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67)(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由于佞臣王氏执政,终丧天下。今如不思考前事之失,再走覆车的轨道,常侍黄门(皆为宦官)当权,臣恐秦二世之难,必将覆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上书以后,窦武马上称病,交出其所任的城门校尉和封爵的槐里侯印绶。因为窦武是窦皇后之父,所以这次汉桓帝比较重视,下诏不许窦武退职,同时派中常陈王甫到狱中审讯党人范滂等。
王甫审讯时,范滂等人头部、手部、足部都戴有木枷。范滂本来在后面,抢着走到前面来回答审讯。王甫责问说:“君为人臣,不忠于国,而自造部党,相互褒举,评论朝廷,意愿何为?”范滂回答说:“臣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范滂要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认为这是实行王政所应该做的事,根本不认为这是结党。”王甫说:“卿等交相拔举,互为唇齿,有不合的人,见到了就排斥,这是什么意思?”范滂于是慷慨仰天说:“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范滂身死之日,愿埋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负伯夷、叔齐。”王甫这时已知道汉桓帝态度有所变化,悯然改容,于是下令解开所有党人的桎梏。
这时,由于在狱的“党人”供词中牵引出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也怕事情弄到自己头上,于是乘机劝汉桓帝大赦天下。汉桓帝这才把全部“党人”二百余人从狱中赦出回家,所有“党人”名单都记入三府(太尉、司徒、司空),禁锢终身。所谓禁锢终身,就是终身不得为官吏之意。因此,史称党钢之祸。
范滂被释放后,回归故乡汝南郡(今河南、安徽省部分地区)。刚从京师出发,汝南、南阳两郡士大夫争着出来迎接他,迎接他的车子有数千辆之多。和范滂同时被囚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一起放回,殷陶、黄穆两儒生敬重范滂,自动卫侍于范滂左右,陪同他应对宾客。范滂对他们两人说:“你们跟着我,不过是加重我的祸事而已。”范滂于是遁回自己家中。
(取材自《届汉书·孝桓帝纪》、《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汉书·宦者列传》、《后汉书·陈王列传》、《后汉书·窦何列传》、《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
136.第二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也就是发生党锢之祸的同一年,汉桓帝刘志死了,卒年三十六岁。汉桓帝无子,于是由窦皇后之父城门校尉窦武主持,迎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168-189)。刘宏时年十二岁。窦皇后于是成为窦太后,窦武亦升职为大将军,东汉末年,迎立小皇帝以利于太后、外戚、宦官掌握朝政实权,已是不可改变的宫廷习俗了。
窦武是著名的儒生,和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同掌握朝政大权,又把被禁锢的著名儒生李膺、杜密等人,重新任用。一时间,儒生们感到朝政又有希望了。
当时,宦官们由于长期专权,势力极大,窦武、陈蕃等人于是密谋尽诛宦官,但是,窦太后犹豫未决,加上窦武等人本为儒生,政治经验不足,不善于保守机密,反而为宦官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要劫窦太后和汉灵帝,反过来杀了窦武、陈蕃等人,从此,朝政大权尽入宦官手中。李膺等人再一次罢官。
宦官侯览乘机报复张俭抄他的家、破他的寿冢之仇,于是指使其狗腿子上书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都别有称号,共为部党,阴谋危害社稷,而张俭为其首。原来,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后,天下儒生都特别尊重受到此祸牵连的人,同时相互标榜,为之称号。称窦武、陈蕃等人为三君,“君”是为儒生宗主的意思;李膺、杜密等人为八俊,“俊”是人中英俊之意;郭泰、范滂等为八顾,“顾”是能以德行引入之意;张俭、翟超等人为八及,“及”是能引入宗仰之意;还有能以财富济人的八厨等称号。侯览就利用这些称号来诬告张俭等人,另一个宦官大长秋曹节于是暗示有司奏汉灵帝说:“原来钩党的李膺、杜密、翟超、范滂等人,要一起逮捕审讯。”当时,汉灵帝年十四岁,便问曹节等说:“何为钩党?”宦官们回答说:“钩党就是党人。”汉灵帝又问:“党人为什么那么坏,为什么要杀掉他们?”宦官们又对答说:“他们相互勾结在一起,欲为不轨。”汉灵帝又问:“不轨又怎么样呢?”对答说:“要危害社稷。”于是汉灵帝同意拘捕、审讯党人。我们还记得,前面曾说及西汉元帝因为年幼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之言,误批了公父,害死了老师萧望之,如今又看到汉灵帝被宦官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真是可叹!
