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新青年》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1919年,鲁迅开始介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既然已经进入同一条战壕,他就必须密切注意前头的方向和四周的枪弹,随时保持一种警戒状态。在同人中间,他特别欣赏"王敬轩双簧戏",以为这种存心捣乱的精神是很可发扬的,虽然胡适等人认为不妥。黑暗势力实在太顽固了,非有强大到千百倍的攻击不足以损伤它什么。只要是真正的战斗,过激一点怕什么呢?何况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在双方的力量处于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他是主张有非常的战法的。
反正旧势力溃灭的命运是无法挽回的了。关于这一点,他知道得很清楚。当刘师培伙同北大的遗老辜鸿铭、黄侃之流,加紧筹备《国粹学报》和《国粹丛编》的复刊工作时,他曾经给钱玄同发出一封信,用极端轻蔑的语调写道:。
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却也毫不足怪。该坏种等、不过还想吃人、而竟奉卖过人肉的侦心探龙做祭酒、大有自觉之意。即此一层、已足令敝人刮目相看、而猗欤羞哉、尚在其次也。敝人当袁朝时、曾戴了冕帽出无名氏语录、献爵于至圣先师的老太爷之前、阅历已多、无论如何复古、如何国粹。都已不怕。但该坏种等之创刊屁志、系专对《新青年》而发。则略以为异、初不料《新青年》之于他们、竟如此其难过也。然既将刊之、则听其刊之、且看其刊之、看其如何国法、如何粹法、如何发昏、如何放屁、如何做梦、如何探戈、亦一大快事也。国粹丛编万岁!老小昏虫万岁!!
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止于文字形式本身。在复古派背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文学革命决不是终极目标,最持久最艰难的战斗,惟在国民思想的改造。
从呐喊的头一天起,鲁迅一直跟主将们保持同一的步调,写遵命的文字,然而也仅仅因为这是时代的使命而已。他是战士而不是喽啰,他有他的头脑和位置。早在留日期间,他便已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了;随着革命的成功,败绩,蜕变,尤其是近期发生的张勋复辟事件,使他不能不特别重视社会意识的变革。作为现今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思想革命,是他青年时期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定型。由于他不想以主将自居,所以也就没有想到过要著大文作号召,仅在通信中向钱玄同表白了这层意思。
他写道:"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无非反对人类进步的时候,从前是说no,现在是说ne;从前写作'咈哉',现在写作'不行'罢了。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关于思想革命的主张,可以说,是周氏兄弟共同的思想果实。直到次年3月,当作人首次把"思想革命"当作一面旗帜高擎起来以后,这封信才由《新青年》编者加上标题,在通信栏内发表。
1918年4月,《新青年》增辟了"随感录"专栏,刊载对于社会和时事的短评。
鲁迅是从第二十五篇开始为它撰稿的,发表时署名"俟",又写作"唐俟"。他清楚地知道,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结构具有怎样的稳定性,自己以及周围的伙伴不见得就有超出于现实之外的突变。过分的执著与深刻的疑虑,使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乐观主义者。虽说思想变迁不小,但于希望的有无到底没有大把握,只知道等候是不会错的。
从绝望中汲取力量的源泉,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鲁迅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真切;也许正因为他已经绝望于那**的一切,战斗起来也就显得格外凶猛,机警,每每击中要害。他写?“随感录",凝炼,尖锐,一如匕首,什么国粹家的论调,大小官僚的经验,扶乩,静坐,打拳,以及冒牌的讽刺画,无一可以逃避其思想批判的锋芒。
鉴于爱国主义往往成为反对改革的掩体,鲁迅以为,必须集中力量攻击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已经进入同一条战壕,他就必须密切注意前头的方向和四周的枪弹,随时保持一种警戒状态。在同人中间,他特别欣赏"王敬轩双簧戏",以为这种存心捣乱的精神是很可发扬的,虽然胡适等人认为不妥。黑暗势力实在太顽固了,非有强大到千百倍的攻击不足以损伤它什么。只要是真正的战斗,过激一点怕什么呢?何况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在双方的力量处于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他是主张有非常的战法的。
反正旧势力溃灭的命运是无法挽回的了。关于这一点,他知道得很清楚。当刘师培伙同北大的遗老辜鸿铭、黄侃之流,加紧筹备《国粹学报》和《国粹丛编》的复刊工作时,他曾经给钱玄同发出一封信,用极端轻蔑的语调写道:。
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却也毫不足怪。该坏种等、不过还想吃人、而竟奉卖过人肉的侦心探龙做祭酒、大有自觉之意。即此一层、已足令敝人刮目相看、而猗欤羞哉、尚在其次也。敝人当袁朝时、曾戴了冕帽出无名氏语录、献爵于至圣先师的老太爷之前、阅历已多、无论如何复古、如何国粹。都已不怕。但该坏种等之创刊屁志、系专对《新青年》而发。则略以为异、初不料《新青年》之于他们、竟如此其难过也。然既将刊之、则听其刊之、且看其刊之、看其如何国法、如何粹法、如何发昏、如何放屁、如何做梦、如何探戈、亦一大快事也。国粹丛编万岁!老小昏虫万岁!!
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止于文字形式本身。在复古派背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文学革命决不是终极目标,最持久最艰难的战斗,惟在国民思想的改造。
从呐喊的头一天起,鲁迅一直跟主将们保持同一的步调,写遵命的文字,然而也仅仅因为这是时代的使命而已。他是战士而不是喽啰,他有他的头脑和位置。早在留日期间,他便已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了;随着革命的成功,败绩,蜕变,尤其是近期发生的张勋复辟事件,使他不能不特别重视社会意识的变革。作为现今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思想革命,是他青年时期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定型。由于他不想以主将自居,所以也就没有想到过要著大文作号召,仅在通信中向钱玄同表白了这层意思。
他写道:"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无非反对人类进步的时候,从前是说no,现在是说ne;从前写作'咈哉',现在写作'不行'罢了。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关于思想革命的主张,可以说,是周氏兄弟共同的思想果实。直到次年3月,当作人首次把"思想革命"当作一面旗帜高擎起来以后,这封信才由《新青年》编者加上标题,在通信栏内发表。
1918年4月,《新青年》增辟了"随感录"专栏,刊载对于社会和时事的短评。
鲁迅是从第二十五篇开始为它撰稿的,发表时署名"俟",又写作"唐俟"。他清楚地知道,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结构具有怎样的稳定性,自己以及周围的伙伴不见得就有超出于现实之外的突变。过分的执著与深刻的疑虑,使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乐观主义者。虽说思想变迁不小,但于希望的有无到底没有大把握,只知道等候是不会错的。
从绝望中汲取力量的源泉,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鲁迅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真切;也许正因为他已经绝望于那**的一切,战斗起来也就显得格外凶猛,机警,每每击中要害。他写?“随感录",凝炼,尖锐,一如匕首,什么国粹家的论调,大小官僚的经验,扶乩,静坐,打拳,以及冒牌的讽刺画,无一可以逃避其思想批判的锋芒。
鉴于爱国主义往往成为反对改革的掩体,鲁迅以为,必须集中力量攻击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