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生生神学章节目录 >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6)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6)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6)

    (9)生态伦理诠释

    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先生提出,“生态伦理的建立,仰赖着人类是否有充分的生态道德理性。这种生态道德理性,恰恰产生于‘人类在沉默无言的自然面前代表自然说话’的道德自觉程度”;“倾听自然的声音,理解自然的意义,并代表自然表达一种合乎人与自然之生命同一性理念的生态伦理要求”汪维藩中国新约诠释学创建之刍议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汪维藩将这一生态伦理思想运用于圣经诠释,看到上帝创造的初衷,人之于自然是一位受委托的“管家”,他所接受的使命是“修理、看守”(创世记2:15)。“修理”的原意是经营、开发;“看守”的原意是“保卫、守护”。人若能同时做到这两方面,必能管好上帝为之准备的栖息之家。基督徒所信仰、所等待的基督耶稣二次降临,是在“万物复兴”的时候,而不是万物毁灭的时候(使徒行传3:20-21)。对自然和宇宙的绝对悲观主义不符合新约启示。

    (10)象思维诠释

    思维活动以表象和概念为基础,但在二者之间,不同的民族侧重点有所不同。汪维藩认为,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象思维模式”或“象思维模式”。“象思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可能也是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包括印度、波斯、巴比伦、希伯来在内,因此,他认为所谓“启示文学”是指《圣经·启示录》。实际上都是在圣灵感动下运用东方的“象思维”写出来的。汪维藩说,象思维模式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全息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基督徒研读圣经有很大影响。

    汪维藩指出,象思维模式的直观性在于对事物的理解并不绝对借助语言文字,而是凭心灵的直观或直觉。汪维藩认为,由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与遮蔽,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物,许多语言和概念不可企及的深层的东西,只能凭心灵的直观或直觉去把握。圣经中就有许多这样“说不出”(罗8:26)、“说不尽”(林后9:15)、“不可说”(林后12:4)的上帝的话,对此,人的语言与概念是无法论说的,只能凭藉心灵的直觉与直观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总)34期。

    象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在于“着重于探测天与人,主与客,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规律”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见: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总)34期。整体性思维模式又可理解为关系性思维模式,即一事一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关联与脉络中才能被认识,才能显示其意义与价值。汪维藩认为,带着这种整体性思维模式研读圣经,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其中许多真理,从而避免某些偏颇。汪维藩举例说:

    “在救恩问题上,《以弗所书》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0);《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