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又说反对介绍国外思潮、翻译世界名作的人,是"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他所谓的"末人",就是一种耳目闭塞、精神枯涸的渺小的人,而阿Q就恰恰是这样的人。他无知无识、毫无独立意志,社会上时髦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流行的习俗就是他的习俗,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处处事事从众媚俗。这面镜子从反面告诉我们:千万别做这样的人!鲁迅后期描写的阿金同样也是一个"末人"的形象,她轧姘头,招巷战,当洋奴,惹是非,全然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鲁迅"愿阿金也不能算是中国女性的标本",实质上同样是从反面告诫中国女性应该怎样做人。在《故事新编》的《采薇》里,鲁迅还塑造了一个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也是喜欢搬弄是非、制造谣言。据曹聚仁回忆,鲁迅曾对他说:《采薇》中?“阿金"是很重要的;他创造了阿金,就等于创造"阿Q",阿金也和阿Q一般普遍地活着的。(《鲁迅年谱》)这说明以"末人"形象从反面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是鲁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机制中去,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的普通弱点,为人类认识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这一概括是鲁迅的独创,世界上其他作家都没有作出过这样警拔的概括,更没有塑造出体现这一精神特点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能够进入世界典型形象画廊的人物,只有阿Q一个。阿Q在精神上所达到的深度是极少见的,只有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能与之并列。这是鲁迅在"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大大推进了人类对自身普遍弱点的认识,也是对世界人学宝库的独特贡献。《阿Q正传》和"鲁迅人学"的现代意义
《阿Q正传》已经问世76年有余,鲁迅也已经逝世62年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阿Q正传》和"鲁迅人学"不仅没有过时,还不断对人们产生新的启悟呢?
这就引出《阿Q正传》和"鲁迅人?“的现代意义问题了。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环顾左右而言他,谈谈宗教起源和价值问题。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已经创立一、两千年了,但却始终兴盛不衰,深入人心,不断焕发现代性的光辉。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三大宗教都从人类的黑暗和苦难入手,以创始人的牺牲和受难,慰藉人们渴求摆脱堕落世界的悲凉之心,设计出了种种适合各种人的赎罪方法和途径,使所有的人都有希望脱胎换骨达到新生的彼岸世界。而且这三大宗教的共同点是都对被侮辱被损害的穷苦大众寄予了无限同情,对专横跋扈的富人予以了谴责。这样在没有消灭贫富差别、存在黑暗和苦难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必定需要宗教。从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思维方式,又使这三大宗教本身大大增强了深刻性和哲理性,从而更使其符合现代人的思考特点,不断向形而上的抽象的哲学境界升华,永葆强大的生命力。
在钻研宗教学典籍中,我尤其对希伯来人创立的犹太教神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这一神学最伟大的著作即《圣经》,其中包括犹太教的《旧约》和后来基督教先知增加的《新约》。无论《旧约》还是《新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其相应时代的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被奴役者的心声。而且创作《圣经》所有文字的人们----古代希伯来人的先知几乎全都是其时代的出身微贱者,他们实际上是代表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被奴役者向人类未知的神圣的上帝发出求救的呼吁,对压迫者、剥削者、奴役者发出抗议、诅咒和要求报复的仇恨之声。希伯来人的神----耶和华就是一个心血如火、疾恶如仇的复仇之神。不断阅读祖先留下的《圣经》的犹太人,内心的革命之火永远不会熄灭。相反,不断阅读《论语》或老庄的中国人,内心却是最缺乏革命火焰的。
由环顾左右而言他到回归本题,我不禁感到鲁迅先生很像古希伯来人的犹太先知。当然,鲁迅血管里肯定没有犹太人的遗传因子,我们不必去进行这类荒唐的考证,然而我直感到浙东的复仇精神与希伯来人的耶和华之神颇为相通,地球上毫无直接联系的不同界域、不同民族的人完全可能具有类似的精神气质,这是人类史所证明的,毋庸置疑。鲁迅的浙东复仇的精神气质,加上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身为长子、承担重任的特殊经历和沿续到中年的不幸婚姻、长年患肺结核的病体,都使他锤炼、陶冶出了与犹太神教先知们相类似的性格特征,从人类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又使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学深度和为受难者而牺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一切?“尊个性而张精神"、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启蒙逻辑结合在一起,使得"鲁迅人学"和鲁迅的主要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以及诸多"人史"杂文等等,具有了永远不会消失的现代意义。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10期,12000字,张梦阳选摘)
