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完没了的“华盖运 1934:绝望的抗战(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式:他住的这幢房子,是通过熟识的日本朋友出面租赁的;他不向陌生人公开自己的住处,除了少数可以信赖的人,也不在家中会见访客;所有的信件来往,都通过附近四川路上的内山书店,他情愿每天去书店取寄;空气紧张的时候,他甚至连窗边都不坐,怕被人认出来,他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其实是没有多少信心了。
柔石被害,他怒不可遏,在“左联”秘密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直斥政府是“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杨杏佛的惨死,更激起他一种拼死相搏的冲动,他坚持去送殓,早上出门的时候,还特意不带家门的钥匙,以示赴难的决心。
在1934年的中国,朝野上下多已经知道,鲁迅是明确地站在官方的对立面,不会妥协的了。在中国这样的**的国度里,做一个经常与官方对立的知识分子,这本身就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鲁迅此刻碰到的,却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自从将国民党政府视作是黑暗的力量,他对那与国民党正面对抗的**,就自然觉得特别亲近。他熟识的几位文化界的**人,柔石,瞿秋白,冯雪峰,还有胡风,也都以各人不同的气质和品性,赢得他的欣赏和敬重。因此,进入30年代以后,他越来越明确地将**人看作自己的政治盟友,愿意与之协同作战。可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个习惯于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既将中国的历史看得太透,对现实的感觉又太敏锐,一旦盟友暴露出某些出乎意料的别的品性,他就会特别受伤害。
还在1930年,他刚成为左联的名义领袖,**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来向他布置任务了:“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他开始还委婉地回答:“文章是很容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不料李立三说:“这个问题好办!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苏联去了……”好像把鲁迅看作一枚炸弹,这让他大受刺激,一口就回绝了,回到家中还忿忿不已。从青年时代在东京参加光复会起,30年来,他目睹了形形色色的革命党和造反者,如何视他人为草芥,“一阔脸就变”,革命成功以后,变得比昔日的统治者更加暴戾。如今到了上海,这些阴暗的记忆竟又一再被唤起,到了1934年,“左联”中一些年轻人的偏狭和粗暴(甚至化名写文章骂他),已经使他忍无可忍。先是在私人通信中,接着在公开的文章里,他激烈地反击说:“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
正是在这里,鲁迅再一次显示了他的伟大:他没有因为置身严酷的社会战场,便被眼前的功利需要束缚住手脚,凡是盟友就一概拥抱,虽然有时也隐忍,也避让,可一旦超过了限度,他就会拍案而起,针锋相对,即便为此而别扭,而尴尬,他也在所不惜。当然免不了寒心,甚至有很深的悲哀,他却始终没有退出战场,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了,绝无取胜的希望,他也要独战到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绝望的抗战”!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向后人遗赠这样“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惟有鲁迅一人。
柔石被害,他怒不可遏,在“左联”秘密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直斥政府是“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杨杏佛的惨死,更激起他一种拼死相搏的冲动,他坚持去送殓,早上出门的时候,还特意不带家门的钥匙,以示赴难的决心。
在1934年的中国,朝野上下多已经知道,鲁迅是明确地站在官方的对立面,不会妥协的了。在中国这样的**的国度里,做一个经常与官方对立的知识分子,这本身就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鲁迅此刻碰到的,却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自从将国民党政府视作是黑暗的力量,他对那与国民党正面对抗的**,就自然觉得特别亲近。他熟识的几位文化界的**人,柔石,瞿秋白,冯雪峰,还有胡风,也都以各人不同的气质和品性,赢得他的欣赏和敬重。因此,进入30年代以后,他越来越明确地将**人看作自己的政治盟友,愿意与之协同作战。可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个习惯于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既将中国的历史看得太透,对现实的感觉又太敏锐,一旦盟友暴露出某些出乎意料的别的品性,他就会特别受伤害。
还在1930年,他刚成为左联的名义领袖,**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来向他布置任务了:“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他开始还委婉地回答:“文章是很容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不料李立三说:“这个问题好办!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苏联去了……”好像把鲁迅看作一枚炸弹,这让他大受刺激,一口就回绝了,回到家中还忿忿不已。从青年时代在东京参加光复会起,30年来,他目睹了形形色色的革命党和造反者,如何视他人为草芥,“一阔脸就变”,革命成功以后,变得比昔日的统治者更加暴戾。如今到了上海,这些阴暗的记忆竟又一再被唤起,到了1934年,“左联”中一些年轻人的偏狭和粗暴(甚至化名写文章骂他),已经使他忍无可忍。先是在私人通信中,接着在公开的文章里,他激烈地反击说:“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
正是在这里,鲁迅再一次显示了他的伟大:他没有因为置身严酷的社会战场,便被眼前的功利需要束缚住手脚,凡是盟友就一概拥抱,虽然有时也隐忍,也避让,可一旦超过了限度,他就会拍案而起,针锋相对,即便为此而别扭,而尴尬,他也在所不惜。当然免不了寒心,甚至有很深的悲哀,他却始终没有退出战场,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了,绝无取胜的希望,他也要独战到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绝望的抗战”!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向后人遗赠这样“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惟有鲁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