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真正的挑战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李新宇
面对一个历史人物,出现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坚决捍卫鲁迅,同时,也应该坚决捍卫他人批判鲁迅的权利。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应该具有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议鲁迅这一现象的出现,也许是学界环境正常化的一种表现。
而且,考察对鲁迅的非议,一些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然,具体情况很不一样。有人因为他是一块挡路的"石头",所以发誓要踢开他,这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对于一些并不了解鲁迅又要信口开河的人,更没有必要与之计较。这个现象本身算不了什么,背后的东西却很值得重视。
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些年轻人为什么对鲁迅如此反感?他们反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鲁迅?那个鲁迅是不是真正的鲁迅?事实上,一些人并不了解鲁迅,既没有系统地读过鲁迅的书,也谈不上了解鲁迅的为人。显然,他们所反感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的鲁迅,而是那个被歪曲、神化和利用的鲁迅。鲁迅在代人受过。需要考虑的是:鲁迅为什么会代人受过?鲁迅在代谁受过?既然鲁迅曾经被神化和妖魔化,既然鲁迅曾经被当作旗帜和棍子挥舞,人们怎能只是对他充满敬和爱?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鲁迅研究界的反思:我们给了一般青年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鲁迅?我们的研究是弘扬了鲁迅还是危害了鲁迅?毫无疑问,近二十年的鲁迅研究成绩是不可抹杀的,但也无须讳言,我们至今仍然常常在几十年前制造的鲁迅神像上涂抹新油漆,仍然习惯于把鲁迅与一些历史罪恶纠结在一起,仍然常常把鲁迅牢牢地捆绑在某些帮派的战车上。这怎么能不导致年轻人的反感?王富仁先生说:他是那样的深爱鲁迅,努力通过他的讲课而使他的学生也爱鲁迅,如果他的学生在听他的课后仍然不爱鲁迅,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失败。那么,一群年轻的作家和批评家那么反感鲁迅,是谁的失败呢?不能只是强调非学术的外力作用,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责任。
值得重视的不是几个年轻作家或评论家对鲁迅的非议,而是几乎席卷了世纪末中国文坛和学界的文化潮流。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潮流真正构成了对鲁迅的挑战,真正导致了鲁迅精神的合法性危机。如果我们要捍卫鲁迅的话,就必需正视世纪末中国文化思潮的种种挑战,并且回答这些挑战。
一是新保守主义的挑战。告别80年代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一个历史人物,出现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坚决捍卫鲁迅,同时,也应该坚决捍卫他人批判鲁迅的权利。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应该具有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议鲁迅这一现象的出现,也许是学界环境正常化的一种表现。
而且,考察对鲁迅的非议,一些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然,具体情况很不一样。有人因为他是一块挡路的"石头",所以发誓要踢开他,这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对于一些并不了解鲁迅又要信口开河的人,更没有必要与之计较。这个现象本身算不了什么,背后的东西却很值得重视。
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些年轻人为什么对鲁迅如此反感?他们反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鲁迅?那个鲁迅是不是真正的鲁迅?事实上,一些人并不了解鲁迅,既没有系统地读过鲁迅的书,也谈不上了解鲁迅的为人。显然,他们所反感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的鲁迅,而是那个被歪曲、神化和利用的鲁迅。鲁迅在代人受过。需要考虑的是:鲁迅为什么会代人受过?鲁迅在代谁受过?既然鲁迅曾经被神化和妖魔化,既然鲁迅曾经被当作旗帜和棍子挥舞,人们怎能只是对他充满敬和爱?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鲁迅研究界的反思:我们给了一般青年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鲁迅?我们的研究是弘扬了鲁迅还是危害了鲁迅?毫无疑问,近二十年的鲁迅研究成绩是不可抹杀的,但也无须讳言,我们至今仍然常常在几十年前制造的鲁迅神像上涂抹新油漆,仍然习惯于把鲁迅与一些历史罪恶纠结在一起,仍然常常把鲁迅牢牢地捆绑在某些帮派的战车上。这怎么能不导致年轻人的反感?王富仁先生说:他是那样的深爱鲁迅,努力通过他的讲课而使他的学生也爱鲁迅,如果他的学生在听他的课后仍然不爱鲁迅,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失败。那么,一群年轻的作家和批评家那么反感鲁迅,是谁的失败呢?不能只是强调非学术的外力作用,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责任。
值得重视的不是几个年轻作家或评论家对鲁迅的非议,而是几乎席卷了世纪末中国文坛和学界的文化潮流。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潮流真正构成了对鲁迅的挑战,真正导致了鲁迅精神的合法性危机。如果我们要捍卫鲁迅的话,就必需正视世纪末中国文化思潮的种种挑战,并且回答这些挑战。
一是新保守主义的挑战。告别80年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