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困惑章节目录 > 二、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二、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大困惑作者:且东 2017-04-10 13:05
    盯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王国,农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80%,对于发展现代化事业来讲,农村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为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能奔小康,那么中国也没有可能走向小康之路。而农村的发展,必须得依靠人才,人才是农村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人才是需要依靠教育培养的,那么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农村教育的手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九年义务教育已经逐渐普及,青壮年文盲越来越少。而农技教育和**教育,也已经逐步形成了县、乡、村榷的培训体系,就连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了很多。

    政府在2002年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达到了990亿人民币,相比五年前增长了1.3倍。不过,暂且不论这些表面的现象,往更深层次探索就可发现,农村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而且,不但很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地得到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却在不断地应运而生。可以说,农村教育正处在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农村教育常常会出现学生辍学、师资缺乏、城乡教宇距增加以及教育的结构十分简单,还有“普九”冲刺的后遗症等等,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因为资金问题。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经有一篇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的文章,标题为《越落越远》。文章中指出:“虽然在过去50年里中国在教育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高昂的成本正迫使数百万农村儿童辍学,或者根本就上不起学。农村教育的赤字也许是最令人焦虑的迹象,它表明中国城乡的经济差距珍得越来越无法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教育人士表示:中国在给人民提供教育方面,是被认为做得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不过,一旦谈到农村教育,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就像文章中指出的,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症结,就是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农民经济收入低。

    自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一直到基本普及实现之前的十五年里,共有1亿5000多万的少年儿童,没有或是没有完整接受义务教育,而在这些孩子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全国每年有130万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毕业之后,就立刻进入了社会,成为了廉价的“打工一族”。

    相比1985年的农村学生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到1999年时平均下降了4%。城市的小学生在1999年的人均经费是1492.2元,农村的人均经费却只有476.1元,城市的初中生人均经费是2671.2元,而农村的人均经费却只有861.6元。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问题不言而喻,农村教育问题要想得到根本的解决,就必须标本兼治,下狠心花大力气,表面的文章和不能坚持到底的决心是不可取的,而且也不可能解决问题。

    受到众人瞩目的高考结束之后,新生开始进入高校,此时农村孩子的入学情况,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5年的高考,全国参加高考的农村考生有463万人,他们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借助读书而脱贫致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科举考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改变自身命运和处境的一种途径。一直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也依然没有改变。也因为如此,传统的中国和其他的文明古国相比,是一个流动性大,结构十分灵活的社会。

    而不同的是,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所以,就算没有榜上有名,也不会像现在如此严重。可是如今的社会已经是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在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之后,农村和城市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界限。所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证实自己真实的存在,成为了个人命运的一种抉择。可是,如今却出现了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

    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清华大学的农村学生为17.6%,相比1990年的21.7%明显下降。1999年,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为16.3%,相比1991年的18.8%也出现下滑。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农村学生为22.3%,而1990年时是28%。

    1999年底,《中国青年报》曾披露了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称对北京很多高校的学生做了调查,在参加调查的二千多名学生中发现,有28%的学生来自北京,30%的学生是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24%是全国各地的小城镇,还有17.7%来自农村,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2.3%和17.7%。

    1980年,农村的学生在高校的比例中还占30%左右。从中可以发现,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人数没有减少,也许还有增加。但是相对来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的生源比例中,却在明显地下降,和1980年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当高校的扩招结束,招生的规模比较稳定之后,相信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数量将会继续减少。这表示农村孩子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方式,将会受到阻碍。

    今年各种媒体最多的报道就是大学生的学费问题。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学费等于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有报道称:一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说,在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要拿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而一个本科生4年的最低花费是2.8万元,这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农民出钱让孩子上大学就是希望能有所回报,希望孩子能有个很好的前途,希望孩子能有个高收入的工作。不过,上大学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巨额的投资,很多农民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这笔高昂的费用。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曾经,常常听到有人说“因病致穷、因病返穷”,不过,现在很多地方由于教育的问题也出现了相似的说法——“因教致贫、因教返贫”。

    如今,不仅上大学的学费成为了农民的巨大压力,甚至连孩子为了参加高考而必须支付的中小学的学费也成为了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2004年,甘肃省的相关调查显示:由于教育的原因而返贫的农户,占了返贫总数的50%。在普遍实行两孩化的农村地区,昂贵的教育支出,已经迫使一些农民不得不做出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保其中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