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的下落如何?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作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2017-01-24 00:39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说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戏曲演员。当时南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较低,“曲中羞与为伍”;曲院妓即所谓“倡兼优”者,擅于戏曲演唱,其中艺术水平较高者即为“名妓”。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过剑门”一则记载:“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董白即董小宛。董小宛后嫁给“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为妾。冒襄对戏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剧。吴梅村有诗“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描写他们的相得之状。
清末开始流行小宛入清宫为顺治帝所宠幸的传说和戏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这位名妓的个人命运,而且还涉及到满汉民族矛盾问题,故能长期引起人们的关心。一般剧中所谓小宛入宫是由洪承畴挟仇报复,当系编剧之虚构;但据近人刘成禺《世载堂诗》所称,近代训诂学家和文学家黄侃(季风)在大学讲授清史时,曾说“小宛入宫,实顾亭林主谋,有献西施沼吴之意”,而且“称获确证”,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无法确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说。后来,孟森(心史)、冒广生等都力辩小宛入宫之妄,因为顺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岁。
然而,证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时解决董小宛下落的疑问。这个疑问不单单是后人出于对吴梅村的那些与董氏有关的“朦胧诗”的猜度。张明弼的《冒姬董小宛传》也同样使人感到迷惑。张明弼与冒襄、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是在南京义结金兰的兄弟。他对于董小宛嫁给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种种生活细节,知道得都很详细。文中的描写也很具体和动人;唯独对她的疾病与死亡只有轻描淡写的五个字:“以劳瘁病卒”,而且特别申明:“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
既曰“久病”,以张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应一概不知;既若不知,尽可不写,何必来这么两句!故而罗瘿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隐微难言!”(《宾退随笔》)而且张明弼似乎还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与冒襄自己的文字联系起来:“详辟疆忆语哀辞中”。其实《影梅庵忆语》和“哀辞”中对小宛久病之状也同样一笔带过,最为不详。结果弄得疑团越来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确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对这个疑团都未能作出针对性的解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末开始流行小宛入清宫为顺治帝所宠幸的传说和戏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这位名妓的个人命运,而且还涉及到满汉民族矛盾问题,故能长期引起人们的关心。一般剧中所谓小宛入宫是由洪承畴挟仇报复,当系编剧之虚构;但据近人刘成禺《世载堂诗》所称,近代训诂学家和文学家黄侃(季风)在大学讲授清史时,曾说“小宛入宫,实顾亭林主谋,有献西施沼吴之意”,而且“称获确证”,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无法确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说。后来,孟森(心史)、冒广生等都力辩小宛入宫之妄,因为顺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岁。
然而,证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时解决董小宛下落的疑问。这个疑问不单单是后人出于对吴梅村的那些与董氏有关的“朦胧诗”的猜度。张明弼的《冒姬董小宛传》也同样使人感到迷惑。张明弼与冒襄、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是在南京义结金兰的兄弟。他对于董小宛嫁给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种种生活细节,知道得都很详细。文中的描写也很具体和动人;唯独对她的疾病与死亡只有轻描淡写的五个字:“以劳瘁病卒”,而且特别申明:“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
既曰“久病”,以张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应一概不知;既若不知,尽可不写,何必来这么两句!故而罗瘿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隐微难言!”(《宾退随笔》)而且张明弼似乎还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与冒襄自己的文字联系起来:“详辟疆忆语哀辞中”。其实《影梅庵忆语》和“哀辞”中对小宛久病之状也同样一笔带过,最为不详。结果弄得疑团越来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确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对这个疑团都未能作出针对性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