了,我们要临事而惧。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起哄的公众和盲目的轻信,怀疑主义似地、结结巴巴地、犹豫不决地陈述经义,是要遭到谴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式破折号决不仅仅是一种语法上的技巧,也不仅仅是写作中的换气现象,它分明具有某种本体论的涵义了。这也是鲁迅那么喜欢使用破折号,并给它赋予那么多重大任务的根本原因。
狄金森式破折号的省略与删除有一个重大理由:她的写作仅仅是为了填充自己寂寞的、空白的人生,并且写作能让她感到有趣和获得快感。这就是说,她的写作,只是为了让自己看。狄金森生前几乎从未主动发表过自己的诗作,正好和她的破折号有着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鲁迅式破折号意味着增添--不管是肯定性的增添还是否定式的增添,都决不是为了省略,这也有一个源于他自身的重大理由:他的写作,除了有趣填充自己的空白人生、解决自己的无聊,也有改变中国现实的动机在内,即主动向时代“意义”投诚。这自然意味着,他的写作,不仅要对他本人有效,也希望对社会和时代有效;不仅要给自己看,也希望能让社会看。由于鲁迅多次貌似坚定地反对为文学而文学,使诗人钟鸣所谓的“方脑袋理论家”们往往忘记了鲁迅还存在着利己的一面,从而夸大了利他的一面。尽管鲁迅从这种两难中,最终获得的是超级无聊感、失败感和虚无感,但他的写作和他的写作透露出的特殊语调,依然和他独特的破折号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2 中国语调……
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说过,智慧是长者的方式。这用在孔子和老子两位贤哲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这两位人物的智慧奠定了老年中国的基本音质--假如说中国在文化上的确有一个所谓的“轴心时代”,那么,孔子和老子的智慧无疑奠定了中国语调上的轴心时代:中国语调的最强音就是苍老和沉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长地久”……,相信正是那样的言说方式,开启了中国式语调的先河。而“亡国之音哀以思,”“乱世之音怨以怒”,“治世之音安以乐”……(《诗·大序》)则是中国式语调过早到来的总结和纲要。
犹太人在耶稣受难时发出过嘲笑,因而被判永久性地流浪,直至末日审判,其流风所极,直到奥斯维辛之后,甚至阿多诺都认为再写诗就是一件可耻的行为了。《创世纪》记载了一件有关笑的神学轶事,说道是在听耶和华布道时,撒拉不知是哪根神经动了一下,不禁微笑(决不是大笑)了。耶和华指斥了他,但撒拉否认了:“我没有笑!”可耶和华坚持说:“不,你确实笑了,撒拉!”依照耶和华的脾气(根据有些人的看法,耶和华最初是一位残忍的战神,而不是什么慈悲的拯救之神,参阅艾斯勒《圣杯与剑》),撒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人们不妨去猜测一下。孔子和老子的语调同样是反对笑声的,这一天条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越往后推移,笑声在被指责中,越遭到了广泛的怀疑、打击、削减直到消失。笑被认为是对四平八稳、雍容大度、按照中庸之道的比例尺测量过的中国文化经义的犯罪。是一种轻薄的行为。我们只有从无聊的诗人(比如李白)、文人(比如李渔、冯梦龙)那里,才能听到一些肤浅的笑声,看到一些肤浅的笑意。苍老和沉重是坚决反对笑声的。这使得一位名叫李廷彦的哥们为了做出好诗,不禁杜撰出“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这样不详的句子(孔齐《至正直记》卷四),尽管他的家兄、舍弟都活得好好的。
中国语调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凉,那是一种老年的、饱经沧桑的语调。这种腔调在季节上对应的是秋天--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昼夜上对应的是黄昏--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少年中国在汉语中几乎是从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已经无法追溯了,也不知道少年中国在三皇五帝时期究竟存在过没有。这种腔调是哭泣前的禁止哭泣,是卡在喉头处的哽咽:它合乎中庸之道--大哭和大笑都是反中庸的。清人汪景祺说:“忆少年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与友者,骂坐之灌将军,放狂之祢处士,一言不和,不难挺刃而斗……”这种偶尔的年轻只在一眨眼之间,很快到来的却是:“青春背我,黄卷笑我。意绪如此其荒芜,病躯如此其委顿,间关历数千里,贫困饥驱,自问平生,都无是处。”(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序》)有趣得很,汪景祺也用到了“笑”,但“笑”在这里,显然和在撒拉处是大不一样的了,它分明已有了一种嘲讽的意味,它是对反抗苍老、沉重语调之人的鞑伐,是奉献给这些权威语调的不法份子的嘘声,是苍老、沉重的老年语调的看门人和守夜者,也是语调中的警察和法官。
鲁迅对此颇有体会,他为这种病态的老年腔调画了一副像:中国的文人最喜欢在积雪时分,由丫鬟或侍者扶持着,去看看病梅,吐两口血,然后再吟两句诗,--至于吟的诗是清爽的,还是沉重、苍凉的,我们甚至不用对此发生疑问了;在另一处,鲁迅又把中国诗人称作“瘦的诗人”:这些家伙的泪腺尤其发达,见残花就要下泪。尽管这很不合中国语调上的中庸之道,但流泪毕竟还算是表达了苍老、沉重语调的终极特色,语调上的中庸之道对此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韩愈曾为此辩护过,说什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提倡过“夫物不平则鸣”的韩愈一定很清楚,得这有一个前提:无论是“言之短长”还是“声之高下”,都被沉重、苍老的语调预先浸泡过。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语调,哪怕是貌似年轻、柔软和慷慨激昂的语调,都无不打上老年调门的音色。即使是号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其慷慨激昂表象掩盖之下的,依然是一介“聊发”一下“少年狂”的“老夫”罢了。
在一次演讲中,鲁迅从声音的角度将中国定义为“无声的”(《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这当然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鲁迅无疑参透了中国调门的特殊性:单一的语调,哪怕这种单一性仅仅是有如价值规律那般的中轴,围绕它上下波动的是价格一样,即使苍凉、沉重的老年语调也充当了这样的中轴角色,围绕着它上下浮动的还有其他语调,这种单一性带来的最终结局仍然是一鹿高鸣,万鹿俱寂,无声的中国也就来临了。在鲁迅早期的大作《摩罗诗力说》里,他写道:“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在文末鲁迅大声疾呼:“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国家荒矣,而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且未之有也。”可这样的言说,依然只能算是一个少年老头对中国语调的沉重陈述:鲁迅本人的语调和他所描述的对象性语调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是一种本地语调,尽管鲁迅在自己的写作中引进了他自己意义上的破折号。
中国传统语调是一种没有破折号参与其中的调门,它拒绝破折号:在苍老和沉重的音色中,包含着毋庸置疑的坚定性(即霸道性),它不允许被篡改,更不允许被矫正。破折号带来的犹豫和口吃,是苍老、沉重的中国调门坚决不允许的。它的坚定性意味着自己真理在握,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圣人之言也,与天地江海相始终。任何人只要在言说时胆敢怀疑或以怀疑的语气说出它,谁就会遭到比笑话耶稣的犹太人更加悲惨的流放命运。因此,破折号是绝对要遭到中国语调排斥的标点符号,无论是狄金生式的,还是鲁迅式的。因为中国语调绝对不允许减损、删除自己自以为是的真理,也绝对不允许有人怀疑它的真理嘴脸。
鲁迅说:“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说,就是脑筋糊涂。倘若永远用着糊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糊涂的影子。”(《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不要仅仅把这看作是鲁迅对无声的中国的把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