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接受尼采哲学原因探析(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团结图强,精诚一致,就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发展较快的国家,日本在二十世纪初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反之,像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尽管拥有庞大的舰队,但思想守旧落伍,将领贪生怕死,指挥无方,在战场上就只能被动挨打,招致惨败。在一般人看来,中日战争是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但日本的现实使鲁迅认识到,失败的不仅仅是清政府,而是一个整体的中国。国民若不改变其“劣根性”,将会面临再次被征服的命运。1904-1905年的事变使鲁迅认识到,中国人的失败并不惟其体魄不强,缺少坚船利炮,而是受到封建主义毒害,灵魂麻木不仁,思想腐朽守旧,陷于愚昧衰败而不自知。这种精神状态的国民,体魄再强,也是砍头示众的材料,武器再精,只能做崇拜强权、欺压弱小者的奴隶。鲁迅说,“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他后来讲得更明确,“现在的强弱之分固然在有无枪炮,但尤其是在拿枪炮的人。假使这国民是卑怯的,即纵有枪炮,也只能杀戮无枪炮者,倘敌手也有,胜败便在不可知之数了。这时候才见真强弱。”⑩鲁迅认为,要使中国真正强大,当务之急是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重新塑造。中国自强,先要使国民觉醒,为此,必须从人性和国民性的高度对中国人进行改造。1907年鲁迅明确指出,“人各有己,万事才能立举”。中国要“角逐列国是务,其道首立在人”。中国和欧美的差距,首先表现在人的问题的解决上。这时鲁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欧美之强,根柢在人。”人的素质的提高,人本身的强大,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因此,“立人”,塑造新型的人才是拯救中国的根本之途。
“立人”主张的提出,对鲁迅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鲁迅从科学启蒙转向文学启蒙。写出《热风》、《呐喊》、《坟》等集子的鲁迅当然与1902的鲁迅有联系,但显而易见,与1907年的鲁迅的联系更为密切。鲁迅在五四时期和20年代运用小说为武器,对中国人的灵魂进行解剖,对由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人格的惰性给予有力针砭,这项工作向前追溯,起点应是在1907年,即以鲁迅在东京办《新生》、后来出版《域外小说集》始。五四期和20年代前半期鲁迅的面貌,早在1907年就已初步形成。那时,鲁迅认定自己找到了一条比较切实的改造中国的道路,毅然作出决定,离开仙台医专,去东京和许寿裳等人提倡文艺运动了。正是思想上的这种变化,促使鲁迅把目光投向尼采。
鲁迅选择和接受尼采哲学,与他提出的“立人”任务有密切关系,尼采哲学可以在一系列方面为鲁迅的“立人”斗争服务:
首先,尼采哲学关注人,对人的重视形成其哲学的显著特色。尼采以绝大的气魄和咄咄逼人的个性极力鼓吹超人,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很有吸引力。自1907年始,鲁迅在一系列文章中赞扬了尼采,称尼采为“个人主义至雄杰”,认为其“超人之说,尝震惊欧洲之思想界者也”,表现了对超人之说的浓厚兴趣。鲁迅认为,“立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塑造一批“超人”。他说“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与其抑英哲以就凡庸,曷若置众人而希英哲”。后来还说,中国“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爱国的自大’”。“‘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⑦。这种思想是与尼采相通的。在鲁迅看来,中国惟有赖这种多力善斗之士、迕万众不慑之强者,才能使纤弱颓靡大众张大人格,有所理想;惟有靠这些精神界的勇猛之士,发扬人之尊严,崇尚人之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中国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精神界的斗士———新型的天才人物,犹如一片愚昧混沌中闪烁着的智慧和光亮,是关在铁屋熟睡的人中率先起来大喊大叫的人。依靠这类超人,才能打破传统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性的束缚,在几千年陈陈相因的习惯势力中打开一条生路。鲁迅赞美超人,倡导“个人的自大”,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窒息人心、禁锢人们思想活力的传统势力发起冲击,尼采的超人形象在这方面可以为鲁迅提供帮助。
