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和提高民族素质(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毛病,无论有无外敌,都可使中国人败亡。鲁迅揭露我们民族性的阴暗面,是为了通过族群的自我省察达到族群的自我净化,以扫除"立人"的障碍。记者:二十世纪初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自觉反思的结果,也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今天,我国正在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迈进,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传统人"必须要向"现代人"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立人"思想是否更具现实意义?陈漱渝:我国推进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特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国民综合素质高低的竞争。所以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了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加快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的步伐,但从整体上看,国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贪污**、社会公德缺乏、职业道德滑坡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重温鲁迅的"立人"思想,对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鲁迅曾极为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如果只重视物质文明而轻视精神文明,那就会像一个人断了一条胳膊和跛了一只脚那样。这话至今仍不失为警世之音。"现代人"更应当是完整的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似乎也不应不加辨别、筛选地完全丢掉传统吧?陈漱渝: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由封闭型的没有创造精神的"传统人"向开放型的有独创精神的"现代人"转化;但是,这决不等于可以忽视和放弃我国几千年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鲁迅所猛烈抨击的诸如"国粹"等"传统",是几千年的封建**和伦理道德;对有益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鲁迅则十分重视。他多次提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的特色愈鲜明就愈有国际性,因而也就愈容易"打出世界上去"。记者: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今天,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更是生力军。那么,"立人"对青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陈漱渝:对,"立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未来的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纪。青年人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造性。鲁迅在日本开始进行文学活动时,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鲁迅洞察青年必将取代和跨越老人这一自然规律,所以他十分重视造就大群的新战士:为了催促天才的诞生,他甘愿做培养天才的泥土;为了栽植花朵,他甘愿做会朽的腐草;为了让年轻的一代跨越自己,他甘愿做踏脚石,做梯子,做营造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石。在开创二十一世纪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这种"牺牲于后起新人"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记者: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鲁迅"立人"思想的生命活力,相信"鲁迅精神"对二十一世纪以至未来的世界仍会产生巨大影响。陈漱渝:是的,鲁迅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更好地继承鲁迅文化传统中内在的精神血脉,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而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 〔19990506№L〕
《人民日报》 〔1999050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