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坤再致张梦阳(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8"字写横了。于是众人跟着起哄"啊啊,写横了!"你看这有什么值得气愤的?从他那个级别的标准看来,横着写确实错了,确实值得得一"非"。
反批评当然是同样应该的,问题是品格要高。理性的反批评是指出这个不成熟,是站在更高的水平上与之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以语言霸权居高临下,更不是动用别的什么力量禁止其说话。如果让小孩合理的长大,他就会在相应的水平上接近鲁迅,与之辩论或对话。而鲁研的长进、文明的创造就在其中。不然鲁迅就只能是一个图腾一般的文物。我们一些人似乎很甘于如此。把对鲁迅的感情过份地投入鲁迅研究往往会事与愿违。遵嘱上网收看了你与网友的座谈,很同意你对非鲁者的态度。但我以为还要从更高的视野看这个问题。现在我这样设问:如果王朔根本就没有肯定过鲁迅,你能不能有这份宽容?如果有,那你这种宽容建立在什么基点上?它与"骑墙"、"无是非观"乃至"乡愿"区别在哪?我同意你对王朔的"可爱"一说。王朔的书我一本也没有看,但小文章是看过一些的,他所编的电视也看过的。王朔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不求体制性遮护,这在习惯了\"以毛附皮\"的中国文人中是不容易的。就凭这点也有让我等职业化学人惭愧的地方。以一人之力谋生,以本己率性嘲弄正统,嘲弄道德(但要分辩),嘲笑中产阶级,尽管不无"痞子"气,但至少不能说,其品格就比帮忙与帮闲的\"学者\"、\"教授\"更卑下,更有害,比惨淡经营或勾心斗角于职称或头衔的\"研究员\"们更卑微,更可笑。他对鲁迅的批评可以当童言视之。不能要求一个这样的作家进入鲁迅的深层。
从网上看来,你对拙著有点偏爱。其实我很清楚它的短处。从宏观上说,我至今困惑不安的有两点:第一是自序中提到了的,太多地运用了西方概念,这种描述虽然可以克服中国既有话语模式之不足、不准,而接近鲁迅之本来,但也容易淹没"这一个":似乎鲁迅就是一个西方式的存在主义者。这不是我的意图,我无意这样去牵扯,所以对西方人物我能不说就不说,达意为止。我甚至舍去了柏格森的"绵延"理论。鲁迅提倡拿来主义,但不曾臣服过西方霸权;这是两码事,民族主义容易把这二者搅在一起。鲁迅有他独特的风致,其中有中国文化的精微和他本人的独有的生命气息。言述方式的选取择这是一个两难,如果要我再写一遍,我大概也只能减弱其颜色而无法消其弊。所以我只有请求读者不要拘泥于西方语言的"梯子",应"过河折桥"。我担心自己是不是陷入误区,也尝试找一种更好的言述方式,然而至今毫无进展,所以常常希望有识者教我。第二,在一个没有宗教背景的国度,生命如何健康地淀放,鲁迅想的并不多;对自己的生命中的阴影,他固然在爱的河床中常常予以洗涤,但不曾寻找过可以确定的终极的爱之源。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爱并没有被"终极立法"。这个缺陷留下了被人曲解的大隐患,以暴易暴的"斗争哲学"就这样钻了空子。鲁迅没有完成这个思考,后来的鲁研者应该从鲁迅这里开始审理其生命哲学,但却是后退了;他们以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跟着斗争哲学一起涂抹不再开口的夫子,弄得一塌糊涂。此书虽然力图还原其生命哲学,却同样没有对上述问题作继起性审理(但有引而不发的伏笔在)。这个话题太大,远不是一个鲁研话题,也不是一两个章节可以说清,况且现在的学术气候也不成熟,不如置后。这是本书的第二大缺憾,我希望在历史条件允许的时候,有学者来做这种工作。
祝好。王乾坤2000年7月12日
反批评当然是同样应该的,问题是品格要高。理性的反批评是指出这个不成熟,是站在更高的水平上与之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以语言霸权居高临下,更不是动用别的什么力量禁止其说话。如果让小孩合理的长大,他就会在相应的水平上接近鲁迅,与之辩论或对话。而鲁研的长进、文明的创造就在其中。不然鲁迅就只能是一个图腾一般的文物。我们一些人似乎很甘于如此。把对鲁迅的感情过份地投入鲁迅研究往往会事与愿违。遵嘱上网收看了你与网友的座谈,很同意你对非鲁者的态度。但我以为还要从更高的视野看这个问题。现在我这样设问:如果王朔根本就没有肯定过鲁迅,你能不能有这份宽容?如果有,那你这种宽容建立在什么基点上?它与"骑墙"、"无是非观"乃至"乡愿"区别在哪?我同意你对王朔的"可爱"一说。王朔的书我一本也没有看,但小文章是看过一些的,他所编的电视也看过的。王朔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不求体制性遮护,这在习惯了\"以毛附皮\"的中国文人中是不容易的。就凭这点也有让我等职业化学人惭愧的地方。以一人之力谋生,以本己率性嘲弄正统,嘲弄道德(但要分辩),嘲笑中产阶级,尽管不无"痞子"气,但至少不能说,其品格就比帮忙与帮闲的\"学者\"、\"教授\"更卑下,更有害,比惨淡经营或勾心斗角于职称或头衔的\"研究员\"们更卑微,更可笑。他对鲁迅的批评可以当童言视之。不能要求一个这样的作家进入鲁迅的深层。
从网上看来,你对拙著有点偏爱。其实我很清楚它的短处。从宏观上说,我至今困惑不安的有两点:第一是自序中提到了的,太多地运用了西方概念,这种描述虽然可以克服中国既有话语模式之不足、不准,而接近鲁迅之本来,但也容易淹没"这一个":似乎鲁迅就是一个西方式的存在主义者。这不是我的意图,我无意这样去牵扯,所以对西方人物我能不说就不说,达意为止。我甚至舍去了柏格森的"绵延"理论。鲁迅提倡拿来主义,但不曾臣服过西方霸权;这是两码事,民族主义容易把这二者搅在一起。鲁迅有他独特的风致,其中有中国文化的精微和他本人的独有的生命气息。言述方式的选取择这是一个两难,如果要我再写一遍,我大概也只能减弱其颜色而无法消其弊。所以我只有请求读者不要拘泥于西方语言的"梯子",应"过河折桥"。我担心自己是不是陷入误区,也尝试找一种更好的言述方式,然而至今毫无进展,所以常常希望有识者教我。第二,在一个没有宗教背景的国度,生命如何健康地淀放,鲁迅想的并不多;对自己的生命中的阴影,他固然在爱的河床中常常予以洗涤,但不曾寻找过可以确定的终极的爱之源。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爱并没有被"终极立法"。这个缺陷留下了被人曲解的大隐患,以暴易暴的"斗争哲学"就这样钻了空子。鲁迅没有完成这个思考,后来的鲁研者应该从鲁迅这里开始审理其生命哲学,但却是后退了;他们以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跟着斗争哲学一起涂抹不再开口的夫子,弄得一塌糊涂。此书虽然力图还原其生命哲学,却同样没有对上述问题作继起性审理(但有引而不发的伏笔在)。这个话题太大,远不是一个鲁研话题,也不是一两个章节可以说清,况且现在的学术气候也不成熟,不如置后。这是本书的第二大缺憾,我希望在历史条件允许的时候,有学者来做这种工作。
祝好。王乾坤2000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