其次,鲁迅“立人”的关键是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向传统观念挑战,要用与中国“老例”全然不同的新观念启蒙群众。“立人”斗争的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而尼采哲学的要旨就是要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这方面,尼采哲学很能吸引鲁迅。在前期鲁迅眼中,尼采基本上是以反抗破坏的超人形象出现的。鲁迅说,“卢梭,斯蒂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卜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那达尔文易卜生托尔斯泰尼采诸人,便都是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⑦这种不惮一切,对旧事物勇猛反抗的偶像破坏者形象深得鲁迅青睐。
古往今来,鼓吹反抗破坏的哲学家绝不少见,但尼采较为特殊,在尼采眼中,困难对一个人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是价值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向上的动力,因而在人们的生存中具有合理性。由于困难的阻碍,人生需要战斗,生存才有意义。尼采说,战斗性的哲学家的事业“不是压服一般的对抗者,而是压服那些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才智和豪气以对抗的人,……当一个人轻视别人的时候,他就不能向他挑战;当一个人发号施令的时候,当一个人视某些东西不如他的时候,他就不应该向他挑战。”⑦查拉图士特拉说,“你们的仇敌应当是可恨的,而不是可轻蔑的。你们应当以仇敌自豪,于是仇敌的成功也就是你们的成功。”⑦尼采的战斗方式是,他不选择、制造最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展开攻击,而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才进行。尼采这样表白他的“战略”:“我只攻击那些胜利的东西,……我只攻击那些在我攻击时找不到盟友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攻击那些我必须单独攻击的东西———只攻击那些在我攻击时只连累我自己的东西。”⑦尼采如此说,亦如此做,他一无例外地批判各种人,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保守派人士受到他革命观点的冒犯,而社会主义则受到他保守主义的冒犯。他不折不扣对一切宗教派别和阶级进行进攻,犹太人和异教徒、男人和女人、爱国者和和平主义者都受到了批判。”⑦尼采声誉鹊起,与此很有关系。他的哲学抗争呼声之猛、力量之强、气势之大,在各种哲学中是头角峥嵘的,它散发着一股强烈的战斗气息。尼采哲学中这种反抗破坏、渴求战斗的基调不仅可以为鲁迅的“立人”斗争提供依据,而且对他是一种巨大鼓舞。
第三、鲁迅的“立人”需要从“重精神”入手,“重精神”便要“非物质”,但20世纪初的风气却是重视“实学”,这种对实用主义的过分强调,致使“林林众生,物欲来蔽”,造成“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性灵之光,益愈就于黯淡。“立人”斗争需要反抗这种“唯客观物质世界是趋”的风气,在这方面,鲁迅也可从尼采哲学中感受到鼓舞。尼采哲学的传播具有“抗俗”和挽救精神文化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拜金主义、物质至上风气盛行,使精神的自由和文化的发展受到无情扼杀。尼采曾指出,“由于这种非人的机械和机械主义,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生命便成为病态的了。人类的目的,也就是文化,便看不见了。作为达到文化手段的现代科技活动,产生了野蛮化。”⑦尼采的这种批判,使许多人把他的哲学当成医治社会衰退**的一剂良药,不少艺术家将他视为保护人类文化的代表。勃兰兑斯等人宣扬尼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反对资本主义对个性的束缚,对精神文化的摧残。在鲁迅眼中,尼采哲学也具有这种“非物质”的抵抗时俗弊端的作用。
第四、如上所述,反抗破坏是超人的显著特征,这种反抗破坏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估价上,因而超人是所谓智慧者、先觉者,也是孤独者。鲁迅“立人”斗争的目的是要“张个性”,其含义之一便是反盲从,作为一个先觉者,他必然会饱尝孤独的滋味。超人的这些特征对鲁迅早期所扮演的启蒙者的角色也是适合的,在这方面,尼采哲学亦很能引起鲁迅共鸣。
