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张梦阳
《红楼梦》第一回里,曹雪芹自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将此诗看作鲁迅对《阿Q正传》的自叹,也不无道理。《阿Q正传》无疑是《红楼梦》之后,中国文学中蕴藉最为深厚的伟大作品,问世70多年来,经无数代研究家的无数次解读,似乎仍未"解其中味"。
试再作一次探险……《阿Q正传》是"鲁迅人学"的艺术结晶,绝非阶级论的产物。
《红楼梦》、《阿Q正传》这样的伟大作品,之所以能够耐得住多少代研究家的无穷解读,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这些作品绝非那种短视作家从一己功利出发写出的只有短期效应的浅薄之作,一旦功效过去即"味如嚼蜡",无可品鉴,而是曹雪芹、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哲学人类学、亦即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理反思,从而创造出的由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因此,从人类学的哲学本体出发,作非功利性、超越性读解,往往能契合作家的原意出解出些"其中味"来;从一阶级、一政党、一集团的狭隘政治功利出发,企图把这种读解化为达到目的之工具,则只能把原作"腌制"在先验的理论框架中,引申出"扭曲"的观点。
例如50年代,**在《十大关系》中说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1936年11月7日又在给周扬的信中说:鲁迅表现农民着重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未曾经验农民斗争之故。周扬也认为**对鲁迅不足之处的见解是很深刻的。其实,这两位堪称中国现代智者的人,是在狭隘阶级论的错误思维中解读《阿Q正传》,对鲁迅产生了误读,把鲁迅最深刻的思想看成了不足之处。
《阿Q正传》是对阶级和阶级矛盾进行了真实的反映,但是与狭隘的阶级论观点、特别是后来被推向极端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一是鲁迅虽然对阿Q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民和浮浪农工寄予了同情,却并没有站到他们的立场上去,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们的好恶为好恶,而是从一种超越阶级的人学立场出发,对阿Q们的是非观、好恶观以至整个精神世界进行了更为严厉的冷静批判。
其二是鲁迅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未庄的出路和阿Q的命运作了宏观反映,并非把视野局限在农民革命的短期进程中。在未庄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以至县城的大权,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么?会实行什么"民主主义"么?不会的。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其结果可能是更残酷更黑暗更糟糕!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说过"《阿Q正传》还可以续写,就是从小D身上发展,但是他不像阿Q",而是要"作为被压迫者抬头典型"来写。鲁迅可能产生过以小D为伏线续写《阿Q正传》的想法,但是他对农民"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的极为深刻的认识又阻止他去续写,他只能履行从黑暗面入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历史使命。
总之,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主义的政治体制、封建落后的精神文化,无论什么政党和个人上台掌权,引进什么新的方法和技术,都只能照旧恶劣,造成畸型的恶果。
《阿Q正传》所体现的"鲁迅人学"的主要方面《阿Q正传》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了"鲁迅人学":(一) 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群体觉悟的前提。鲁迅继承了中西人学的精华,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这些深刻的命题,直接来源于西方的尼采与中国的章太炎,而且概括得更为精辟,表述得更为简劲了。
而《阿Q正传》则恰恰形象地体现出了"鲁迅人学"的这一观点。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从阿Q到小D、王胡再到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赵司晨以及赵白眼再到吴妈、邹七嫂、小尼姑、老尼姑以至未庄的闲人、城里跟随阿Q游街上刑场的看客,全部精神低下、没有个性,得意时妄自尊大,看不起一切人;失意时自卑自贱,连虫豸都不如,只能靠"精神上的胜利法"维系心理的平衡。他们全然没有人的尊严,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浑浑噩噩,愚昧颟顸。试想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群体能够觉悟吗?
