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鲁迅的晚年情怀

鲁迅的晚年情怀(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其多。 常有人以为鲁迅“骂人”太刻毒。其实,如果了解鲁迅每一论战的前因后 果,如果知道鲁迅是怎样被攻击、被反噬、被陷害,便会觉得鲁迅的“刻 毒”实在并不过分。就说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争论吧,前后有过数次刀来剑往,但几乎每一次都是梁先发难的。当鲁迅震惊于也愤怒于国民党的“ 清党”,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但仍滞留在白色恐怖中的广州时, 梁实秋便撰文攻击鲁迅,并说鲁迅已到了武汉。这谣言是含着杀机的。这是鲁迅与梁实秋“结怨”的开始。当鲁迅到上海后,梁又每每暗示鲁迅“ 拿卢布”。这位梁教授,总想借当局之手来对付鲁迅。而鲁迅与梁之间, 关于翻译的争论,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驳难,其实都并非纯文学或纯学术之争。只要读一读梁那篇《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便会感到,鲁迅称 他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非事出无因。 也有人认为鲁迅晚年一度失之于“左”,且有些违心之论。这恐怕也是对鲁迅立论的背景不甚了然所致。例如,一向对国民性持尖锐批判态度的鲁 迅,晚年则时有为民众申辩之语。但这并非为了迎合某种理念。当日寇步 步进逼、全国濒临陨亡之际,有一种舆论,说是“国民”早失自信,如一盘散沙,国家焉得不亡,——这客观上起了为当局开脱的作用,或者简直 就是当局在卸亡国之责于“国民”。面对这种论调,鲁迅当然要起而反击 的。那篇挺著名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是为驳斥这种“卸责”之论而作的。不了解此种因由,你的确会有些纳闷:鲁迅何故突然如此热 情地讴歌起“中国人”来了呢? 更有人以为,鲁迅是睚眦必报的。他不是反对“宽容”、拒绝“宽恕”的么,那一定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其实,鲁迅晚年,常处于围剿 之中。当乱箭射来时,他即便想一一回击,也不可能做到。当谤诟如潮时, 鲁迅固然也时时还击,但更多的时候是置之不理。骂他的文章,就是被特意寄到手边,他也不急于看。只是在要用作材料时,才去一翻。晚年,他 数次说过“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一类的话,而临终前不久, 则更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以上不过聊举几例而已。

    晚年鲁迅招致的误解,是多方面的。而《鲁迅: 晚年情怀》这本小书,如能多少澄清一点人们对鲁迅的误解,多少加深一 点人们对鲁迅的理解,便也不算完全在灾梨祸枣了。(本文为作者《鲁迅:晚年情怀》一书后记,标题为发表时所加。该书即 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版权属于该刊及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