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章节目录 > “东林党”“东林”之名从何而来?

“东林党”“东林”之名从何而来?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作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2017-01-24 00:39
    明代末期,党事纷乱,政治**已到极点,士大夫分邪正两派,互相攻击,宦官魏忠贤又与邪派勾结,合力迫害比较正直的朝臣。万历三十二年无锡籍大臣顾宪成被革职回乡,修宋朝学者杨时(号龟山先生)所建的东林书院,聚会失官归隐的一些大臣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讲授程朱道学。

    一时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等皆进书院听讲。书院除诵习古书外,兼议论时政、批评人物,一时成为全国舆论中心,在朝的一部分正派官员,也与东林通声气,依靠舆论力量对抗邪党。在朝的邪派官员则以“东林”二字为犯罪的代名词,给政敌加上东林名号,便可惜题攻击。虽然朝廷中有些人并不承认自己是东林党人。但有些人却要求挂名于东林党自以为荣,这种党争攻击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政治集团大多是无锡人,他们活动的区域一般也在无锡附近,为何人们不像称他们的政敌浙党、宣党、昆党等一样,称他们为锡党,而称他们为“东林党”呢?

    从最简单的解释来看,这是由于他们聚众讲学的书院之名“东林”而形成的,东林书院,旧址在“锡邑城东隅弓河之上”(今无锡市苏家弄3 号),相传称为“东林精舍”。宋杨时寓居无锡的讲学处,后曾一度废为僧庵。明万历年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赞助下,罢官归里的顾宪成、顾允成等人在废址上重建书院,仍以“东林”名之,从此东林“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一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东林”之名大著,传闻中外。那么,原先建造书院的南宋学者杨时,为何用“东林”二字来命名其讲舍呢?有学者考查过宋代以前的所有无锡城乡的地名,均无“东林”之名。那么“东林”之名从何而来?还必须以题名者杨时本身的经历和思想言行方面去寻求答案。杨时早年中进士,因敬羡程颢、程颐的学问人品,“调官不赴”,专程以师礼见“两程”、“程门立雪”之后,“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当金兵大举南侵之际,他极力主张反对投降、主张加强边防,并提出收复失地要以“收复人心为先”的建议。然而执掌朝政的蔡京、童贯之流却置之不理,救国无门,所以他屡次“乞归林泉”。这期间,他曾游庐山东林寺,追怀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名僧慧远,道士陆修静等人谈儒论经的雅事。并留有《东林道上闲步》诗三首。清代初年,有人就根据这些猜测“先生或爱庐山东林之胜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