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章节目录 > 第二章 蒙特诺特战役

第二章 蒙特诺特战役(2/2)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作者: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 2017-04-13 11:48
。现在,当它初次出现在平原上的时候,它就感到骑兵的必要了。指挥骑兵的斯田热耳将军从列泽尼奥附近渡过科萨利亚河,旋即侦察好地形。大本营移到位于科萨列亚河右岸的列泽尼奥城堡(靠近这条河流入塔纳罗河的入口处)。

    七

    4月20日,塞律里埃将军过圣米克列①桥去攻击科利军队的右翼,同时马塞纳将军则渡过塔纳罗河,迂回到科利军队左翼。但科利懂得自己的阵地不好,因此他当夜主动放弃了这个阵地,而转移到右翼,以便驻扎在芒多维附近。由于情势的巧合,当他来到圣米克列桥前面的渡口的时候,正碰到塞律里埃部队从桥上往下走。科利马上停下来,把数量上占优势的部队拉开,迫使塞律里埃后退。要是塞律里埃部下一个轻步兵团不忙于抢劫的话,他是能够在圣米克列坚持住的。22日,塞律里埃在托列过桥,马塞纳在圣米克列过桥,总司令在列泽尼奥过桥。三路大军都往芒多维进发。这时科利已在芒多维建筑了几座多面堡,右翼在马多纳-维科占领阵地,左翼在比科克占领阵地。塞律里埃攻下比科克多面堡,从而也就决定了芒多维战役的命运。这个城市连同它所有的军需仓库都落到胜利者手里。

    ①原书这儿是法文“圣米舍耳”(VGBCHKWGLM),而不是意大利文“圣米克列”(PEBCTKXELG)。——俄文版编者

    斯田热耳将军带着骑兵一千余人,顺着平原追击敌军。由于离开大部队太远,他受到了占据极其有利地势的勇敢的皮埃蒙特骑兵的反击。他在紧急关头还是作出了一切必要的、只有经验丰富的将军才能作出的决定。当他退回来和援军会合的时候,由于在进攻中受了致命的刀伤而倒下来了。缪拉上校率领三个骑兵团打退了皮埃蒙特军队,还追击了若干小时。斯田热耳将军是阿尔萨斯人,是一个优秀的骠骑兵军官。他在杜木里厄指挥的战争中,以及在北方的其他几次战争中曾作过战,他是一个活泼、精明和伶俐的人。他身上既具有年青人的特点,又具有成年人的长处。他是一个真正的战斗将军。他进入列泽尼奥后只几小时,总司令也到了那儿。总司令对他提出的无论什么要求,他都在死前两三天内全准备好了:隘路和浅滩已侦察明白,向导已找好,神父和邮局人员都已讯问完毕,和居民的关系已安排妥贴,向各方面都已派出侦探,邮局所有信件都已缴获,其中可以提供军事情报的信件都已译出并已研究好,还采取了各种办法修整粮仓。可惜他是一个近视眼,在他的地位来说,这个缺陷对他是非常不幸的。

    在这次战役中,皮埃蒙特军队损失了三千人、八门大炮和十面军旗,还有一千五百人被俘虏,俘虏之中有三名将军。芒多维战役后,总司令进驻凯拉斯科。塞律里埃前往福萨诺,奥热罗前往阿耳巴。博利厄率领一半兵力从阿克维出发,向尼斯-得拉-帕耳亚前进,企图用佯攻姿态支援皮埃蒙特军队,可是他来得太晚了。他得悉凯拉斯科停战消息后,便向波河退却。

    八

    法军三路纵队于同一时间分别进入凯拉斯科、福萨诺和阿耳巴。科利的司令部原驻福萨诺,塞律里埃将军把他从那儿撵跑了。

    凯拉斯科位于斯土腊和塔纳罗两河汇流处,是一个很大的要塞,可是因为不是处在边界上,所以装备很差,而且没有一点军粮。但是占领这个要塞十分重要。法军立即修缮要塞,使它完善起来;炮弹仓库立刻得到充实,一切必要的武器应有尽有。法军前卫渡过斯土腊河,前进到勃腊城(一个小城)。同时塞律里埃的部队也走近了,这就使得法军能通过庞特-德-纳瓦和尼斯取得联系。而尼斯开始把补给品和炮兵所需物资运来了。法军在最近几次战役中缴获了许多大炮和马匹,其中有许多是在芒多维平原上缴获的。进入凯拉斯科后只几天工夫,法军就有了六十门大炮。这些大炮弹药充足,并且有良好的套马。