王甫审讯时,范滂等人头部、手部、足部都戴有木枷。范滂本来在后面,抢着走到前面来回答审讯。王甫责问说:“君为人臣,不忠于国,而自造部党,相互褒举,评论朝廷,意愿何为?”范滂回答说:“臣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范滂要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认为这是实行王政所应该做的事,根本不认为这是结党。”王甫说:“卿等交相拔举,互为唇齿,有不合的人,见到了就排斥,这是什么意思?”范滂于是慷慨仰天说:“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范滂身死之日,愿埋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负伯夷、叔齐。”王甫这时已知道汉桓帝态度有所变化,悯然改容,于是下令解开所有党人的桎梏。
这时,由于在狱的“党人”供词中牵引出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也怕事情弄到自己头上,于是乘机劝汉桓帝大赦天下。汉桓帝这才把全部“党人”二百余人从狱中赦出回家,所有“党人”名单都记入三府(太尉、司徒、司空),禁锢终身。所谓禁锢终身,就是终身不得为官吏之意。因此,史称党钢之祸。
范滂被释放后,回归故乡汝南郡(今河南、安徽省部分地区)。刚从京师出发,汝南、南阳两郡士大夫争着出来迎接他,迎接他的车子有数千辆之多。和范滂同时被囚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一起放回,殷陶、黄穆两儒生敬重范滂,自动卫侍于范滂左右,陪同他应对宾客。范滂对他们两人说:“你们跟着我,不过是加重我的祸事而已。”范滂于是遁回自己家中。
(取材自《届汉书·孝桓帝纪》、《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汉书·宦者列传》、《后汉书·陈王列传》、《后汉书·窦何列传》、《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
136.第二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也就是发生党锢之祸的同一年,汉桓帝刘志死了,卒年三十六岁。汉桓帝无子,于是由窦皇后之父城门校尉窦武主持,迎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168-189)。刘宏时年十二岁。窦皇后于是成为窦太后,窦武亦升职为大将军,东汉末年,迎立小皇帝以利于太后、外戚、宦官掌握朝政实权,已是不可改变的宫廷习俗了。
窦武是著名的儒生,和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同掌握朝政大权,又把被禁锢的著名儒生李膺、杜密等人,重新任用。一时间,儒生们感到朝政又有希望了。
当时,宦官们由于长期专权,势力极大,窦武、陈蕃等人于是密谋尽诛宦官,但是,窦太后犹豫未决,加上窦武等人本为儒生,政治经验不足,不善于保守机密,反而为宦官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要劫窦太后和汉灵帝,反过来杀了窦武、陈蕃等人,从此,朝政大权尽入宦官手中。李膺等人再一次罢官。
宦官侯览乘机报复张俭抄他的家、破他的寿冢之仇,于是指使其狗腿子上书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都别有称号,共为部党,阴谋危害社稷,而张俭为其首。原来,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后,天下儒生都特别尊重受到此祸牵连的人,同时相互标榜,为之称号。称窦武、陈蕃等人为三君,“君”是为儒生宗主的意思;李膺、杜密等人为八俊,“俊”是人中英俊之意;郭泰、范滂等为八顾,“顾”是能以德行引入之意;张俭、翟超等人为八及,“及”是能引入宗仰之意;还有能以财富济人的八厨等称号。侯览就利用这些称号来诬告张俭等人,另一个宦官大长秋曹节于是暗示有司奏汉灵帝说:“原来钩党的李膺、杜密、翟超、范滂等人,要一起逮捕审讯。”当时,汉灵帝年十四岁,便问曹节等说:“何为钩党?”宦官们回答说:“钩党就是党人。”汉灵帝又问:“党人为什么那么坏,为什么要杀掉他们?”宦官们又对答说:“他们相互勾结在一起,欲为不轨。”汉灵帝又问:“不轨又怎么样呢?”对答说:“要危害社稷。”于是汉灵帝同意拘捕、审讯党人。我们还记得,前面曾说及西汉元帝因为年幼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之言,误批了公父,害死了老师萧望之,如今又看到汉灵帝被宦官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真是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