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小史
《无法证实的爱-梅芷散文集》作者:无法证实的爱-梅芷散文集 2017-04-13 14:00
"家",诸暨人称之为"屋里厢",可见它与屋——住宅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小的时候是"无家"的。
记得父亲是解放初来诸暨工作的,当时我和母亲还在绍兴老家。我4岁那年,母亲也调到诸暨,在离城4公里远的大侣袁家教书,我依旧跟在母亲身边。每逢星期天,不是父亲来乡下同我们团聚,就是我们母子俩进城去住旅馆,十分的不便。尤其是到了寒暑假,我们就更是"无家可归"了。父亲只好四处打听租房,由于是临时性的,房东要价特别高,有什么办法呢?这种"打游击"式的"家",少说也有过十几个。
后来,母亲调到9公里外的孙家,那时我才9岁,上上下下的步行吃不消,惟一的办法是进城同父亲住在一起。可住在哪里呢?亏得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一位同事说他家有空余的屋子,我们欢天喜地地搬了进去。要知道,这可是我头一次感受"家"的温馨。
其实,这个家很小,只有10几个平方,幸好我们没有多余的家什,两张L形摆放的床以及一桌二凳也是父亲从单位里借来的。屋子的朝向又不好,夏日里,上午"东晒",下午"西晒";雨雪天,房间里常常是"风雨交加"。可我们一家六口还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里生活了整整八年。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房东怕因"有房出租"而担上"剥削"的罪名急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得父亲是解放初来诸暨工作的,当时我和母亲还在绍兴老家。我4岁那年,母亲也调到诸暨,在离城4公里远的大侣袁家教书,我依旧跟在母亲身边。每逢星期天,不是父亲来乡下同我们团聚,就是我们母子俩进城去住旅馆,十分的不便。尤其是到了寒暑假,我们就更是"无家可归"了。父亲只好四处打听租房,由于是临时性的,房东要价特别高,有什么办法呢?这种"打游击"式的"家",少说也有过十几个。
后来,母亲调到9公里外的孙家,那时我才9岁,上上下下的步行吃不消,惟一的办法是进城同父亲住在一起。可住在哪里呢?亏得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一位同事说他家有空余的屋子,我们欢天喜地地搬了进去。要知道,这可是我头一次感受"家"的温馨。
其实,这个家很小,只有10几个平方,幸好我们没有多余的家什,两张L形摆放的床以及一桌二凳也是父亲从单位里借来的。屋子的朝向又不好,夏日里,上午"东晒",下午"西晒";雨雪天,房间里常常是"风雨交加"。可我们一家六口还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里生活了整整八年。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房东怕因"有房出租"而担上"剥削"的罪名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