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王乾坤再致张梦阳

王乾坤再致张梦阳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王乾坤

    梦阳先生:第五次发出的信(打印件)收到,这是一次多么艰难的精神旅行,非常感动。

    帕斯卡尔曾认为,人有三种伟大。方便地说,第一种是外在力量,第二种是知识,第三种是仁爱。他认为在这个系列中,一个比一个更有价值。这也正是我的价值谱系。你所说的"才华"属于第二类,即便在我这里是真的,也没有特别值得"爱"、"崇敬"的地方。知性上的明敏并不太难,况且它并不构成的之为人最为根本的内容,未来的电脑或者光脑也许比以往任何一位大学问家更博学,更敏于思。人最难做到的是爱,这是最接近上帝的因而是人类最永恒的品质,是其它的存在物所不可能有的属性。对于知性范畴的东西,我虽然也不小觑,有时也欣赏(这毕竟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但很少为他人的才华倾心过,倒是更容易为善者征服。所以对你的自责?“做了不少后悔事")与自嘲("很拙","很笨"),很是感动。对不知的东西保持缄默,以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你应该感谢你的母亲。事实上,母亲的慈爱传达出的正是一种仁爱的原型。我想,幸亏母亲没有被"进化"或者"革命"掉,尤其是在一个没有宗教情怀的类群中,如果没有母亲,这世界人心一定会更阴暗更不可想象?这几天我陆续收到一些朋友寄来有关鲁迅的报刊,于是才知道所谓"贬损鲁迅引发文坛大震动"是怎么一回事。偌大的中国发表几篇批评鲁迅的文章,就会引起震动,这文坛也太脆弱了,太不健康了。为几篇非鲁文章,上诉领导部门,实是昏举。如果鲁迅在世,他可以同意其捍卫者吁请权力来助战么?真理是可以用其它的规则来裁判的么?鲁迅需要用外力来保护么?可见捍卫者对鲁迅隔膜到什么样程度。这样捍卫即便大获全胜,与恐怕与鲁迅没有大关系。"热爱鲁迅的巴金"所主编的杂志为什么不可以与鲁迅辩论?陈述不同意见怎么就一定是"讨伐鲁迅"?即便是讨伐有什么不可以的?反讨伐不就结了,难道真理不是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呈现出来的么?我们把言论自由、现代学术品格、学术规则挂在嘴上,然而是多么的陌生啊。当我在私下里表示遗憾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如果权力部门不干预,那么各种谬说不就有恃无恐了。"这也许一种忠厚之言,然而朋友没有意识到,这种心态正是文化**的土壤。判定谬误,限制谬说的最终的有效力量,永远不可能在局外寻找。事实是,如果一个学人,如果一个杂志,一味地不负责任、哗众取宠,那么它只能向世人指示自己的下品和自葬的前途。我对《收获》一无所知,但我估计它不致如此浅薄。

    这完全不意味着我同意《收获》的文章,我只是从这个震动中看到了我们离鲁迅还有多远,离健康的文化气氛还有多远,因而不免沮丧。 事实上,好多批评文章都远离鲁迅的要害,哪里谈得上什么"倒鲁"的"重磅炸弹"?作为一个爱鲁迅者,我几乎从不为"非鲁"而愤怒,这当然不尽是因为没打到要害,而是我认为,鲁迅的很多遗产还在冰冻中,要开掘这些遗产必须造就大批像样的批评者。作为一种解释学文本,鲁迅只能活在多重的阐释之中,以宗法门徒的方式敬畏鲁迅则鲁迅亡。这个说法在传统思维看法是不好理解的,对热爱鲁迅的厚道者是不好理解的。好的批评当然也有,但很难得。目前对于鲁迅的批评水平的确不高,很幼稚,并且品格也堪忧。然而这种状况与长期的不正常的学术气氛有关。只要言论不放开,无论正方还是反方,一样的提出不高,长不大。对于一些非鲁之论,我有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小孩在大人的书中看到了一个数学上的无穷大符号,便煞有介事地批评或者调侃大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