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二十一世纪的新鲁迅(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始,所谓的寻根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及至新登龙门的"新人类",每一种形式的作品出台,总有批评家蜂拥指点,囫囵归类,稍指瑕疵后大表嘉许,以刺激粗糙雷同的作品大量上市,直至读者再次失望,厌倦。二十余年间,在传统媒体间走红的作品,大致可分三类:
一、膝行御用商用类二、胯部排泄类三、嗑家常类任何一个朝代,为稻梁谋登龙谋的文字总是最盛的,而且背后总有御用理论的强大支持,两千年来已形成一种客观规律,推之不动,也不用去推。
与明代不同的是,胯部文学在二十世纪末形成时尚,竟公然以正统身份登上缪斯神殿,宣称恢复生活的"原生态",四处排泄,丑态百出。或女子露阴,或男子撒尿,泱泱大观,不亦乐乎,更有一些批评家跪坐唱和。念及本人也是时代中人,简直为之羞耻。
倒是第三种家常类让我平平气,平常心的东西可放松现代人的神经。可惜一旦有人从谈家常中捞出了资本来,竟昂然以文化大师自居起来,把家常话提高到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髓的高度,真让读者牙酸齿冷。
好笑的是,有些爱磨嘴皮子的人沾上了骂街的恶习,先有王朔无故开骂金庸,后有小余挑战大余,还有一本《十作家批判书》,虽皆有指陈利弊的用意,但皆因各种原因骂离了谱,要么过火,要么连篇废话。在作品编排上,二十年间还出现了几种奇怪的格局:一、流水记帐,淡化情节,遗弃**。二、尽可能漠视标点,只留逗号和句号,有文章甚至没有标点。三、生硬堆砌段落,批评界用"文本"取代"文字"。四、取缔浪漫,消解价值,淡化良知,蔑视善良。五、主张精神分裂式的臆想,自恋取代自爱。……二十世纪是过于叛逆的时代。
半个世纪的战火和另半个世纪技术资本的急剧发展,从根本上破坏了十九世纪刚刚建立起来的哲学!很多宝贵的东西失落了,这是时代的罪过。而世纪末的中国由于经历了三十年的思想压迫,在获得局部释放后尤显得荒诞不经。
这种神经质现象保持了长长的二十年,且没有消退的迹象,终使我不堪忍受,我必须出来呐喊几声方能减轻对于时代的负疚。尤其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的青年人,我决不同意所谓"新人类"的女作家群是七十年代代表的言论。有人分析《糖》是用身体写作的,可谓一种新的尝试,其实不过是用胯部写作罢了,任何胯部文学都有真性情存在,却更显时代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文艺神圣的温暖光辉在那里?批评界正义的良知在那里?三
中国的历史虽然遗失了两千年的头脑,但五四新文化运动证明,思想界并没有完全失去头脑。二十一世纪下半叶文化界长期倒退的现象虽然已经受到遏止,但至今迂回而止,举步维艰,放眼当今,又有谁能担负起举烛领路的重任?鲁迅已逝,精魄尤存;时世如此,我们无法告别鲁迅。我们需要正义、冷静、勇猛而深刻的鲁迅精神!当然,任何虚假堆砌的装饰终将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化为泡沫,我这篇批判泡沫现象的文字也必将腐朽,我期盼它速朽----可惜只怕同鲁迅先生的呐喊一样--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字。凡高说:我就是圣灵,我神志健全。以圣贤自比是大多读书人的愿望,爱心和创造力则是人高于动物的神圣特征。因此,不妨让我先血气方刚地喊一声:我来争当二十一世纪的新鲁迅!(4月11日)
一、膝行御用商用类二、胯部排泄类三、嗑家常类任何一个朝代,为稻梁谋登龙谋的文字总是最盛的,而且背后总有御用理论的强大支持,两千年来已形成一种客观规律,推之不动,也不用去推。
与明代不同的是,胯部文学在二十世纪末形成时尚,竟公然以正统身份登上缪斯神殿,宣称恢复生活的"原生态",四处排泄,丑态百出。或女子露阴,或男子撒尿,泱泱大观,不亦乐乎,更有一些批评家跪坐唱和。念及本人也是时代中人,简直为之羞耻。
倒是第三种家常类让我平平气,平常心的东西可放松现代人的神经。可惜一旦有人从谈家常中捞出了资本来,竟昂然以文化大师自居起来,把家常话提高到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髓的高度,真让读者牙酸齿冷。
好笑的是,有些爱磨嘴皮子的人沾上了骂街的恶习,先有王朔无故开骂金庸,后有小余挑战大余,还有一本《十作家批判书》,虽皆有指陈利弊的用意,但皆因各种原因骂离了谱,要么过火,要么连篇废话。在作品编排上,二十年间还出现了几种奇怪的格局:一、流水记帐,淡化情节,遗弃**。二、尽可能漠视标点,只留逗号和句号,有文章甚至没有标点。三、生硬堆砌段落,批评界用"文本"取代"文字"。四、取缔浪漫,消解价值,淡化良知,蔑视善良。五、主张精神分裂式的臆想,自恋取代自爱。……二十世纪是过于叛逆的时代。
半个世纪的战火和另半个世纪技术资本的急剧发展,从根本上破坏了十九世纪刚刚建立起来的哲学!很多宝贵的东西失落了,这是时代的罪过。而世纪末的中国由于经历了三十年的思想压迫,在获得局部释放后尤显得荒诞不经。
这种神经质现象保持了长长的二十年,且没有消退的迹象,终使我不堪忍受,我必须出来呐喊几声方能减轻对于时代的负疚。尤其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的青年人,我决不同意所谓"新人类"的女作家群是七十年代代表的言论。有人分析《糖》是用身体写作的,可谓一种新的尝试,其实不过是用胯部写作罢了,任何胯部文学都有真性情存在,却更显时代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文艺神圣的温暖光辉在那里?批评界正义的良知在那里?三
中国的历史虽然遗失了两千年的头脑,但五四新文化运动证明,思想界并没有完全失去头脑。二十一世纪下半叶文化界长期倒退的现象虽然已经受到遏止,但至今迂回而止,举步维艰,放眼当今,又有谁能担负起举烛领路的重任?鲁迅已逝,精魄尤存;时世如此,我们无法告别鲁迅。我们需要正义、冷静、勇猛而深刻的鲁迅精神!当然,任何虚假堆砌的装饰终将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化为泡沫,我这篇批判泡沫现象的文字也必将腐朽,我期盼它速朽----可惜只怕同鲁迅先生的呐喊一样--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字。凡高说:我就是圣灵,我神志健全。以圣贤自比是大多读书人的愿望,爱心和创造力则是人高于动物的神圣特征。因此,不妨让我先血气方刚地喊一声:我来争当二十一世纪的新鲁迅!(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