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章节目录 > 《回顾》作者的生平

《回顾》作者的生平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作者: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 2017-04-13 10:59
    “我们要求

    发挥出我们全部的力量,我们人类的力量,

    从同一起点出发,

    大家具备同样的行装。”

    “但是一旦完全觉醒,每一只巨臂挥舞,

    每一根筋肉绷紧,伟大的心脏急剧跳动,

    他必然会猛然跃起,站立在自己的土地上,

    他的漫长胜利的征途这才开始,

    这才是他的诞生的时刻。”

    —布朗宁—

    这个伟大诗人的诗句表达了爱德华·贝拉米创作他的名著时所抱的目的。这个目的将促使那个赋予我们国家以生命的伟大宣言①在我们国家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并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给予每人以立足之地,从而使他获得空前未有的惊人进步——这将是人类第一次能毫无阻碍地利用上帝所赐予的一切可能性。

    ①指1774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译者

    自从美国年轻一代作家中最富有才华的作家通过写作《回顾》一书成为一个热情奔放的社会改革家以来,迄今已十二年了。他的作品对于他那个时代的运动注定要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特长以前在《海顿霍夫医生的治疗法》(“DoctorHeidenhof’sPro-cess”)、《拉丁顿小姐的妹妹》(“MissLudington’sSister”)这类传奇和许多短篇小说中已经露出锋芒,这些短篇小说具有优美丰富的想像力,主要的特色是对精神方面的题材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发展。《盲人世界》(“TheBlindman’sWorld”)和《这可能落到谁的头上》(“ToWhomThisMayCome”)这类故事,使过去二十年的杂志读者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海顿霍夫医生》发表后立即被认为是一篇显示非凡才能的心理研究作品。英国一个刊物指出:“其作者在智力方面是霍桑的直接继承人。”欣赏爱德华·贝拉米早期作品特有的那种独创性和不同凡响的风格的,在美国也不乏其人。在所有这些创作中,都有一种预示作者未来活动的强烈而突出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对于人性内在的善良具有坚定的信念,对于真正的和广义的爱的涵义有所领悟。《回顾》一书虽然表面上是一部传奇小说,然而却普遍被认为是采用小说体裁的一部伟大的经济论著。如果没有这种形式,本书不能得到像它业已获得的那种地位;这位才能卓越的小说家在创作中运用了充分的技巧,使本书娓娓动听,并对广大读者的想像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将一个十九世纪的人物移到二十世纪末的那种匠心独具的手法,本书结尾描绘的梦境所具有的那种生动而富于戏剧性的特点,都足以证明这位经验丰富的小说家的艺术手腕使本书在传奇小说中独创一格。倘若当时社会接受本书的条件尚未成熟,则它也不会获得成功。材料原已具备;它们中间的星星之火便可燎原。本书出版不过十余年,而它帮助煽起的骚动却遍及全世界。它指导了经济思想的方向,确定了政治行动的方法。

    爱德华·贝拉米诞生于1850年——几乎恰恰正当十九世纪的中叶,对于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他注定要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他的家一直在故乡马萨诸塞州的契柯皮瀑布村庄(现已划入契柯皮城),而契柯皮城是以斯普临菲耳德为中心的市镇之一。他住在教会街的那幢房屋,长期以来是他父亲——当地一位受人爱戴的浸礼教会牧师——的住宅。他的先辈是牧师,这也许对他基本上的宗教本性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外祖父本杰明·普特南牧师(Rev.BenjaminPutnam)是斯普临菲耳德早期牧师之一;而在他父祖辈中,则有康内提克特州伯利恒地方的约瑟夫·贝拉米博士。约瑟夫·贝拉米博士是革命时期一位著名的神学家,是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Edwards)①的朋友和阿隆·伯尔(AaronBurr)②的教师。然而他在成年以后,却摆脱了一切教派的束缚,但这种祖传的特点,却使他的社会观带有强烈反唯物论的唯心特色;一种伦理的目标主宰了他的思想。他认为单纯的物质繁荣不值得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去奋斗。但他却认为物质福利的平等,是实现人类真正精神上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美国著名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美国的基督教思想曾有重大影响。——译者

    ②阿隆伯尔(1756—1836),美国政治领袖,曾任美国第三届副总统(1801—1805)。——译者

    年轻的贝拉米进了斯克内克塔迪地方的协和学院(UnionCollege),但未毕业。留德一年后,学习法律,取得律师资格,但从未执业。文学事业对他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而新闻事业似乎是从事文学工作更方便的门径。他最初从事新闻工作是在《纽约晚报》(“EveningPost”)担任编辑,后又转到斯普临菲耳德的《协和报》(“Union”)。除了漫游欧洲外,曾取道巴拿马运河前往夏威夷旅行,归途横过大陆,使他在地理方面对世界的阅历扩大了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当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在当地中学所作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就是专门发表社会改革的见解的,这预示着他后来的工作。当《回顾》一书问世后,当年轰动一时,有家报纸便指责贝拉米先生“沽名钓誉”。对于了解作者那种稳重克己、几乎是羞怯的性格的人们来说,再没有比这种指责更为荒谬的了。对于利用惊人的文学成就所带来的巨大号召力去发财致富的一切机会,他都不屑一顾。曾经有人邀请他作公开演讲,可以使他顿时发财;曾经有杂志编辑请他撰写文章或小说,表示对他提出的任何条件都可以接受;曾经有出版家劝诱他再写一本新著或乘此机会将他的短篇小说编辑出版,保证能够畅销——对所有这些,他都极其冷淡。在他准备就绪、着手第二部著作以前的一切公共活动,仅限于作两三次公开演讲,在杂志上发表几篇文章,有一个时期编辑他在波士顿创办的《新民族》(TheNewNation)周刊。对于一切世俗的动机,他都无动于衷,好像他就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他那个新社会制度下的人民一样。通过他的作品,他结识了许多私人朋友,他们都认为他有可爱的性格;事实上,与他相识就会对他产生喜爱。他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他的谈吐敏捷风趣,能对别人的暗示应答如流,并且因为亲切幽默,有时还很俏皮,显得生气勃勃。他厌恶辩论,认为无益的讨论浪费精力,曾经戏谑地说,倘若有改革家住在他附近,他一定迁居。

    《回顾》一书的主要特点,使它与一般《乌托邦》著作有所不同。这些特点表现在: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产业组织的具体计划,主张所有的人对于劳动产品或公共收入都分配到相等的份额,理由就在于所有的人对大自然的财富如空气和饮水都是平等享受的;因为在个人对劳动生产所贡献的力量和他在劳动产品方面应享受的份额之间,根本无法根据不同的等级作出任何公平的比例。但本书只不过勾划出这种制度的轮廓,后来,经过一个继续研究思考的时期,许多论点需要进一步阐发。贝拉米先生将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和最成熟的思想,用来阐述这种新秩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