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鲁 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高远东
读鲁迅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第一次读鲁迅,像多数同龄人一样是在文革时期;所读的第一篇作品,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件小事》。现在已记不清当时的感受,除了觉得文风怪异,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因教师解释不当而对课文本身产生的反感。到了上中学,《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故乡》《祝福》几篇课文像《范进中举》一样,成为衷心喜爱的篇章,至今令我庆幸。上大学时倒没什么好讲的,那是70年代末所谓“思想解放”时期,校园的早景之一,是遍地拖家带口的老三届在呀呀学英语。我虽然念的是中文系,吃完饭却总是找满校园张贴的《今天》《**》等民间刊物看。作为文革《圣经》的鲁迅,那时一方面为无知者唾弃,另一方面又以中国启蒙之父的面目出现,激起青年、中年乃至老年人的狂热——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狂热。我则整日沉浸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现代派诗歌乃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乐不思蜀。看看鲁迅的诗,什么“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什么“桃花不及李花白”“花有花道理,我不懂”,正是所谓“战士”的“缺点”之类东西。83年读研究生,才第一次捧起《鲁迅全集》死读。宿舍弄得像《儒林外史》中鲁小姐的闺房,“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整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对我来讲,鲁迅著作中没有黄金屋,却有拆黄金屋;没有颜如玉,却有批颜如玉;没有千钟粟,却有克千钟粟——鲁迅把国人认可的世俗福乐统统拆解了,把普通人的人生美梦都打破了,却给了令我们陌生的东西。其中有大宗师的智慧,有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有尼采提着鞭子逼人进步的执着,有稽阮的歌哭,有希腊悲剧,有瓦格纳,有摩罗诗力,有福柯哈柏玛斯,有战斗,也有休息……这些使人悚然惊觉的、百科全书式的存在,这个“虚拟的”却与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血肉相连、神气贯通的世界,能锐利人的眼睛,敏感人的心灵,洗练人的头脑,强大人的力量,健全人的趣味,其功用我觉得近乎重造了一个“人”,鲁迅因此也就成为我心目中塑造现代中国人格和国格的真正的“国父”。
鲁迅的精神确实像一个父亲,鲁迅之“仁”首先应从此出发理解,鲁迅之为“战士”也应首先从此出发理解。瞿秋白说鲁迅是莱谟斯,是吃野兽的乳汁长大的,但他对阻碍新中国前途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兴风狂啸”,却是为了“小于菟”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看看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看看《我之节烈观》,鲁迅几乎在代全中国的父亲设计,代全世界的男子谋划,而他采取的行动,便是“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一种《隋唐演义》中手托千斤闸的无名英雄的作为。当然,这一戏剧性的姿态仍隐含了青年鲁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浪漫想象,并为郭沫若等文化英雄熟能生巧的。不过,它之所以不同于“巧伪士”或文化弄臣的作秀,就因为鲁迅是在穷一生之力实行之,见祖杀祖,见佛杀佛:无论假借了什么美名,窃取了什么大义。他搞文艺,教学生,像宝贵眼珠一样精心呵护中国的一点“人”的萌芽,精心培养之,让它发育、壮大;但又提防着它像“十世单传的婴儿”那样成为温室中的花,从而野蛮之,如禽鸟之教飞翔,鸷兽之教搏击,培养它在饿狼成群、风沙扑面的世界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我想,只有做了父亲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鲁迅的喜乐境界;只有充满父爱的人,才能真正接近鲁迅的精神。我因此常常无端地想起鲁迅对女性的关注,想起他身边女性——母亲、妻子、爱人、朋友乃至敌人对他的深情、隔膜乃至怨恨,那些躁动于母性和女儿性之间的情感钟摆,似乎可以当得起一面反衬鲁迅的父亲风范的镜子。