3 鲁迅接受尼采哲学,受其影响,这是事实。但他在接受中亦有所保留,这种态度也应引起注意。
譬如,前期鲁迅多次赞赏超人,尼采的超人在群众面前大都以狂人的形象出现。如查拉图士特拉经常在“市场”上向群众发表演说,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听众惊愕地看着他,把他的演说当戏看。狂人说完,众人便一哄而散,所以超人常以狂人自况。无独有偶,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过狂人,它们尽管在一系列方面是相通的,但无可否认,二者的不同也是明显的。尼采的狂人鄙视乃至敌视贱众,是高高在上的超人,鲁迅的狂人虽对愚昧的群众“怒其不争”,有时甚至加以斥责,但却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再者,鲁迅对尼采哲学的接受有自己的选择。像尼采哲学的主要概念“权力意志”鲁迅从不曾使用过,这不是偶然的疏忽吧。鲁迅说,“叔本华和尼采又是咒诅妇女的名人”⑦,这种观点他显然不会赞同。从影响的角度看,在鲁迅接受尼采的同时,他也同样赞扬了与尼采思想迥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等人。鲁迅称赞托尔斯泰的“大爱主义”,但认为它“为理想诚善,而见诸事实,乃拂戾初志远矣。”尼采的自强主张,可以弥补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软弱。与鲁迅联系的多种思想,尼采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它只能在某个方面、从某个角度折射出鲁迅的影子,难以概括鲁迅的全貌。
此外,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对尼采的态度也有某种变化。五四时期,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尼采的语言晦涩,他的哲学“难懂”,前期鲁迅对此并未有什么反感,到了后期,他的态度明显不同。1935年,他认为高长虹等人办的《狂飙》杂志,“拟尼采样的彼此都不能解的格言式的文章,终于使周刊难以存在。”⑦同一年他还说,“我有时想到,忠厚老实的读者或研究者,遇见有两种人的文章,他会吃冤枉苦头的,一种是古里古怪的诗和尼采式的短句”⑦。前期鲁迅对尼采总的来说持赞赏的态度,后期鲁迅提到尼采时赞赏的言辞明显减少,有时还颇有微词了。
然而,鲁迅对尼采哲学的接受,毕竟有其意义。除了对“立人”的斗争提供帮助,尼采哲学对鲁迅的人格塑造亦起到了积极作用。鲁迅通过“立人”,期望中国出现一批精神界战士,这种精神界战士的一系列特征,在抽象的意义上,正与尼采的超人相通。实际上,超人的某些特点正构成了鲁迅“立人”的标准,这些特点在鲁迅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鲁迅前期的许多言行都能看到超人的影子。如1925年1月《京报副刊》登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的书目,许多名家学者,纷纷征献,鲁迅只写了这么几句话,“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在附注中他写道,“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种回答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大波澜,莘莘学子大惑不解,一群文人更是嗡嗡然,研墨搦翰,攻击漫骂的文章似雪片飞来。鲁迅毫不退却,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唇枪舌剑地予以回击。这种形象不正与尼采在孤立的境遇中怒斥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有神似之处吗?《热风》集子一出版,所表现的文笔的犀利和不媚世俗的个性,立刻使鲁迅被誉为中国的尼采。@!#$曾形象地称鲁迅为“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这种比喻不正是超人的形象的另一种表述吗?自1907年起,鲁迅已经自觉地把改造中国人性、驱逐盘踞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古老鬼魂”的重担挑在肩上了,这种见解之超前、任务之艰巨,要求他付出绝大的努力。从这时起,我们看到,无论鲁迅在默默地抄写古书,还是在整理嵇康的集子;不论是他的冷峻犀利的文字还是在现实斗争中的表现,他身上嫉恶如仇的抗争品质、沉毅刚勇、坚贞不屈、喜爱悲壮、摩罗之美的战斗个性,那种尼采式的不为困难所移、甘受寂寞孤独之苦的强大意志力量,一言蔽之,他的“硬骨头”精神得到了有力表现。这一精神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身上最可贵的性格,也是鲁迅身上最富有魅力的特点之一。
