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二字如何解释?(2/2)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作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2017-01-24 00:39
已经有了“民”字,因此,商朝是有“民”一类人存在的。周朝早期盂鼎的,周朝晚期的,春秋时秦公的,都是民字。“”‘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横目是抗命平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郭老认为,民,本是生产奴隶,后也指家内生产奴隶。在周朝初年,民又称为人鬲,据《大盂鼎》铭文所载,可以推想到“邦司”所管的人鬲是旧有的奴隶,“夷司王臣‘所管的人鬲是征服殷室后新归附的夷人。人鬲是把下等的家内奴隶也包含着的。有时人鬲又省称为鬲。周成王时的《作册矢令簋》:”作册矢令尊宜(进肴)于王姜,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臣与鬲相对而言。臣以家言,可见是有家有室的管家娃子;鬲以人言,可见是单
身汉的普通奴隶。鬲与黎古音相同,恐怕就是“黎民”的黎字。因为“黎”是奴隶,“民”也是奴隶,所以两者合起来用,就是奴隶的意思。到后来,“黎民”一词的含义才渐渐变化,成为“百姓”的代名词,就像现代汉语里的意思一样。
岑仲勉在《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一书中认为,黎民在早期是生产的农奴。“黎”字来源于“鬲”字,“鬲”字与众或庶人的意思相同。而“庶人”、“庶民”在周代就是农奴意思。而民字怎么来的呢?《亭林诗文集》卷一有“庶人无氏,不称氏称民”的说法,所以“庶人”即“民”。因为这样一种联系,所以“黎民”两个字合到了一块,到后来成为老百姓、人民群众的泛称。关于“黎民”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鬲即献,人鬲即人献。因人、民两字可以通用,人献又即民献。《盂鼎》“人鬲千又百十夫”的“人鬲”,与《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也”的“民献”是一个意思。献字的原始意义是献戈投降,引申为献纳投降品、缴纳贡物。《尚书。洛诰》的“典殷献民”,即主管殷之降民。献民即民献,是献戈投降之民,以区别于不肯献戈投降的“顽民”。周灭商后,也用殷商降人参加政治,这些人渐渐成为周王朝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概而言之,献民最初是投降的人,是胜利者的奴隶,但后来慢慢发生变化,最后与“百姓”的含义一致。“献”字与“黎”
字古音相通,所以“献民”即“黎民”。(见胡小石《读契礼记》,载《江海学刊》1958年第1 期)
上述七种说法,纷述杂陈,难分上下,不但各家之见难以归类,就是郭老本人,也在自己的两种解释里左顾右盼。“黎民”一语,究竟从何而来呢?(东生)
郭老认为,民,本是生产奴隶,后也指家内生产奴隶。在周朝初年,民又称为人鬲,据《大盂鼎》铭文所载,可以推想到“邦司”所管的人鬲是旧有的奴隶,“夷司王臣‘所管的人鬲是征服殷室后新归附的夷人。人鬲是把下等的家内奴隶也包含着的。有时人鬲又省称为鬲。周成王时的《作册矢令簋》:”作册矢令尊宜(进肴)于王姜,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臣与鬲相对而言。臣以家言,可见是有家有室的管家娃子;鬲以人言,可见是单
身汉的普通奴隶。鬲与黎古音相同,恐怕就是“黎民”的黎字。因为“黎”是奴隶,“民”也是奴隶,所以两者合起来用,就是奴隶的意思。到后来,“黎民”一词的含义才渐渐变化,成为“百姓”的代名词,就像现代汉语里的意思一样。
岑仲勉在《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一书中认为,黎民在早期是生产的农奴。“黎”字来源于“鬲”字,“鬲”字与众或庶人的意思相同。而“庶人”、“庶民”在周代就是农奴意思。而民字怎么来的呢?《亭林诗文集》卷一有“庶人无氏,不称氏称民”的说法,所以“庶人”即“民”。因为这样一种联系,所以“黎民”两个字合到了一块,到后来成为老百姓、人民群众的泛称。关于“黎民”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鬲即献,人鬲即人献。因人、民两字可以通用,人献又即民献。《盂鼎》“人鬲千又百十夫”的“人鬲”,与《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也”的“民献”是一个意思。献字的原始意义是献戈投降,引申为献纳投降品、缴纳贡物。《尚书。洛诰》的“典殷献民”,即主管殷之降民。献民即民献,是献戈投降之民,以区别于不肯献戈投降的“顽民”。周灭商后,也用殷商降人参加政治,这些人渐渐成为周王朝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概而言之,献民最初是投降的人,是胜利者的奴隶,但后来慢慢发生变化,最后与“百姓”的含义一致。“献”字与“黎”
字古音相通,所以“献民”即“黎民”。(见胡小石《读契礼记》,载《江海学刊》1958年第1 期)
上述七种说法,纷述杂陈,难分上下,不但各家之见难以归类,就是郭老本人,也在自己的两种解释里左顾右盼。“黎民”一语,究竟从何而来呢?(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