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成语 第八章(2)(2/2)
《正说成语》作者:世图版权 2017-04-10 18:15
难与共”也不一样。“休戚与共”是同欢乐共悲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是共同承受忧患与灾难,只是“共苦”。所以,这句话就显得不妥当:“在茫茫沙漠中,缺粮少水,条件恶劣,我们大家只有休戚与共,才能渡过难关。”这里的“休戚与共”应改为“患难与共”。
李敖是文化大师,用自己的学养活用了成语“休戚与共”,但我们可不能把它“活用”成“休戚相关”、“息息相关”、“患难与共”。
正说成语之七四
周昌期期,邓艾艾艾
中华成语很多都蕴含着典故,但一条成语包含了两个历史典故的并不多,成语“期期艾艾”就是一个。
“期期”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典故说的是西汉时周昌的故事。西汉初年,有个叫周昌的将军,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跟随刘邦反秦立汉,颇有战功,被封为“汾阴侯”。刘邦做了皇帝,他曾做过“御史大夫”。此人性急,敢于直言,但是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想废掉长子刘盈的太子名号,改立另外一个儿子如意为太子。刘盈为吕后所生,但汉高祖不喜欢他。如意是戚夫人所生,戚夫人怂恿高祖改立如意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位做皇帝。当时的大臣们,都不主张改立如意。直心肠、急性子的周昌,对于汉高祖废改太子的打算,也大为不满,他怒气冲冲地对高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不奉诏”就是不服从命令。宋朝刘攽认为,“期”,就是“綦”,作“极”字解。唐朝颜师古曾说,周昌话中的期字,本来不需要叠用,因为他口吃,所以说成了“期期”。
“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典故说的是西晋邓艾的故事。三国时,魏将邓艾,曾为“镇西将军”,统帅陇右各军,屡次攻蜀有功,封为“邓侯”。最后攻破蜀都成都,逼得蜀后主投降。邓艾口吃,自称“艾”的时候,往往说成“艾艾”。司马昭曾同他开玩笑,问道:“你老说‘艾艾’,究竟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得很巧妙:“凤兮凤兮,还不是只有一凤!”邓艾借此解嘲,又自比为凤,语带双关,恰到好处。
可见,“期期”和“艾艾”都是指人口吃,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了一条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结巴巴,不流利。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里写有:“‘期期艾艾’,口讷之称。”茅盾在《腐蚀?十月十日》里写道:“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
李敖是文化大师,用自己的学养活用了成语“休戚与共”,但我们可不能把它“活用”成“休戚相关”、“息息相关”、“患难与共”。
正说成语之七四
周昌期期,邓艾艾艾
中华成语很多都蕴含着典故,但一条成语包含了两个历史典故的并不多,成语“期期艾艾”就是一个。
“期期”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典故说的是西汉时周昌的故事。西汉初年,有个叫周昌的将军,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跟随刘邦反秦立汉,颇有战功,被封为“汾阴侯”。刘邦做了皇帝,他曾做过“御史大夫”。此人性急,敢于直言,但是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想废掉长子刘盈的太子名号,改立另外一个儿子如意为太子。刘盈为吕后所生,但汉高祖不喜欢他。如意是戚夫人所生,戚夫人怂恿高祖改立如意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位做皇帝。当时的大臣们,都不主张改立如意。直心肠、急性子的周昌,对于汉高祖废改太子的打算,也大为不满,他怒气冲冲地对高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不奉诏”就是不服从命令。宋朝刘攽认为,“期”,就是“綦”,作“极”字解。唐朝颜师古曾说,周昌话中的期字,本来不需要叠用,因为他口吃,所以说成了“期期”。
“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典故说的是西晋邓艾的故事。三国时,魏将邓艾,曾为“镇西将军”,统帅陇右各军,屡次攻蜀有功,封为“邓侯”。最后攻破蜀都成都,逼得蜀后主投降。邓艾口吃,自称“艾”的时候,往往说成“艾艾”。司马昭曾同他开玩笑,问道:“你老说‘艾艾’,究竟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得很巧妙:“凤兮凤兮,还不是只有一凤!”邓艾借此解嘲,又自比为凤,语带双关,恰到好处。
可见,“期期”和“艾艾”都是指人口吃,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了一条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结巴巴,不流利。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里写有:“‘期期艾艾’,口讷之称。”茅盾在《腐蚀?十月十日》里写道:“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