注 释:① 参见《鲁迅研究》第九期程麻《鲁迅留日时期启蒙主义思想结构》。② 厨川白村《西洋近代文艺思想》第94页,@!#$志文出版社出版。③ 见《学生杂志》第七卷第一号雁冰文。④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314页,商务印书馆。⑤ 尼采《瞧!这个人》第155页,@!#$志文出版社。⑥ 尼采《悲剧的诞生》第5页,@!#$志文出版社。⑦ 李天命《存在主义概论》第44页,@!#$学生书局。⑧ 《鲁迅全集》第10卷第152页。⑨ 见《饮冰室自由书》“祈战死”第37-38页。 ⑩ 《鲁迅全集》第3卷第100页。⑦ 《鲁迅全集》第1卷第52、311页。⑦ 《鲁迅全集》第1卷第192、332-333页。⑦ 尼采《瞧!这个人》第40页,@!#$志文出版社。⑦ 尼采《说》第40页,中华书局。⑦ 尼采《噍!这个人》第40页,@!#$志文出版社。⑦ 《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第1736页。⑦ 尼采《瞧!这个人》第89页,@!#$志文出版社。⑦ 《鲁迅全集》第3卷第199页。⑦ 《鲁迅全集》第6卷第251页。⑦ 《鲁迅全集》第6卷第270页。
·鲁迅思想研究·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八年第十一期
“立人”主张的提出,对鲁迅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鲁迅从科学启蒙转向文学启蒙。写出《热风》、《呐喊》、《坟》等集子的鲁迅当然与1902的鲁迅有联系,但显而易见,与1907年的鲁迅的联系更为密切。鲁迅在五四时期和20年代运用小说为武器,对中国人的灵魂进行解剖,对由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人格的惰性给予有力针砭,这项工作向前追溯,起点应是在1907年,即以鲁迅在东京办《新生》、后来出版《域外小说集》始。五四期和20年代前半期鲁迅的面貌,早在1907年就已初步形成。那时,鲁迅认定自己找到了一条比较切实的改造中国的道路,毅然作出决定,离开仙台医专,去东京和许寿裳等人提倡文艺运动了。正是思想上的这种变化,促使鲁迅把目光投向尼采。
鲁迅选择和接受尼采哲学,与他提出的“立人”任务有密切关系,尼采哲学可以在一系列方面为鲁迅的“立人”斗争服务:
首先,尼采哲学关注人,对人的重视形成其哲学的显著特色。尼采以绝大的气魄和咄咄逼人的个性极力鼓吹超人,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很有吸引力。自1907年始,鲁迅在一系列文章中赞扬了尼采,称尼采为“个人主义至雄杰”,认为其“超人之说,尝震惊欧洲之思想界者也”,表现了对超人之说的浓厚兴趣。鲁迅认为,“立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塑造一批“超人”。他说“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与其抑英哲以就凡庸,曷若置众人而希英哲”。后来还说,中国“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爱国的自大’”。“‘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⑦。这种思想是与尼采相通的。在鲁迅看来,中国惟有赖这种多力善斗之士、迕万众不慑之强者,才能使纤弱颓靡大众张大人格,有所理想;惟有靠这些精神界的勇猛之士,发扬人之尊严,崇尚人之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中国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精神界的斗士———新型的天才人物,犹如一片愚昧混沌中闪烁着的智慧和光亮,是关在铁屋熟睡的人中率先起来大喊大叫的人。依靠这类超人,才能打破传统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性的束缚,在几千年陈陈相因的习惯势力中打开一条生路。鲁迅赞美超人,倡导“个人的自大”,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窒息人心、禁锢人们思想活力的传统势力发起冲击,尼采的超人形象在这方面可以为鲁迅提供帮助。
其次,鲁迅“立人”的关键是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向传统观念挑战,要用与中国“老例”全然不同的新观念启蒙群众。“立人”斗争的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而尼采哲学的要旨就是要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这方面,尼采哲学很能吸引鲁迅。在前期鲁迅眼中,尼采基本上是以反抗破坏的超人形象出现的。鲁迅说,“卢梭,斯蒂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卜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那达尔文易卜生托尔斯泰尼采诸人,便都是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⑦这种不惮一切,对旧事物勇猛反抗的偶像破坏者形象深得鲁迅青睐。