(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机制中去,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的普通弱点,为人类认识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这一概括是鲁迅的独创,世界上其他作家都没有作出过这样警拔的概括,更没有塑造出体现这一精神特点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能够进入世界典型形象画廊的人物,只有阿Q一个。阿Q在精神上所达到的深度是极少见的,只有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能与之并列。这是鲁迅在"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大大推进了人类对自身普遍弱点的认识,也是对世界人学宝库的独特贡献。《阿Q正传》和"鲁迅人学"的现代意义
《阿Q正传》已经问世76年有余,鲁迅也已经逝世62年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阿Q正传》和"鲁迅人学"不仅没有过时,还不断对人们产生新的启悟呢?
这就引出《阿Q正传》和"鲁迅人?“的现代意义问题了。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环顾左右而言他,谈谈宗教起源和价值问题。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已经创立一、两千年了,但却始终兴盛不衰,深入人心,不断焕发现代性的光辉。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三大宗教都从人类的黑暗和苦难入手,以创始人的牺牲和受难,慰藉人们渴求摆脱堕落世界的悲凉之心,设计出了种种适合各种人的赎罪方法和途径,使所有的人都有希望脱胎换骨达到新生的彼岸世界。而且这三大宗教的共同点是都对被侮辱被损害的穷苦大众寄予了无限同情,对专横跋扈的富人予以了谴责。这样在没有消灭贫富差别、存在黑暗和苦难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必定需要宗教。从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思维方式,又使这三大宗教本身大大增强了深刻性和哲理性,从而更使其符合现代人的思考特点,不断向形而上的抽象的哲学境界升华,永葆强大的生命力。
在钻研宗教学典籍中,我尤其对希伯来人创立的犹太教神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这一神学最伟大的著作即《圣经》,其中包括犹太教的《旧约》和后来基督教先知增加的《新约》。无论《旧约》还是《新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其相应时代的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被奴役者的心声。而且创作《圣经》所有文字的人们----古代希伯来人的先知几乎全都是其时代的出身微贱者,他们实际上是代表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被奴役者向人类未知的神圣的上帝发出求救的呼吁,对压迫者、剥削者、奴役者发出抗议、诅咒和要求报复的仇恨之声。希伯来人的神----耶和华就是一个心血如火、疾恶如仇的复仇之神。不断阅读祖先留下的《圣经》的犹太人,内心的革命之火永远不会熄灭。相反,不断阅读《论语》或老庄的中国人,内心却是最缺乏革命火焰的。
由环顾左右而言他到回归本题,我不禁感到鲁迅先生很像古希伯来人的犹太先知。当然,鲁迅血管里肯定没有犹太人的遗传因子,我们不必去进行这类荒唐的考证,然而我直感到浙东的复仇精神与希伯来人的耶和华之神颇为相通,地球上毫无直接联系的不同界域、不同民族的人完全可能具有类似的精神气质,这是人类史所证明的,毋庸置疑。鲁迅的浙东复仇的精神气质,加上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身为长子、承担重任的特殊经历和沿续到中年的不幸婚姻、长年患肺结核的病体,都使他锤炼、陶冶出了与犹太神教先知们相类似的性格特征,从人类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又使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学深度和为受难者而牺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一切?“尊个性而张精神"、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启蒙逻辑结合在一起,使得"鲁迅人学"和鲁迅的主要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以及诸多"人史"杂文等等,具有了永远不会消失的现代意义。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10期,12000字,张梦阳选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