鲁迅的精神也像一个教师,他本人不仅充当过中学和大学的教职,出任过教育部的官员,而且一生心仪的模范也多是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有人认为鲁迅少年时代缺乏一个能作为榜样的父亲,想想北京西三条故居卧室案头悬挂的藤野先生像,那认真、严肃、督责的面容,抬头目光就能触及,他未必不是鲁迅潜意识中理想父亲的替代。在我看来,鲁迅的父亲气质与教师精神是不可分的,他的热切,他的激愤,他的颓唐,他的怀疑,他的悲悯——他所有的矛盾和痛苦似乎都与一种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读鲁迅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第一次读鲁迅,像多数同龄人一样是在文革时期;所读的第一篇作品,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件小事》。现在已记不清当时的感受,除了觉得文风怪异,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因教师解释不当而对课文本身产生的反感。到了上中学,《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故乡》《祝福》几篇课文像《范进中举》一样,成为衷心喜爱的篇章,至今令我庆幸。上大学时倒没什么好讲的,那是70年代末所谓“思想解放”时期,校园的早景之一,是遍地拖家带口的老三届在呀呀学英语。我虽然念的是中文系,吃完饭却总是找满校园张贴的《今天》《**》等民间刊物看。作为文革《圣经》的鲁迅,那时一方面为无知者唾弃,另一方面又以中国启蒙之父的面目出现,激起青年、中年乃至老年人的狂热——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狂热。我则整日沉浸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现代派诗歌乃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乐不思蜀。看看鲁迅的诗,什么“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什么“桃花不及李花白”“花有花道理,我不懂”,正是所谓“战士”的“缺点”之类东西。83年读研究生,才第一次捧起《鲁迅全集》死读。宿舍弄得像《儒林外史》中鲁小姐的闺房,“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整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对我来讲,鲁迅著作中没有黄金屋,却有拆黄金屋;没有颜如玉,却有批颜如玉;没有千钟粟,却有克千钟粟——鲁迅把国人认可的世俗福乐统统拆解了,把普通人的人生美梦都打破了,却给了令我们陌生的东西。其中有大宗师的智慧,有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有尼采提着鞭子逼人进步的执着,有稽阮的歌哭,有希腊悲剧,有瓦格纳,有摩罗诗力,有福柯哈柏玛斯,有战斗,也有休息……这些使人悚然惊觉的、百科全书式的存在,这个“虚拟的”却与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血肉相连、神气贯通的世界,能锐利人的眼睛,敏感人的心灵,洗练人的头脑,强大人的力量,健全人的趣味,其功用我觉得近乎重造了一个“人”,鲁迅因此也就成为我心目中塑造现代中国人格和国格的真正的“国父”。
鲁迅的精神确实像一个父亲,鲁迅之“仁”首先应从此出发理解,鲁迅之为“战士”也应首先从此出发理解。瞿秋白说鲁迅是莱谟斯,是吃野兽的乳汁长大的,但他对阻碍新中国前途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兴风狂啸”,却是为了“小于菟”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看看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看看《我之节烈观》,鲁迅几乎在代全中国的父亲设计,代全世界的男子谋划,而他采取的行动,便是“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一种《隋唐演义》中手托千斤闸的无名英雄的作为。当然,这一戏剧性的姿态仍隐含了青年鲁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浪漫想象,并为郭沫若等文化英雄熟能生巧的。不过,它之所以不同于“巧伪士”或文化弄臣的作秀,就因为鲁迅是在穷一生之力实行之,见祖杀祖,见佛杀佛:无论假借了什么美名,窃取了什么大义。他搞文艺,教学生,像宝贵眼珠一样精心呵护中国的一点“人”的萌芽,精心培养之,让它发育、壮大;但又提防着它像“十世单传的婴儿”那样成为温室中的花,从而野蛮之,如禽鸟之教飞翔,鸷兽之教搏击,培养它在饿狼成群、风沙扑面的世界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我想,只有做了父亲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鲁迅的喜乐境界;只有充满父爱的人,才能真正接近鲁迅的精神。我因此常常无端地想起鲁迅对女性的关注,想起他身边女性——母亲、妻子、爱人、朋友乃至敌人对他的深情、隔膜乃至怨恨,那些躁动于母性和女儿性之间的情感钟摆,似乎可以当得起一面反衬鲁迅的父亲风范的镜子。
鲁迅的精神也像一个教师,他本人不仅充当过中学和大学的教职,出任过教育部的官员,而且一生心仪的模范也多是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有人认为鲁迅少年时代缺乏一个能作为榜样的父亲,想想北京西三条故居卧室案头悬挂的藤野先生像,那认真、严肃、督责的面容,抬头目光就能触及,他未必不是鲁迅潜意识中理想父亲的替代。在我看来,鲁迅的父亲气质与教师精神是不可分的,他的热切,他的激愤,他的颓唐,他的怀疑,他的悲悯——他所有的矛盾和痛苦似乎都与一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