古往今来,鼓吹反抗破坏的哲学家绝不少见,但尼采较为特殊,在尼采眼中,困难对一个人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是价值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向上的动力,因而在人们的生存中具有合理性。由于困难的阻碍,人生需要战斗,生存才有意义。尼采说,战斗性的哲学家的事业“不是压服一般的对抗者,而是压服那些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才智和豪气以对抗的人,……当一个人轻视别人的时候,他就不能向他挑战;当一个人发号施令的时候,当一个人视某些东西不如他的时候,他就不应该向他挑战。”⑦查拉图士特拉说,“你们的仇敌应当是可恨的,而不是可轻蔑的。你们应当以仇敌自豪,于是仇敌的成功也就是你们的成功。”⑦尼采的战斗方式是,他不选择、制造最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展开攻击,而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才进行。尼采这样表白他的“战略”:“我只攻击那些胜利的东西,……我只攻击那些在我攻击时找不到盟友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攻击那些我必须单独攻击的东西———只攻击那些在我攻击时只连累我自己的东西。”⑦尼采如此说,亦如此做,他一无例外地批判各种人,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保守派人士受到他革命观点的冒犯,而社会主义则受到他保守主义的冒犯。他不折不扣对一切宗教派别和阶级进行进攻,犹太人和异教徒、男人和女人、爱国者和和平主义者都受到了批判。”⑦尼采声誉鹊起,与此很有关系。他的哲学抗争呼声之猛、力量之强、气势之大,在各种哲学中是头角峥嵘的,它散发着一股强烈的战斗气息。尼采哲学中这种反抗破坏、渴求战斗的基调不仅可以为鲁迅的“立人”斗争提供依据,而且对他是一种巨大鼓舞。
第三、鲁迅的“立人”需要从“重精神”入手,“重精神”便要“非物质”,但20世纪初的风气却是重视“实学”,这种对实用主义的过分强调,致使“林林众生,物欲来蔽”,造成“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性灵之光,益愈就于黯淡。“立人”斗争需要反抗这种“唯客观物质世界是趋”的风气,在这方面,鲁迅也可从尼采哲学中感受到鼓舞。尼采哲学的传播具有“抗俗”和挽救精神文化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拜金主义、物质至上风气盛行,使精神的自由和文化的发展受到无情扼杀。尼采曾指出,“由于这种非人的机械和机械主义,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生命便成为病态的了。人类的目的,也就是文化,便看不见了。作为达到文化手段的现代科技活动,产生了野蛮化。”⑦尼采的这种批判,使许多人把他的哲学当成医治社会衰退**的一剂良药,不少艺术家将他视为保护人类文化的代表。勃兰兑斯等人宣扬尼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反对资本主义对个性的束缚,对精神文化的摧残。在鲁迅眼中,尼采哲学也具有这种“非物质”的抵抗时俗弊端的作用。
第四、如上所述,反抗破坏是超人的显著特征,这种反抗破坏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估价上,因而超人是所谓智慧者、先觉者,也是孤独者。鲁迅“立人”斗争的目的是要“张个性”,其含义之一便是反盲从,作为一个先觉者,他必然会饱尝孤独的滋味。超人的这些特征对鲁迅早期所扮演的启蒙者的角色也是适合的,在这方面,尼采哲学亦很能引起鲁迅共鸣。
3 鲁迅接受尼采哲学,受其影响,这是事实。但他在接受中亦有所保留,这种态度也应引起注意。
譬如,前期鲁迅多次赞赏超人,尼采的超人在群众面前大都以狂人的形象出现。如查拉图士特拉经常在“市场”上向群众发表演说,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听众惊愕地看着他,把他的演说当戏看。狂人说完,众人便一哄而散,所以超人常以狂人自况。无独有偶,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过狂人,它们尽管在一系列方面是相通的,但无可否认,二者的不同也是明显的。尼采的狂人鄙视乃至敌视贱众,是高高在上的超人,鲁迅的狂人虽对愚昧的群众“怒其不争”,有时甚至加以斥责,但却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再者,鲁迅对尼采哲学的接受有自己的选择。像尼采哲学的主要概念“权力意志”鲁迅从不曾使用过,这不是偶然的疏忽吧。鲁迅说,“叔本华和尼采又是咒诅妇女的名人”⑦,这种观点他显然不会赞同。从影响的角度看,在鲁迅接受尼采的同时,他也同样赞扬了与尼采思想迥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等人。鲁迅称赞托尔斯泰的“大爱主义”,但认为它“为理想诚善,而见诸事实,乃拂戾初志远矣。”尼采的自强主张,可以弥补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软弱。与鲁迅联系的多种思想,尼采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它只能在某个方面、从某个角度折射出鲁迅的影子,难以概括鲁迅的全貌。
