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作者: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 2017-04-13 10:59
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社会空想改良主义长篇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年》。这本书出版后曾经风行一时,在美、英各地销售一百万册以上,并被译成德、法、俄、意、阿拉伯、保加利亚等国文字。
《回顾》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幻想的波士顿城一百年的“惊人变化”,叙述想像中二十世纪的美国新的社会、生产制度。贝拉米在这部作品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提出了空想改良主义的经济、政治主张。
爱德华·贝拉米写作《回顾》一书,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阶段过渡。到了八、九十年代,各种垄断组织遍及所有工业企业部门,成为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猛烈发展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起来。1873年和1883年,美国发生两次经济危机,造成生产缩减和萧条,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在垄断资本的排挤、打击下纷纷破产,失业工人迅速扩大到数百万之多。八十年代,美国已成为贫富两端极为悬殊的国家。占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富豪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社会财富。垄断资本向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进行空前的压榨。这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普遍实行劳动血汗制度,绝大多数工人每日劳动时间在十小时以上,有的竟高达十五小时。资产阶级利用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数次降低在业工人工资,并且操纵市场,不断提高工业消费品出售价格,使广大工人、农民收入水平显著下降,生活日益贫困。
《回顾》一开始就向读者揭露这座富人的天堂和劳动人民的人间地狱,作者把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形象地比做一辆巨大的车子,广大劳动群众在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苦地拉着逍遥自在的乘客。拉车人在无情的饥饿的鞭策下,跌跌撞撞、痛苦呻吟,景象凄惨,而富有阶级却自命高人一等,理应在乘车人之列。贝拉米抨击资产阶级依靠资本投资剥削工人,作为“永续的赋税”,利用失业者的穷困和“不得已”,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劳动者担负全部沉重的担子,忍饥挨饿;富有的阶级游手好闲,却过着奢侈铺张的生活,一个个肠肥脑满、珠光宝气。贝拉米指出,垄断资本产生以后,“造成贫富之间更大的悬殊”,他说,资本集中比“任何暴政更为可怕”,大公司为人们“准备了一种人类有史以来最下贱的奴役的枷锁”,使人类遭遇到了“更为卑贱、更为可怕的命运”。作者在小说结束之前真实地报道了城市贫民窟的“地狱”生活。他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极不公平、极不人道的。
贝拉米说,私人资本占有制度在经济上也是“荒唐”的,这种制度由于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经营失当,由于相互间的竞争,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商业危机,以及资金、劳动力不能充分使用,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浪费,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他说,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是一个“辽阔的战场”,那里进行着“真正的战争”,作坊和车间是“无数个堡垒”,作业主都把同行看作应该打倒、扼杀的敌人。作者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人人背后有一个“人世无常”的幽灵,大公司并吞小公司之后,垄断组织之间还要进行规模更大的火并,直到最大的垄断资本联合起来,再转向垄断市场,任意抬高价格,向社会大众战斗,使人民“处于饥饿的边缘”。贝拉米目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生产停顿、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后果,他断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危机像“旱灾和飓风那样,是没有办法加以防止或控制的”。
贝拉米意识到私人资本占有制度是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要求改变这个“野蛮的”、“不道德的”生产制度,实现合乎人类“理性”的、“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但是,贝拉米已不可能简单地重复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破产了的、启蒙学者“理性王国”的诺言。在他写作本书的八十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和著作正在欧、美两洲广泛传播,贝拉米显然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些启发,他通过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韦斯特长眠一百多年后的传奇式游历,描绘了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想社会方案,这个方案基本上是以当时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所著《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为蓝本的。
贝拉米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实现工商业国有化,由国家接替一切私人企业,成为唯一的资本所有者。在贝拉米的理想社会方案中,整个国民经济分归十大生产部门,由国家统一领导管理,按照人民的消费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贝拉米设想,由于生产不再归私人经营,二十世纪的美国将取消商店、银行、货币,由国家货栈直接分配产品代替商品交易,居民可以通过城乡方便的分配网,领取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他写道,产品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所以新的分配制度不计劳动贡献多少,完全按照平均主义原则,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得到相等的分配数额。新社会还为居民建立公共食堂、公共洗衣店,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与男人一同参加生产大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贝拉米说,体力劳动应该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义务,但是他认为体力劳动“并不是最重要、最有趣或最高贵的”,他说只有脑力劳动“才是人生的真正涵义”,这一点反映了作者固有的思想偏见。
贝拉米还描写了幻想世界中的政治制度。他设想未来的国家行政机构与生产管理系统是统一的,十大生产部门以及各部门所属行业的负责人,也都是代表国家的官吏。他说,未来政府和官吏的主要职能是指挥生产大军,监督生产。公务人员都是廉洁奉公的“人民的总管和仆人”。一切军队和监狱将被取消,只保留为数极少的警察和法官。贝拉米主张在各大洲实现上述经济、政治改革后,建立全球性的自由联邦同盟,最后逐步过渡为一个全世界单一的国家。那时,全人类将不再有贫富的差别,也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共同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尽管贝拉米振振有词地宣布,旧社会正在预示着本身的灭亡,新世纪的曙光已在眼前,但是人们不难断定,这个玄想的方案仍然是一个十足的乌托邦。贝拉米离开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因此,他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也不能正确地、科学地展望通向未来的道路。
