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31)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隋唐五代(31)
杨喧这类人的中选,和唐玄宗晚年的耽于享乐、荒于政事大有关系。本来唐代的科举制度,手续还是比较严密的,举子经过礼部考试及第后,还得经过殿试(即皇帝当面对策)合格方能任职。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的都到京城应考,宰相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揭发他的奸恶,就花言巧语地欺骗唐玄宗说:“举人多卑鄙愚昧,恐怕村言野语污浊圣听。”意即劝他不必亲自面试,交给下属去考就是。唐玄宗正与杨贵妃打得火热,朝政大事早已交给李林甫去管了,便也乐得清闲,于是取消殿试,这就为主考官的敢于欺上瞒下创造了条件。
(取材自《旧唐书·杨国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三十二·玄宗天宝六年、十二年》)
48.“此恨绵绵无绝期”
安禄山是个善于耍两面三刀的人,他对杨贵妃百般奉承,这当然是为了通过她得到唐玄宗的宠信与重用,可他对杨国忠却瞧不起。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接任右相。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日益明显,杨国忠向唐玄宗告发,唐玄宗却不相信。一天,杨国忠对唐玄宗说。“陛下如下诏召安禄山进京,他必不来。”唐玄宗于是下诏令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很快来到京城。他在京城里安插不少亲信。安禄山向唐玄宗哭诉说,杨国忠要陷害他。唐玄宗对安禄山更加相信。安禄山回到范阳后,向唐玄宗提出,要将他手下的三十二名汉将换成胡将,这正是加快谋反的行动,杨国忠和另一宰相韦见素认为不宜同意,但唐玄宗还是恩准。杨国忠为了证实自己的告发是真实的,采取了激怒安禄山使他早日造反的行动,他令长安官府派兵逮捕并缢杀安禄山在京城府中的一些亲信,这下安禄山火了,称病拒绝唐玄宗召他进京参加其子婚礼的诏令,决心提前发兵。他乘一个朝廷使者到范阳的机会,假造一道唐玄宗的圣旨:起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于是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向南迸发;这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间的事情。
安禄山叛乱消息传到长安,这下唐玄宗愣掉了,朝中大臣因多年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战争,十分慌乱,只有杨国忠为他的告发得到证实而得意,他对唐玄宗说:“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人,将士们不会跟他走的,不过十天就会将安禄山的头颅送来。”唐玄宗这才稍为宽心.杨国虑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中,不作任何迎战安禄山的准备,中原地带已多年没发生战争,唐军大多没有作战经验,平时又缺少训练,不经一打,于是安禄山长驱直入。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和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兵抵抗,因兵败,被宦官监军边令城诬告而遭杀。唐玄宗又命沙场老将陇右节度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带兵抵抗。这时哥舒翰已染病在身,正在家养病,按到诏书后,带病赴任,在潼关凭险抵抗,不轻易出击,使安禄山的叛军受阻。但毫无军事常识的杨国忠却一再向唐玄宗上奏,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说叛军无防备,哥舒翰却逗留不出,这会丧失良机。同样毫无军事知识的唐玄宗信以为真,频频派遣宦官紧催哥舒翰出关迎战。哥舒翰无奈,尽管此时他的病情加重,也只好抱病率骑兵八万与叛军作战。哥舒翰与叛将崔乾祐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相遇,不幸中叛军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崔乾祐乘机攻取潼关。哥舒翰的持重固守的正确方针被杨国忠破坏了,战局变得不可收拾。这已是唐天宝十五年六月间的事了。
潼关失守,长安告急,河东、华阳、冯翊、上洛等郡防御使所属守兵一哄而散,唐廷无兵可调,唐玄宗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召集几个宰相商议。杨国忠对叛军毫不设防,可对自己的后路却早有安排,他曾兼剑南节度副使,叛乱开始时,便令心腹崔圆在蜀地储存物资,布置了退路,于是杨国忠提出,出奔四川,唐玄宗只好点头同意,唐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饬六军,厚赐钱帛,选良马九百余匹。第二天黎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高力士等和几个宫女出延秋门(皇宫西门),还有不少皇妃、公主、皇孙住在宫外的,都顾不及了。