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秦汉(68)

秦汉(68)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秦汉(68)

    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批儒生还是愚忠于皇帝。李膺同乡人都劝他说:“可以逃走了!”李膺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这是为臣者之节操。我已六十岁了,死生有命,为什么要逃呢?”于是入诏狱而死。妻子充军,门生、故吏和父兄全部禁锢。“事不辞难,罪不逃刑”二句出《左传·襄公三年》,是羊舌赤对晋平公称赞名臣魏绛的话。儒生的特点就是严格地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理论来指导自己行动,他们的长处和弱点常常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理论规范。我们从李膺的行动上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来。

    汝南郡督邮吴尊受诏捕范滂,至范滂故乡征羌县(今河南郾城县地区),住在传舍里,抱着诏书闭门伏床大哭,一县皆惊。范滂听到消息后说:“必定是因为我的事情。”于是自己入狱。征羌县令郭揖大惊,出见范滂,解印绶,提出,自己和他一起逃亡说:“天下大矣!你何必入狱呢?”范滂说:“我范滂一死,祸事也就了结。怎么敢以范滂之罪连累你,又令自己老母流离失所呢?”拒绝逃亡。范滂的母亲到狱中和范滂永诀。范滂说:“弟弟一向孝顺,足以供养母亲。滂追随父亲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只是母亲大人养育之恩未报,十分伤心。”母亲说:“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何恨!既要有好名声,又要长寿,怎么能兼得呢!”范滂跪着听母亲教导,再拜辞别母亲,然后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之人闻之,莫不流泪。死时,年三十三。

    张俭知道有诏逮捕自己的消息后,立即逃亡,窘迫流窜,望门投止。①①指困迫之极,见有人家,就进去投宿。“望门投止”四字后已衍为成语,不仅是概括逃亡窘迫生涯,而且还包含有儒生受政治迫害的意思在内。当时的儒生们敬重张俭敢于对抗宦官的声望,明知收容张俭会家破人亡,却争着秘密收容他。张俭和鲁国(今山东省部分地区)孔褒②②《三国志·魏书·崔元徐何邢鲍司马传》注作孔袤。有旧交,于是逃到孔褒家,正好孔褒外出,没有遇到。孔褒的弟弟孔融年十六,在家。张俭因为孔融年青,不肯对孔融讲自己困迫想投宿的情况,孔融看到张俭面有窘色,对他说:“兄长虽不在家,我难道就不能为你作主人吗?”因留藏张俭于家中。后来事情暴露了,鲁国相派人秘密往孔家掩捕张俭,孔家兄弟放张俭逃走。于是鲁国相将孔融、孔褒一起逮捕入狱。收留张俭,其罪当死,但是官方决定不了,应该办谁的罪。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应该办我的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和弟弟无关,我服罪。”官吏问孔褒、孔融之母,其母说:“家中之事应该年长的负责,妾愿任罪。”一门争死,郡县无法确定,于是奏上汉灵帝,诏书下来,决定杀孔褒。孔融由此知名于当世。

    张俭后来逃到东莱郡(今山东省部分地区),住在外黄县③③或谓外黄当时不属东莱郡,而属陈留郡,因此为黄县之误;黄县即今山东省黄县。儒生李笃家中。外黄县令毛钦带兵到李笃家门口。李笃把毛钦请入家中就坐说:“张俭知名天下,而逃非其罪。纵然张俭可以抓到,君怎么忍心把他抓起来呢?”毛钦起身拍拍李笃说:“足下岂能自己单独行仁义之事?”李笃说:“笃虽然想做好事,一半已被君做了。”意谓毛钦答允不抓张俭,已得其功之半。毛钦于是感叹而去。李笃得以辗转送张俭经过渔阳郡(今河北省部分地区)逃到塞外,总算保住一条性命。张俭一路逃亡时,收容过张俭的人家,有十几家主人被诛杀,张俭的同宗全部被诛。张俭后来事过还乡,怎么征召他也决不肯做官了。汉献帝年间曹操掌权时,征张俭为卫尉,张俭不得已,挂了一个名,闭门把车子挂起来,以示自己坚决不问政事之意。这样,倒活到八十四岁,寿终正寝。

    另一位儒生夏馥,和当时议政的儒生们并无往来,但是因为名声很大,也被宦官们列入党人名单。他看到张俭逃到哪里,就连累收容他的人家被捕、被杀,顿足叹息说:“孽由己作,连累他人,一人逃死,祸死万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