不以个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社团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往往会滑向非常危险的道路。希特勒党的全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法西斯"一辞原义乃是"社团"、"集体"。
以阿Q这样的个体为基础所组成的群体,也只可能是昏庸、落后,甚至是法西斯性质的。要实现群体的觉悟、民族的觉醒,就必须从启发个体的精神自由入手。这就是《阿Q正传》对人们的启悟。(二) 阿Q是"末人"的形象,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一面明镜:鲁迅从早期就受到了尼采哲学的深刻影响,后来他逐渐扬弃了尼采所说的"超人"的概念,不再提了,然而对"末人"的命题却始终坚持,经常进行发挥。《由聋而哑》一文就有这样的分析:"用秕谷来养青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楼梦》第一回里,曹雪芹自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将此诗看作鲁迅对《阿Q正传》的自叹,也不无道理。《阿Q正传》无疑是《红楼梦》之后,中国文学中蕴藉最为深厚的伟大作品,问世70多年来,经无数代研究家的无数次解读,似乎仍未"解其中味"。
试再作一次探险……《阿Q正传》是"鲁迅人学"的艺术结晶,绝非阶级论的产物。
《红楼梦》、《阿Q正传》这样的伟大作品,之所以能够耐得住多少代研究家的无穷解读,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这些作品绝非那种短视作家从一己功利出发写出的只有短期效应的浅薄之作,一旦功效过去即"味如嚼蜡",无可品鉴,而是曹雪芹、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哲学人类学、亦即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理反思,从而创造出的由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因此,从人类学的哲学本体出发,作非功利性、超越性读解,往往能契合作家的原意出解出些"其中味"来;从一阶级、一政党、一集团的狭隘政治功利出发,企图把这种读解化为达到目的之工具,则只能把原作"腌制"在先验的理论框架中,引申出"扭曲"的观点。
例如50年代,**在《十大关系》中说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1936年11月7日又在给周扬的信中说:鲁迅表现农民着重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未曾经验农民斗争之故。周扬也认为**对鲁迅不足之处的见解是很深刻的。其实,这两位堪称中国现代智者的人,是在狭隘阶级论的错误思维中解读《阿Q正传》,对鲁迅产生了误读,把鲁迅最深刻的思想看成了不足之处。
《阿Q正传》是对阶级和阶级矛盾进行了真实的反映,但是与狭隘的阶级论观点、特别是后来被推向极端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一是鲁迅虽然对阿Q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民和浮浪农工寄予了同情,却并没有站到他们的立场上去,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们的好恶为好恶,而是从一种超越阶级的人学立场出发,对阿Q们的是非观、好恶观以至整个精神世界进行了更为严厉的冷静批判。
其二是鲁迅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未庄的出路和阿Q的命运作了宏观反映,并非把视野局限在农民革命的短期进程中。在未庄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以至县城的大权,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么?会实行什么"民主主义"么?不会的。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其结果可能是更残酷更黑暗更糟糕!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说过"《阿Q正传》还可以续写,就是从小D身上发展,但是他不像阿Q",而是要"作为被压迫者抬头典型"来写。鲁迅可能产生过以小D为伏线续写《阿Q正传》的想法,但是他对农民"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的极为深刻的认识又阻止他去续写,他只能履行从黑暗面入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历史使命。
总之,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主义的政治体制、封建落后的精神文化,无论什么政党和个人上台掌权,引进什么新的方法和技术,都只能照旧恶劣,造成畸型的恶果。
《阿Q正传》所体现的"鲁迅人学"的主要方面《阿Q正传》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了"鲁迅人学":(一) 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群体觉悟的前提。鲁迅继承了中西人学的精华,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这些深刻的命题,直接来源于西方的尼采与中国的章太炎,而且概括得更为精辟,表述得更为简劲了。
而《阿Q正传》则恰恰形象地体现出了"鲁迅人学"的这一观点。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从阿Q到小D、王胡再到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赵司晨以及赵白眼再到吴妈、邹七嫂、小尼姑、老尼姑以至未庄的闲人、城里跟随阿Q游街上刑场的看客,全部精神低下、没有个性,得意时妄自尊大,看不起一切人;失意时自卑自贱,连虫豸都不如,只能靠"精神上的胜利法"维系心理的平衡。他们全然没有人的尊严,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浑浑噩噩,愚昧颟顸。试想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群体能够觉悟吗?
不以个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社团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往往会滑向非常危险的道路。希特勒党的全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法西斯"一辞原义乃是"社团"、"集体"。
以阿Q这样的个体为基础所组成的群体,也只可能是昏庸、落后,甚至是法西斯性质的。要实现群体的觉悟、民族的觉醒,就必须从启发个体的精神自由入手。这就是《阿Q正传》对人们的启悟。(二) 阿Q是"末人"的形象,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一面明镜:鲁迅从早期就受到了尼采哲学的深刻影响,后来他逐渐扬弃了尼采所说的"超人"的概念,不再提了,然而对"末人"的命题却始终坚持,经常进行发挥。《由聋而哑》一文就有这样的分析:"用秕谷来养青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