    士兵们在十天缺粮以后,已源源不断地获得接济。抢劫和胡作非为的现象(这是军队迅速前进的寻常后果)已消灭了。军纪业已恢复。在这个资源丰富的美丽国家里,法军迅速改变了自己的面貌。顺便说说,军队的损失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大。迅速的进军,士兵的敏捷行动,特别是攻击敌人的艺术(每次战役中法军人数至少与敌人相等,实际上,常常超过敌军人数)和军队所得到的经常胜利,这一切保全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何况损失的士兵及时地得到了补充,因为胜利的消息和芒多维平原富庶的传说一传开,士兵们就从一切集合站,从热那亚的里维埃腊的各个医院,经过各个山口陆续到来了。在此以前法军的穷困是无法形容的。比如多年之中军官每月仅得八法郎薪饷,参谋人员全都没有马骑。在贝尔蒂埃元帅的文卷中,还保存着在阿耳班加发出的一个命令,其中竟有每位师长奖励三个金法郎的话。

    凯拉斯科离都灵十法里,离亚历山大里亚十五法里,离托尔托纳十八法里,离热那亚二十五法里,离萨沃纳二十法里。撒丁宫廷慌作一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的军队士气沮丧,一部分被消灭了。奥军只想怎样保护米兰。整个皮埃蒙特都非常紧张。宫廷威信扫地。它只好向拿破仑屈服,请求停战。许多人主张法军向都灵推进,可是都灵是一个坚固的要塞,要有重炮才能打开它的城门。撒丁国王还有许多要塞。尽管法军刚刚得到了胜利,可是只要受一次极小的挫折,只要命运有一点极小的变化,就可能使一切颠倒过来。两支敌军虽然被打败了,可是它们合在一起人数上还是超过法军,并且它们还有很多炮兵,特别是有尚未受过损失的骑兵。

    尽管法军打了胜仗,它还是有点不安。它会为更大规模的战事所吓倒。军官们、甚至将军们都不能够设想,用这样少的炮兵、这样差的骑兵和这样弱的步兵(由于疾病和远离法国而日益削弱),怎么可以去征服意大利。总司令在凯拉斯科向士兵们所下的命令里,反映出了军队的这种情绪。

    “士兵们!你们在十五天内赢得了六次胜利,缴获了二十一面旗子和五十五门大炮,攻下了几座要塞,征服了皮埃蒙特的最富饶的地方,你们捉住一万五千名俘虏,你们杀伤一万多敌人。

    “在此以前,你们为那些不毛之山而战,并在那些山岩上留下了你们的荣誉,可是这些山岩对祖国却是毫无裨益的。现在由于你们的功勋,你们可以同荷兰和莱因方面军并驾齐驱了。

    “你们什么也没有,什么都得自己操心。你们没有大炮打了胜仗,没有桥梁能够过河,没有鞋穿能够急行军,你们休息时没有酒喝,甚至常常没有粮食吃。只有共和国的军队,只有自由的战士才能够忍受你们所忍受的一切。士兵们,为此应当感谢你们!有功必赏的祖国正在以自己的繁荣昌盛来答谢你们。如果你们,土伦的胜利者们,曾经预言过1794年的不朽的战争,那么,你们现在的胜利就预示着面前还有更光荣的战事。

    “奥地利和皮埃蒙特两**队不久以前遭到你们勇敢的攻击,现在它们恐惧万状地在逃避你们了。以前嘲笑你们穷困,以梦想你们的敌人打胜仗为乐事的那些荒淫无耻的人们,现在吓得惊惶失措、胆战心惊了。可是,士兵们,你们还不能万事大吉,因为你们还有仗要打。无论是都灵或米兰你们还没有拿下来。那些杀害巴斯维尔的凶手还在践踏着赶走塔尔克维尼的胜利者①们的骸骨。据说,你们中间有些人的勇气减少了,他们竟宁愿回到亚平宁山和阿尔卑斯山的山顶上去。不,我不相信真有这回事。蒙特诺特、米莱西莫、迭戈和芒多维等战役的胜利者们,正满怀着把法国人民的光荣传播到更远的地方的热烈的愿望!……”

    ①塔尔克维尼是传说中古罗马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的暴政激起罗马起义,结果他被驱逐。共和主义者在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塔尔克维尼的胜利者指这些共和主义者。——译者

