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和提高民族素质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访学者陈漱渝
刘梦岚
陈漱渝,1941年生于重庆,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从事鲁迅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成绩卓著,著作颇丰。自谓"身高体肥,南人北相","心无城府,口无遮拦";然治学严谨,探索执著,反对作伪,不揣世好。曾参加《鲁迅全集》、《郭沫若文集》的注释工作。著有论文集《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五四文坛鳞爪》等,散文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另编有《一个都不宽恕》、《说不尽的阿Q》、《看,这个丑陋的中国人》等书籍数十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记者: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五四",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自然也想起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陈漱渝:是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鲁迅的毕生追求。记者: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与"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精神相通的"立人"主张。请您谈谈鲁迅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思想的?陈漱渝:其实,鲁迅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早在1902年就开始了。当时,列强对中国豆剖瓜分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视焕发人内心的精神光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这大体就是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记者: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那么,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与"鲁迅精神"的关系如何?陈漱渝:就我个人的理解,"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记者:鲁迅提出"立人",显然是从正面来思考文化与人生的;然而,后来他似乎更多的是从负面的文化角度来审视中国人的气质,更多地揭露、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与"立人"是什么关系?陈漱渝:的确,鲁迅含着热泪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中国精神的纲领是"面子"观点,其病症有多方面表现,如官瘾,卖老,围观,中庸,情面,做戏,观斗,少坚信,无操守,善变化,能忘却,喜团圆,瞒和骗,爬与撞,捧与挖,不认真,主奴根性,眼光不远,糊涂主义,无是非观,二重思想,排斥异己,等等。其中最有普遍性、危害最甚的,则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尖锐指出,如不克服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梦岚
陈漱渝,1941年生于重庆,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从事鲁迅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成绩卓著,著作颇丰。自谓"身高体肥,南人北相","心无城府,口无遮拦";然治学严谨,探索执著,反对作伪,不揣世好。曾参加《鲁迅全集》、《郭沫若文集》的注释工作。著有论文集《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五四文坛鳞爪》等,散文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另编有《一个都不宽恕》、《说不尽的阿Q》、《看,这个丑陋的中国人》等书籍数十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记者: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五四",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自然也想起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陈漱渝:是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鲁迅的毕生追求。记者: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与"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精神相通的"立人"主张。请您谈谈鲁迅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思想的?陈漱渝:其实,鲁迅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早在1902年就开始了。当时,列强对中国豆剖瓜分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视焕发人内心的精神光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这大体就是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记者: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那么,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与"鲁迅精神"的关系如何?陈漱渝:就我个人的理解,"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记者:鲁迅提出"立人",显然是从正面来思考文化与人生的;然而,后来他似乎更多的是从负面的文化角度来审视中国人的气质,更多地揭露、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与"立人"是什么关系?陈漱渝:的确,鲁迅含着热泪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中国精神的纲领是"面子"观点,其病症有多方面表现,如官瘾,卖老,围观,中庸,情面,做戏,观斗,少坚信,无操守,善变化,能忘却,喜团圆,瞒和骗,爬与撞,捧与挖,不认真,主奴根性,眼光不远,糊涂主义,无是非观,二重思想,排斥异己,等等。其中最有普遍性、危害最甚的,则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尖锐指出,如不克服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