此外,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对尼采的态度也有某种变化。五四时期,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尼采的语言晦涩,他的哲学“难懂”,前期鲁迅对此并未有什么反感,到了后期,他的态度明显不同。1935年,他认为高长虹等人办的《狂飙》杂志,“拟尼采样的彼此都不能解的格言式的文章,终于使周刊难以存在。”⑦同一年他还说,“我有时想到,忠厚老实的读者或研究者,遇见有两种人的文章,他会吃冤枉苦头的,一种是古里古怪的诗和尼采式的短句”⑦。前期鲁迅对尼采总的来说持赞赏的态度,后期鲁迅提到尼采时赞赏的言辞明显减少,有时还颇有微词了。
然而,鲁迅对尼采哲学的接受,毕竟有其意义。除了对“立人”的斗争提供帮助,尼采哲学对鲁迅的人格塑造亦起到了积极作用。鲁迅通过“立人”,期望中国出现一批精神界战士,这种精神界战士的一系列特征,在抽象的意义上,正与尼采的超人相通。实际上,超人的某些特点正构成了鲁迅“立人”的标准,这些特点在鲁迅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鲁迅前期的许多言行都能看到超人的影子。如1925年1月《京报副刊》登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的书目,许多名家学者,纷纷征献,鲁迅只写了这么几句话,“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在附注中他写道,“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种回答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大波澜,莘莘学子大惑不解,一群文人更是嗡嗡然,研墨搦翰,攻击漫骂的文章似雪片飞来。鲁迅毫不退却,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唇枪舌剑地予以回击。这种形象不正与尼采在孤立的境遇中怒斥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有神似之处吗?《热风》集子一出版,所表现的文笔的犀利和不媚世俗的个性,立刻使鲁迅被誉为中国的尼采。@!#$曾形象地称鲁迅为“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这种比喻不正是超人的形象的另一种表述吗?自1907年起,鲁迅已经自觉地把改造中国人性、驱逐盘踞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古老鬼魂”的重担挑在肩上了,这种见解之超前、任务之艰巨,要求他付出绝大的努力。从这时起,我们看到,无论鲁迅在默默地抄写古书,还是在整理嵇康的集子;不论是他的冷峻犀利的文字还是在现实斗争中的表现,他身上嫉恶如仇的抗争品质、沉毅刚勇、坚贞不屈、喜爱悲壮、摩罗之美的战斗个性,那种尼采式的不为困难所移、甘受寂寞孤独之苦的强大意志力量,一言蔽之,他的“硬骨头”精神得到了有力表现。这一精神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身上最可贵的性格,也是鲁迅身上最富有魅力的特点之一。
注 释:① 参见《鲁迅研究》第九期程麻《鲁迅留日时期启蒙主义思想结构》。② 厨川白村《西洋近代文艺思想》第94页,@!#$志文出版社出版。③ 见《学生杂志》第七卷第一号雁冰文。④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314页,商务印书馆。⑤ 尼采《瞧!这个人》第155页,@!#$志文出版社。⑥ 尼采《悲剧的诞生》第5页,@!#$志文出版社。⑦ 李天命《存在主义概论》第44页,@!#$学生书局。⑧ 《鲁迅全集》第10卷第152页。⑨ 见《饮冰室自由书》“祈战死”第37-38页。 ⑩ 《鲁迅全集》第3卷第100页。⑦ 《鲁迅全集》第1卷第52、311页。⑦ 《鲁迅全集》第1卷第192、332-333页。⑦ 尼采《瞧!这个人》第40页,@!#$志文出版社。⑦ 尼采《说》第40页,中华书局。⑦ 尼采《噍!这个人》第40页,@!#$志文出版社。⑦ 《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第1736页。⑦ 尼采《瞧!这个人》第89页,@!#$志文出版社。⑦ 《鲁迅全集》第3卷第199页。⑦ 《鲁迅全集》第6卷第251页。⑦ 《鲁迅全集》第6卷第270页。
·鲁迅思想研究·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八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