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新青年》(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弊病,暴露国民的劣根性。以此为出发点,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反对吃药的"国粹派",自然成了他心目中的最可恶的敌人。
"国粹"是什么呢?他打了一个出色的比喻?“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腐朽为神奇,这就是"国粹"--野蛮文化的混合体。鲁迅没有停留在社会现象的罗列上面,犀利的目光,总是穿透事实而直及国民思想性格的底层。他指出,中国人"自大而好古",而且没有"个人的自大",而只有"合群的自大",因此党同伐异,扼杀夭才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自私,取巧,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这就是国人的事业。中国社会的现状,简直是将几十个世纪缩在一时,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和事物挤在一起。这样,人们也便容易使出中庸、调和的老法子来。但结果如何呢?他写道?“正如我辈约了隧人氏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伙计们既不会同心,生意也自然不能兴旺,--店铺总要倒闭"。
鲁迅的深刻性,在于他不但批判了"旧思想旧本领的旧人物",而且当"新人物"风头正盛的时候,揭露了他们"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的"二重思想"。
他指出,"新人物"可以搬用所有关于改革的语汇,制订各种关于改革的规划,但是却又步步设防,用了固有的原则对改革实行规限,实际上等于取消改革,延缓旧世界的灭亡。对于改革,鲁迅主张坚决,彻底,甚至不惜使用过激的手段。他说?“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因为世界虽然不小,但彷徨的人种,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
在反对国粹派的斗争中,鲁迅不但把社会意识同个人意识相联系,而且把爱国意识同世界意识结合起来。他认为,传统文化并不能决定自身的意义,只有从人出发,才能对它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作为传统,它不应当被绝对化和固定化,真正的落脚点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因此,在"国粹"和"我们"之间,他明确地提出了"保存我们"的观点。他说: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其实,"子孙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鲁迅自己也弄不清楚。他只凭着一颗善良的心灵,臆想孩子将来应当成为"完全的人",有"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这是基于人性的一种要求,不过,作为对现实世界的逆向观照,抽象的人性仍然是具体的。
他的目光常常含着哀矜,垂直向下,投向众多无主名的牺牲品,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身上。正是他们,以惨痛的死亡、畸形。无从反抗的沉默,显示了**政体和封建礼教的非人性。他的"随感录",开篇就是以妇女和儿童为本位写作的。此外,他还写了两篇专论:《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愤怒地抨击中国的亲权、父权和夫权,沤歌尚未灭绝于名教的斧钺发下的人类天性,表示了使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希望。他以复调弹奏出自己的最深沉的心声:"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早在《新生》运动期间,个人意识被他从现实存在中抽取出来加以特别的强调,标榜自我,张扬个性,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孤独感。到了20年代,他已经不能无视作为异己力量的社会传统的巨大压迫了,从失败和痛苦中生长起来的忧患意识,把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在他的身上。如果说他早期的文学活动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那么,清醒的现实主义便成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点。
"国粹"是什么呢?他打了一个出色的比喻?“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腐朽为神奇,这就是"国粹"--野蛮文化的混合体。鲁迅没有停留在社会现象的罗列上面,犀利的目光,总是穿透事实而直及国民思想性格的底层。他指出,中国人"自大而好古",而且没有"个人的自大",而只有"合群的自大",因此党同伐异,扼杀夭才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自私,取巧,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这就是国人的事业。中国社会的现状,简直是将几十个世纪缩在一时,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和事物挤在一起。这样,人们也便容易使出中庸、调和的老法子来。但结果如何呢?他写道?“正如我辈约了隧人氏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伙计们既不会同心,生意也自然不能兴旺,--店铺总要倒闭"。
鲁迅的深刻性,在于他不但批判了"旧思想旧本领的旧人物",而且当"新人物"风头正盛的时候,揭露了他们"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的"二重思想"。
他指出,"新人物"可以搬用所有关于改革的语汇,制订各种关于改革的规划,但是却又步步设防,用了固有的原则对改革实行规限,实际上等于取消改革,延缓旧世界的灭亡。对于改革,鲁迅主张坚决,彻底,甚至不惜使用过激的手段。他说?“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因为世界虽然不小,但彷徨的人种,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
在反对国粹派的斗争中,鲁迅不但把社会意识同个人意识相联系,而且把爱国意识同世界意识结合起来。他认为,传统文化并不能决定自身的意义,只有从人出发,才能对它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作为传统,它不应当被绝对化和固定化,真正的落脚点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因此,在"国粹"和"我们"之间,他明确地提出了"保存我们"的观点。他说: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其实,"子孙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鲁迅自己也弄不清楚。他只凭着一颗善良的心灵,臆想孩子将来应当成为"完全的人",有"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这是基于人性的一种要求,不过,作为对现实世界的逆向观照,抽象的人性仍然是具体的。
他的目光常常含着哀矜,垂直向下,投向众多无主名的牺牲品,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身上。正是他们,以惨痛的死亡、畸形。无从反抗的沉默,显示了**政体和封建礼教的非人性。他的"随感录",开篇就是以妇女和儿童为本位写作的。此外,他还写了两篇专论:《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愤怒地抨击中国的亲权、父权和夫权,沤歌尚未灭绝于名教的斧钺发下的人类天性,表示了使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希望。他以复调弹奏出自己的最深沉的心声:"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早在《新生》运动期间,个人意识被他从现实存在中抽取出来加以特别的强调,标榜自我,张扬个性,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孤独感。到了20年代,他已经不能无视作为异己力量的社会传统的巨大压迫了,从失败和痛苦中生长起来的忧患意识,把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在他的身上。如果说他早期的文学活动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那么,清醒的现实主义便成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