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生生神学章节目录 >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5)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5)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5)

    “我们应该经营、保护好这个‘家园’,保持和家里所有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关系。应该说,这正是上帝创造万物与人类的初衷。”汪维藩基督教伦理与当代精神重建(上、中、下)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

    汪维藩说,圣经不是一部系统化了的宗教伦理学教科书,它对信徒的伦理道德要求也往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故尔,受“文革”斗争哲学伤害的个人与社会,需要的是爱与宽恕的信息;在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教会与社会需要的是公平公义,正直无私的信息;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入世之后,社会和信徒需要的是诚实、忠信的信息。

    这里要提及的是,汪维藩虽然特别强调基督徒的伦理道德,强调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作用,但是他非常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蜕变为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认为基督教最本质、最根本的内容不是基督徒的好行为,而是能够产生出好行为的源自基督的内在的灵性生命。而且,基督教信仰本身就包含了伦理道德的内涵,再谈基督教伦理化、道德化“若不是个悖论便是个同义反复”汪维藩如今长存的有信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他强调,我们努力发掘基督教对精神重建的积极作用,不是要将基督教伦理化、道德化,而是要在人间将上帝表明出来,也就是将伦理道德基督教化。伦理被宗教化、神圣化,从神学上来说是上帝之道“成为肉身”的过程,形而上的“道”,必须以形而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被人所理解、所感知、所体验,反之,如果基督教只剩下世俗的“肉身”,只剩下外在的道德与服务,却丢失或淡化了对上帝的敬畏、仰望、靠赖与爱慕,它必然要蜕变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八节  重实践

    汪维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注重实际行动,一切学问都必须落实于“笃行”,都必须落实于为人或做人。中国人“惯于探讨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基督教若不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社会实践和灵性实践提供某些有实际意义的养料,它将很难为中国人民所需求”汪维藩1949年前的中国教会金陵神学志,1986(复)第5期。

    汪维藩认为,把一切学问落实于笃行,既是中国文化传统,更是耶稣的教训:“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是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7)也是保罗的教诲:“把这些事切切实实的讲明……使那些已经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或作留心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