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极数知来(7)(2/2)
《周易与人生》作者:杨庆中 2017-04-13 13:58
行的《易传》七种,编成经传参合本,此举对后世影响很大,两千年来,经学家们以传解经,成为风习。当然,虽说是“以传解经”,也并非完全重复《易传》,而是依照《易传》的路子,探讨、诠释《周易》中的问题。所以,历代易学家,在《易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了许多解经的新体例,易学也因此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有所谓“两派六宗”之说: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卷一)
意思是说,易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两派观点,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易学以汉代古文派易学、京房和焦延寿的易学、陈抟和邵雍的易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义理派易学以王弼以玄理说易之学与胡瑗、程颐以儒理说易之学及李光、杨万里引史说易之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亦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参见吕绍纲主编:《易学辞典》,347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两派六宗”之说,虽然未必完善准确,但作为对易学史的概括,也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虽细绎谓之“六宗”,而归根结底还是“两派”,象数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包括《易传》)的文义;义理派则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靠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义理来注解经文。两派学说各有侧重,彼此之间有攻驳,也有融合,但都奉《易传》为“正统”。其中,象数派之说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象说,义理派之说则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义说。因此,二派之说虽有不同,但就都承认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都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都通过理解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哲学体系而言,又都受到了《易传》的影响而有相通之处。
汉代,《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备受重视,学者解《易》,有三种倾向:一是孟熹、京房的象数易学,一是费直的义理易学,一是谶纬易学(为象数派的歧出,可归为象数派)。其中孟京立于官学,为汉代易学的主流。费直的易学在民间流传,后来为王弼所继承。晋唐时期,易学的研究受到玄学的影响,王弼《周易注》一扫汉易象数之学的烦琐学风,参以老庄,直探玄理。唐孔颖达奉撰《周易正义》,采用王注,使义理易学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当然,孔颖达并不墨守门户,而是兼取他家,所以其《正义》实际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同时,李鼎祚编《周易集解》,汇集汉易系统中象数派的注释,使汉易象数之学的部分材料得以保存。宋代,易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易数学和图书学也蔚为大观。宋易,就其形态说,并不限于两宋,其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卷一)
意思是说,易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两派观点,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易学以汉代古文派易学、京房和焦延寿的易学、陈抟和邵雍的易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义理派易学以王弼以玄理说易之学与胡瑗、程颐以儒理说易之学及李光、杨万里引史说易之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亦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参见吕绍纲主编:《易学辞典》,347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两派六宗”之说,虽然未必完善准确,但作为对易学史的概括,也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虽细绎谓之“六宗”,而归根结底还是“两派”,象数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包括《易传》)的文义;义理派则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靠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义理来注解经文。两派学说各有侧重,彼此之间有攻驳,也有融合,但都奉《易传》为“正统”。其中,象数派之说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象说,义理派之说则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义说。因此,二派之说虽有不同,但就都承认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都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都通过理解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哲学体系而言,又都受到了《易传》的影响而有相通之处。
汉代,《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备受重视,学者解《易》,有三种倾向:一是孟熹、京房的象数易学,一是费直的义理易学,一是谶纬易学(为象数派的歧出,可归为象数派)。其中孟京立于官学,为汉代易学的主流。费直的易学在民间流传,后来为王弼所继承。晋唐时期,易学的研究受到玄学的影响,王弼《周易注》一扫汉易象数之学的烦琐学风,参以老庄,直探玄理。唐孔颖达奉撰《周易正义》,采用王注,使义理易学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当然,孔颖达并不墨守门户,而是兼取他家,所以其《正义》实际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同时,李鼎祚编《周易集解》,汇集汉易系统中象数派的注释,使汉易象数之学的部分材料得以保存。宋代,易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易数学和图书学也蔚为大观。宋易,就其形态说,并不限于两宋,其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