    停战会议在大本营驻扎的萨耳马托里斯(当时是撒丁国王宫廷长官,后任拿破仑的宫廷长官)的家里举行。皮埃蒙特的拉土尔将军和拉斯·科斯提上校②作为国王代表参加了会议,拉土尔伯爵是个老军人,撒丁陆军中将。他敌视一切新思想,他受的教育不多,能力平庸。拉斯·科斯提上校是萨瓦人,他正是在精力充沛之年。他能言善辩,非常机智,给人良好的印象。法军所提的条件是:国王必须退出反法联盟,并派全权代表去巴黎缔结最后和约;在这以前暂时保持停战状态。切瓦、科尼和托尔托纳(或者亚历山大里亚)等地连同它们所有的大炮和仓库应立即一并移交法军。法军将占领停战协定签字前所占领的一切地方。所有通往各地的军用道路均任法军自由通行,法军可从军部回法国或由法国至军部。瓦兰察的那不勒斯军队要撤出去,把该地立即交给法军,直到法军完全渡过波河为止。地方警察必须解除武装,正规军要分驻各地作为警备队,无论如何不得引起法军不安。

    ②皮埃蒙特军队的参谋长。——法文版编者

    现在对业已陷于孤立的奥地利军队就可以深入伦巴迪亚进行追歼了,而阿尔卑斯方面军就可以抽调一部分军队到意大利战场上来。法军同巴黎的交通线已经缩短一半。最后,即使督政府不同意和议,但是进军所需据点、组成攻城纵队和围攻都灵本身所需要的炮弹仓库都已到手了。

    九

    在签订停战协定和占领科尼、托尔托纳及切瓦等要塞以后,产生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再前进以及前进到什么时候为止?有些人认为,根据停战协定,所有要塞都已降服,而皮埃蒙特军队同奥地利军队已经分开,这说明停战是有利的。但是,在深入意大利以前,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在皮埃蒙特和热那亚首先掀起革命是不是更有利些呢?

    法国政府有权拒绝和谈并以最后通牒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可是后方假若不平安,而冒昧离开本国这样远并且渡过提契诺河,那是不合乎策略的。

    在撒丁的王公们忠于法国的时候,对法国是有利的;但是他们一旦改变自己的政策,那也最容易使法军遭到失败。对于这个宫廷里的法国敌人的一切意图不要抱有丝毫的幻想。贵族和僧侣统治着这个宫廷,他们都是共和国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如果法军前进并受到挫折,那么,从他们的仇恨里能期待什么呢!?甚至连热那亚也值得大大的怀疑,因为在那儿统治的仍旧是寡头政客,而法国的拥护者尽管人数很多,但对政局不起作用。热那亚的资产阶级分子是能言善道的雄辩家,可是他们的能力也仅止于此。寡头政客在那儿当权,掌握着军队,拥有方塔纳-布奥盆地和其他地方的一万农民,这是在必要时可以号召来支援他们的人。渡过提契诺河以后究竟应当在哪儿停住呢?需要不需要渡过阿达河、奥利奥河、明乔河、阿迪杰河、布兰塔河、皮亚韦河、塔利亚曼托河和伊臧措河呢?在自己的后方留下这样多怀着敌意的人是否明智呢?为了平安地前进,法军在所有被占领国家建立自己的据点,更换政府,让那些和我们观点一致、利害相同的人掌权,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法军到达威尼斯领地,会不会迫使这个拥有五万军队的共和国站到敌人那一边去呢?

    有些人不同意下面这个意见:法军应当利用自己的胜利,而且只应当停留在有着最好防线可以抵御奥军的地方。这道防线必须越过蒂罗耳和弗里乌尔,这就是阿迪杰河。它可以掩护整个波河流域,穿过中意大利和下意大利,孤立曼图亚要塞,并且十之**可以在敌军改编并来支援它之前拿下。

    维拉尔元帅不懂得这个基本道理,所以他在1733年达不到战争目的。他在这一年10月带领五万人驻在维则瓦诺兵营里,他面前没有敌军。他可以把军队开到任何地方去。但他却象观察员一样,仅仅把部队配置在奥利奥河一带和波河两侧。三个月以后,奥将梅尔西就把部队开到谢腊尔奥来了。虽然库阿尼元帅在1734年所统率的部队比敌军多得多,并且在帕尔马和瓜斯塔拉附近接连两次会战中都获得胜利,但他从这种优势中没有获得任何好处。他只是时而在波河这一岸,时而在波河另一岸曲折行进。