过便桥后,杨国忠派人烧桥,唐玄宗说道:“士民百姓要逃贼求生,为什么要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喧这类人的中选,和唐玄宗晚年的耽于享乐、荒于政事大有关系。本来唐代的科举制度,手续还是比较严密的,举子经过礼部考试及第后,还得经过殿试(即皇帝当面对策)合格方能任职。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的都到京城应考,宰相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揭发他的奸恶,就花言巧语地欺骗唐玄宗说:“举人多卑鄙愚昧,恐怕村言野语污浊圣听。”意即劝他不必亲自面试,交给下属去考就是。唐玄宗正与杨贵妃打得火热,朝政大事早已交给李林甫去管了,便也乐得清闲,于是取消殿试,这就为主考官的敢于欺上瞒下创造了条件。
(取材自《旧唐书·杨国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三十二·玄宗天宝六年、十二年》)
48.“此恨绵绵无绝期”
安禄山是个善于耍两面三刀的人,他对杨贵妃百般奉承,这当然是为了通过她得到唐玄宗的宠信与重用,可他对杨国忠却瞧不起。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接任右相。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日益明显,杨国忠向唐玄宗告发,唐玄宗却不相信。一天,杨国忠对唐玄宗说。“陛下如下诏召安禄山进京,他必不来。”唐玄宗于是下诏令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很快来到京城。他在京城里安插不少亲信。安禄山向唐玄宗哭诉说,杨国忠要陷害他。唐玄宗对安禄山更加相信。安禄山回到范阳后,向唐玄宗提出,要将他手下的三十二名汉将换成胡将,这正是加快谋反的行动,杨国忠和另一宰相韦见素认为不宜同意,但唐玄宗还是恩准。杨国忠为了证实自己的告发是真实的,采取了激怒安禄山使他早日造反的行动,他令长安官府派兵逮捕并缢杀安禄山在京城府中的一些亲信,这下安禄山火了,称病拒绝唐玄宗召他进京参加其子婚礼的诏令,决心提前发兵。他乘一个朝廷使者到范阳的机会,假造一道唐玄宗的圣旨:起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于是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向南迸发;这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间的事情。
安禄山叛乱消息传到长安,这下唐玄宗愣掉了,朝中大臣因多年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战争,十分慌乱,只有杨国忠为他的告发得到证实而得意,他对唐玄宗说:“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人,将士们不会跟他走的,不过十天就会将安禄山的头颅送来。”唐玄宗这才稍为宽心.杨国虑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中,不作任何迎战安禄山的准备,中原地带已多年没发生战争,唐军大多没有作战经验,平时又缺少训练,不经一打,于是安禄山长驱直入。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和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兵抵抗,因兵败,被宦官监军边令城诬告而遭杀。唐玄宗又命沙场老将陇右节度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带兵抵抗。这时哥舒翰已染病在身,正在家养病,按到诏书后,带病赴任,在潼关凭险抵抗,不轻易出击,使安禄山的叛军受阻。但毫无军事常识的杨国忠却一再向唐玄宗上奏,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说叛军无防备,哥舒翰却逗留不出,这会丧失良机。同样毫无军事知识的唐玄宗信以为真,频频派遣宦官紧催哥舒翰出关迎战。哥舒翰无奈,尽管此时他的病情加重,也只好抱病率骑兵八万与叛军作战。哥舒翰与叛将崔乾祐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相遇,不幸中叛军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崔乾祐乘机攻取潼关。哥舒翰的持重固守的正确方针被杨国忠破坏了,战局变得不可收拾。这已是唐天宝十五年六月间的事了。
潼关失守,长安告急,河东、华阳、冯翊、上洛等郡防御使所属守兵一哄而散,唐廷无兵可调,唐玄宗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召集几个宰相商议。杨国忠对叛军毫不设防,可对自己的后路却早有安排,他曾兼剑南节度副使,叛乱开始时,便令心腹崔圆在蜀地储存物资,布置了退路,于是杨国忠提出,出奔四川,唐玄宗只好点头同意,唐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饬六军,厚赐钱帛,选良马九百余匹。第二天黎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高力士等和几个宫女出延秋门(皇宫西门),还有不少皇妃、公主、皇孙住在宫外的,都顾不及了。过便桥后,杨国忠派人烧桥,唐玄宗说道:“士民百姓要逃贼求生,为什么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