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是楚国将军,还是农民领袖?(2/2)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作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2017-01-24 00:39
楚,在垂沙(今河南泌阳一带)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主将唐蔑被杀。这就必然会加深楚国内部的危机和阶级矛盾,庄农民起义因之爆发。至于楚王遣将军庄西征至滇池,后因秦攻占黔中郡而道路阻塞,此事当在公元前281 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年),“攻楚黔中,拔之。”《后汉书》所记和《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所引,遣庄的楚王都作“楚顷襄王”,正与此时的楚王相合。庄领导起义与庄将兵西征,前后正好相差20年。故《荀子》杨倞:“初为盗,后为楚将。”显然他背叛了农民阶级。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在1955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案。
(郑嘉融)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在1955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案。
(郑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