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再致先生

再致先生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野百合花

    喧嚣又一次沉静了。又一轮的研究潮也退去了。你又能从公众注视的折磨中,从有闲者的打量中,暂时地休息。自视道破真相的,自视专家里手的,自视理解你的人,都走马灯般地趁时潮而登场,然后又消失了。暗中的执拗敌视,预感的侧后包围,又一次仅仅是偶有浮现。

    在这一轮中,榨取成分虽然明显,但大体上还是甜美赞歌。它没有敲响警钟告诉人们:潮一般从此明涨暗涌的,将是对你攻坚的神圣讨伐。哪怕跨过世纪也要实行,他们决不会放弃。

    已经不能速朽。你只能痛苦地,与这个卑污的族种共存。赞美不一定都可怀疑,因为这至少是一种掩护的枪声。也许在今天,那些被你定义的“智识阶级”,比你更难受。他们之于民众既无信任又无亲近。而且,居然在科学技术已获全胜的今天,依然不是智识阶级的世纪!在不易察觉之间,人们收起了正要投身清算的亢奋,忿忿咽下了未得发泄的情绪。

    于是新的围攻,和新的鲁迅热都过去了。文章和作家,都已无需疲累地地辩白。可以松弛警觉,静静地回到本意。而我们依然如同盲目,围着先生聚散。读你的人,应该说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显多了。虽然,你对有些读者来说是消费品,对有些教授来说是衣食树;但是应该说,对鲁迅的描画还是清晰了。包括先生在内,人们误以为墨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事实。其实不一定,原来速朽的是血。

    所谓鲁迅,不仅是在《新青年》杂志上,更是在“三一八”血案中诞生。对“三一八”流血的立场选择,不仅导致了事件之后的论战,更导致了鲁迅的论战风格。因为无法淡忘—于是鲁迅超越了名作家的限界,自愿地成为了战士—要知道,今日风靡中国威慑异类的庞然大物、从xxx到xxx的大师们,都是不屑降低“层次”,去当什么战士的。

    尽管在立场凸显之前,他为中国文学提供的,已经是颠扑不破的伟著:阿Q狂人,润土伤逝,人血馒头。但自“三一八”以后,从对民众的血,到入世的道路,他与逍遥乖巧攀附上流的文豪们,渐渐不能同路。

    在历史流血的关头,并非每个中国作家,都这么不能忍受。“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些话,对于当时和现在的中国文人,都不过是应时文章,涂抹而已。

    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一个中国式的、永远的选择。它如天方夜谭故事中的岔道口,迟早一定会出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路上:一边是凄惨的民众的血,一边是丰腴的上流的“趣”。

    “五四”以来,名士如云,惟他因那血的影子而心绪黯淡。他虽然难忍一个以义士鲜血去“蘸馒头”的民族形象;但他更不能容忍轻薄为文,无视民众,文章学问自慰自娱的知识分子道路。

    民众在这个国度无权无望。但他们发觉:当他们在暴政官僚的重压下绝望痛苦的时候,“智识阶级”却是政治金钱之后的又一个凶恶的压迫者。大众但求温饱而已,但他们需要知识分子始终对社会和权力保持基本的批判火力。否则,底层的处境不堪设想。

    百姓们并没有发现,大多数文人学士并不以批判为己任。但他们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