    如果这两位将军熟悉意大利的地形,那么,维拉尔元帅从11月开始就应该占领阿迪杰河的阵地,从而越过整个意大利,而库阿尼元帅则应当利用自己的胜利把部队尽速地开到那儿。

    部队驻在阿迪杰河一带,就有可能筹集军队所需的一切费用,因为可以把这些费用摊在皮埃蒙特、伦巴迪亚、波伦亚教徒区、斐拉拉教徒区、帕尔马公国和莫德纳公国的广大居民身上。

    害怕威尼斯反对法国吗?阻止这点的最好方法是在几天之内把战争移到它的边境上去。它对战争全无准备,也没有时间作出决定和改组军队。如果法军留在提契诺河右岸,那么,奥军就会迫使这个共和国跟他们一道作战,或者它自己会由于政治情绪的驱使,主动投到奥军怀抱里去。对于撒丁国王可以不必害怕了,因为他的民军业已解散,英国人已停止给予津贴,而国内情况又混乱不堪。不论宫廷采取什么决定,不满意它的人数是会增加的。盛极而衰的时期来到了。它只剩下一万五千到一万八千军队。这点军队分散在许多城市里,仅够维持内部的治安。

    另一方面,维也纳宫廷对都灵政府的不满将会增长。维也纳会责备都灵政府在初次失败之后就垂头丧气,对整个战局悲观失望。其实,1705年维克多·阿美德伊在卡萨诺附近被万多姆打败后完全不是这样的。当时叶甫根尼亲王被击退到伊泽奥湖岸,三支法军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地,甚至包括尼斯领地。他仅剩下都灵,但他仍旧坚守,继续和奥国保持联盟。第二年叶甫根尼亲王冒险进军,在都灵会战中命运之神使他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维克多·阿美德伊对奥地利的忠诚在这次会战中得到报偿:他收回全部领地。

    不必害怕热那亚那些寡头政客。阻止他们蠢动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他们从自己的中立地位中所能捞得的巨大利益。要想在皮埃蒙特及热那亚保卫自由原则,就必须燃起内战之火,唤醒人民起来反对贵族和僧侣,而这就意味着要承担破坏社会秩序的责任,因为这种斗争总是会带来打乱社会秩序的后果的。相反,法军抵达阿迪杰河以后,就可以占领奥国王朝在意大利所管辖的一切诸侯国家和教皇在亚平宁山脉这一边的所有领地,它就可以宣传自由原则,唤醒意大利的爱国者起来反对外国的统治。没有必要挑起各阶层公民间的纠纷,因为贵族、市民和农民会团结前进,共同复兴意大利祖国。“Italiam!Italiam!”①的呼声响彻米兰、波伦亚和维罗纳,它产生了非常神妙的作用。这种呼声也响遍提契诺河右岸,它将使意大利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向前推进呢?”

    ①“意大利!意大利!”。——俄文版编者

    总司令的首席副官缪拉上校奉命携带三十一面军旗和在凯拉斯科签订的停战协定前往巴黎。他带着这样多的战利品,带着撒丁国王屈服投降的文件,经蒙谢尼斯到达巴黎。这件事在首都引起巨大的欢腾。他到达以后,在米莱西莫战役后启程经尼斯这条道路前往巴黎的副官尤诺也到了巴黎。

    法军业已完全占领的阿耳巴省是皮埃蒙特境内反对王权最激烈的一个省,也是革命风潮最猛烈的一个省。这儿早已发生过革命风潮,稍后重又发生。假使还必须和撒丁国王进行战争,那么正是在这个地方,法军可以得到支持,并且可以找到发动起义的最大可能性。

    由此可见,计划的头一部分在两周之内完成了。法军获得了巨大的战果:阿尔卑斯山脉中皮埃蒙特的要塞失陷了,联军被削弱了,能够出兵六、七万以及由于自己的地位能够起更大作用的一个强国消失了。

    这次战争开始后的一个月内,国家立法机关五次通过决议(4月21、22、24、25和26日),表彰意大利方面军为祖国作出了贡献,并且每个决议都是为了新的胜利而作出的。

    按照凯拉斯科的停战条件,撒丁国王派列韦耳伯爵前往巴黎,商谈最后和约的条件。和约终于缔结了,1796年5月15日签字。根据这个和约,亚历山大里亚和科尼两座要塞交给意大利方面军,苏札、勃鲁涅托、厄克集耳等要塞予以拆毁,阿尔卑斯山山口全部开放。这等于撒丁国王向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因为除都灵和巴尔要塞以外,他再没有其他设防的据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