贝拉米以超阶级的人性论作为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在本书中离开人的阶级性,抽象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顾》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幻想的波士顿城一百年的“惊人变化”,叙述想像中二十世纪的美国新的社会、生产制度。贝拉米在这部作品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提出了空想改良主义的经济、政治主张。
爱德华·贝拉米写作《回顾》一书,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阶段过渡。到了八、九十年代,各种垄断组织遍及所有工业企业部门,成为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猛烈发展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起来。1873年和1883年,美国发生两次经济危机,造成生产缩减和萧条,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在垄断资本的排挤、打击下纷纷破产,失业工人迅速扩大到数百万之多。八十年代,美国已成为贫富两端极为悬殊的国家。占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富豪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社会财富。垄断资本向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进行空前的压榨。这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普遍实行劳动血汗制度,绝大多数工人每日劳动时间在十小时以上,有的竟高达十五小时。资产阶级利用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数次降低在业工人工资,并且操纵市场,不断提高工业消费品出售价格,使广大工人、农民收入水平显著下降,生活日益贫困。
《回顾》一开始就向读者揭露这座富人的天堂和劳动人民的人间地狱,作者把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形象地比做一辆巨大的车子,广大劳动群众在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苦地拉着逍遥自在的乘客。拉车人在无情的饥饿的鞭策下,跌跌撞撞、痛苦呻吟,景象凄惨,而富有阶级却自命高人一等,理应在乘车人之列。贝拉米抨击资产阶级依靠资本投资剥削工人,作为“永续的赋税”,利用失业者的穷困和“不得已”,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劳动者担负全部沉重的担子,忍饥挨饿;富有的阶级游手好闲,却过着奢侈铺张的生活,一个个肠肥脑满、珠光宝气。贝拉米指出,垄断资本产生以后,“造成贫富之间更大的悬殊”,他说,资本集中比“任何暴政更为可怕”,大公司为人们“准备了一种人类有史以来最下贱的奴役的枷锁”,使人类遭遇到了“更为卑贱、更为可怕的命运”。作者在小说结束之前真实地报道了城市贫民窟的“地狱”生活。他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极不公平、极不人道的。
贝拉米说,私人资本占有制度在经济上也是“荒唐”的,这种制度由于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经营失当,由于相互间的竞争,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商业危机,以及资金、劳动力不能充分使用,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浪费,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他说,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是一个“辽阔的战场”,那里进行着“真正的战争”,作坊和车间是“无数个堡垒”,作业主都把同行看作应该打倒、扼杀的敌人。作者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人人背后有一个“人世无常”的幽灵,大公司并吞小公司之后,垄断组织之间还要进行规模更大的火并,直到最大的垄断资本联合起来,再转向垄断市场,任意抬高价格,向社会大众战斗,使人民“处于饥饿的边缘”。贝拉米目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生产停顿、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后果,他断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危机像“旱灾和飓风那样,是没有办法加以防止或控制的”。
贝拉米意识到私人资本占有制度是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要求改变这个“野蛮的”、“不道德的”生产制度,实现合乎人类“理性”的、“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但是,贝拉米已不可能简单地重复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破产了的、启蒙学者“理性王国”的诺言。在他写作本书的八十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和著作正在欧、美两洲广泛传播,贝拉米显然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些启发,他通过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韦斯特长眠一百多年后的传奇式游历,描绘了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想社会方案,这个方案基本上是以当时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所著《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为蓝本的。
贝拉米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实现工商业国有化,由国家接替一切私人企业,成为唯一的资本所有者。在贝拉米的理想社会方案中,整个国民经济分归十大生产部门,由国家统一领导管理,按照人民的消费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贝拉米设想,由于生产不再归私人经营,二十世纪的美国将取消商店、银行、货币,由国家货栈直接分配产品代替商品交易,居民可以通过城乡方便的分配网,领取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他写道,产品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所以新的分配制度不计劳动贡献多少,完全按照平均主义原则,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得到相等的分配数额。新社会还为居民建立公共食堂、公共洗衣店,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与男人一同参加生产大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贝拉米说,体力劳动应该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义务,但是他认为体力劳动“并不是最重要、最有趣或最高贵的”,他说只有脑力劳动“才是人生的真正涵义”,这一点反映了作者固有的思想偏见。
贝拉米还描写了幻想世界中的政治制度。他设想未来的国家行政机构与生产管理系统是统一的,十大生产部门以及各部门所属行业的负责人,也都是代表国家的官吏。他说,未来政府和官吏的主要职能是指挥生产大军,监督生产。公务人员都是廉洁奉公的“人民的总管和仆人”。一切军队和监狱将被取消,只保留为数极少的警察和法官。贝拉米主张在各大洲实现上述经济、政治改革后,建立全球性的自由联邦同盟,最后逐步过渡为一个全世界单一的国家。那时,全人类将不再有贫富的差别,也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共同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尽管贝拉米振振有词地宣布,旧社会正在预示着本身的灭亡,新世纪的曙光已在眼前,但是人们不难断定,这个玄想的方案仍然是一个十足的乌托邦。贝拉米离开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因此,他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也不能正确地、科学地展望通向未来的道路。
贝拉米以超阶级的人性论作为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在本书中离开人的阶级性,抽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