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二十一世纪的新鲁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林瑟
一
我看人有一个框框:凡是不服鲁迅的,甚至恶言轻蔑者,要么品质有问题,要么就是太肤浅。 当然人世间情形千变万化,不能仅以一条党同伐异的规律定格,但我始终固执地以为,大抵如是。民间恶鲁迅的,无非有几种原因:一、鲁迅爱骂人,太没风度。二、作为一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竟公然娶小。三、文章太难懂,中学生学起来吃力,且经常是考试重点。
鲁迅的爱骂人,我们都知道,是鲁迅晚年自卫及战斗的工具。骂声之中,对中国人的责心之切,爱心之重,也只有一样具有爱责之心的中国人才能体会。至于重婚之事,是时代的悲剧,鲁迅不能违背慈母为代表的命运,娶了一个终生不近的小脚文盲女人;待临近天命之年,竟能冲破道德舆论束缚,遗弃一国导师的身份大胆追求自由,实在是件大好事。而中学生憎恶鲁迅,却是教育制度的过失,不该将孩子原本难以理解的东西强行灌输,还往往有意扭曲宣传。喜欢鲁迅,尊敬鲁迅的人,却出于多种原因。政治家赞扬他爱国,艺术家追崇他颓废或颓废的力度,作家钦佩他勇于突破的多种风格,现代人则欣赏他叛逆,不一而论。
有趣的是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因谩骂再次引起注意的王朔出了本集子,集子里原有一篇《我看鲁迅》,后来撤了下来。评者云:王朔,你也有畏惧的时候。诚然,再真的小人一旦到了众目睽睽的正式舞台上,终究不敢就地撒尿的。二网易开出论坛,议题:二十一世纪需不需要新鲁迅?并举证某某书曾摆出向鲁迅告别的姿态。
我没看过这书,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要想着告别鲁迅。鲁迅远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远了,虽然他的呐喊声仍在荒原上孤寂地彷徨,时代隆隆的行进声以铺天盖地的动荡将现代精神越搅越混;只有一样孤寂而彷徨着并止不住也呐喊上几声的人才能聆听到鲁迅先生的声音。我更不明白这些人告别鲁迅后打算去向那里?当代文坛一堆堆包装精良、实则大同小异的垃圾堵住了我们的视线。
一位仿佛不太知名的杂文家张远山,在其杰作《告别五千年》中,把中国的文明史大致分两个阶段--以类似于人体的结构划分,取腰部为界:唐代以前大致是以拍得震天响的胸膛为历史的,虽然声势浩大,四肢发达,毕竟头脑麻木;唐宋以来历史逐渐沦落至腰部以下,明代再降至胯部以下,国力渐弱,及至差点衰亡。好在**领导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再次将胸膛拍得震天响,然而一样是没有头脑的时代,胸膛拍得再响,不解决肠胃问题,还是要出内伤的,于是邓小平决定先解决肠胃问题。所以八十年代是肠胃的年代,而九十年代却再下落至腰下,胯下,及至膝下,为胯部以下的时代。两千年间,中国的历史始终处于没有头脑的生长过程,水准一径下落。作家呼吁:以头脑指挥身体的新时代快快来临!读了这篇杂文,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看到那么多雷同的低水准作品,因为这本来就是胯部以下的时代。胯部时代自然盛产胯部作品,无怪乎作家们低水准。
其实我并不鄙视胯部作品,就好象人在白天需要头脑冷静,到了晚上却往往急需胯部感觉一样,胯部文艺是文明的一种需要。使我不能容忍的是身为头脑重镇的思想界,竟然在一二十年内长期保持着某种暧昧姿态,常以相同的胯部为默许,甚至膝行迎合,令我无法想见新时代的曙光。
从伤痕文学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我看人有一个框框:凡是不服鲁迅的,甚至恶言轻蔑者,要么品质有问题,要么就是太肤浅。 当然人世间情形千变万化,不能仅以一条党同伐异的规律定格,但我始终固执地以为,大抵如是。民间恶鲁迅的,无非有几种原因:一、鲁迅爱骂人,太没风度。二、作为一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竟公然娶小。三、文章太难懂,中学生学起来吃力,且经常是考试重点。
鲁迅的爱骂人,我们都知道,是鲁迅晚年自卫及战斗的工具。骂声之中,对中国人的责心之切,爱心之重,也只有一样具有爱责之心的中国人才能体会。至于重婚之事,是时代的悲剧,鲁迅不能违背慈母为代表的命运,娶了一个终生不近的小脚文盲女人;待临近天命之年,竟能冲破道德舆论束缚,遗弃一国导师的身份大胆追求自由,实在是件大好事。而中学生憎恶鲁迅,却是教育制度的过失,不该将孩子原本难以理解的东西强行灌输,还往往有意扭曲宣传。喜欢鲁迅,尊敬鲁迅的人,却出于多种原因。政治家赞扬他爱国,艺术家追崇他颓废或颓废的力度,作家钦佩他勇于突破的多种风格,现代人则欣赏他叛逆,不一而论。
有趣的是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因谩骂再次引起注意的王朔出了本集子,集子里原有一篇《我看鲁迅》,后来撤了下来。评者云:王朔,你也有畏惧的时候。诚然,再真的小人一旦到了众目睽睽的正式舞台上,终究不敢就地撒尿的。二网易开出论坛,议题:二十一世纪需不需要新鲁迅?并举证某某书曾摆出向鲁迅告别的姿态。
我没看过这书,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要想着告别鲁迅。鲁迅远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远了,虽然他的呐喊声仍在荒原上孤寂地彷徨,时代隆隆的行进声以铺天盖地的动荡将现代精神越搅越混;只有一样孤寂而彷徨着并止不住也呐喊上几声的人才能聆听到鲁迅先生的声音。我更不明白这些人告别鲁迅后打算去向那里?当代文坛一堆堆包装精良、实则大同小异的垃圾堵住了我们的视线。
一位仿佛不太知名的杂文家张远山,在其杰作《告别五千年》中,把中国的文明史大致分两个阶段--以类似于人体的结构划分,取腰部为界:唐代以前大致是以拍得震天响的胸膛为历史的,虽然声势浩大,四肢发达,毕竟头脑麻木;唐宋以来历史逐渐沦落至腰部以下,明代再降至胯部以下,国力渐弱,及至差点衰亡。好在**领导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再次将胸膛拍得震天响,然而一样是没有头脑的时代,胸膛拍得再响,不解决肠胃问题,还是要出内伤的,于是邓小平决定先解决肠胃问题。所以八十年代是肠胃的年代,而九十年代却再下落至腰下,胯下,及至膝下,为胯部以下的时代。两千年间,中国的历史始终处于没有头脑的生长过程,水准一径下落。作家呼吁:以头脑指挥身体的新时代快快来临!读了这篇杂文,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看到那么多雷同的低水准作品,因为这本来就是胯部以下的时代。胯部时代自然盛产胯部作品,无怪乎作家们低水准。
其实我并不鄙视胯部作品,就好象人在白天需要头脑冷静,到了晚上却往往急需胯部感觉一样,胯部文艺是文明的一种需要。使我不能容忍的是身为头脑重镇的思想界,竟然在一二十年内长期保持着某种暧昧姿态,常以相同的胯部为默许,甚至膝行迎合,令我无法想见新时代的曙光。
从伤痕文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