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夏目漱石(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行人》(又译《使者》1912)、《心》(1914)。这三部长篇小说与以后的作品都着意从知识分子个人道德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去展示人生,刻画了一群自私自利者的形象。作者往往通过迷恋彷篁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死胡同中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剖析,表现他们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反对社会的绝望感。
《心》是夏日漱石晚年创作中的代表。作品通过“我”——一个青年学生的观察和对主人公“先生”遗书的全文照录,追述了“先生”——一位孤寂、痛苦、悲哀的知识分子由对人性自私、残酷的认识而自感负罪,到难以排解的自我责咎,最后用自杀超脱的人生旅程,痛切地声诉世人不可信。人间充满恶,恳切期望人们责罚自我,净化灵魂。作品写出了人类自私本性的负罪史,塑造了一位步履维艰的灵魂探索者形象。夏日漱石对人性的认识有着极端的一面,“先生”的自杀不仅是沉重人生的圆满解脱,而且是对自己罪恶人生的严酷宣判。作者在《心》中倾注了对现代社会的厌弃绝望和对自私人性罪恶的激烈抨击,灌注了对人世的全部痛苦怀疑和对传统伦理道理境界的向往,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深重思考和对人类道德完善的企望。
世上的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夏目漱石在《心》中对人性的这种认识日益加深了他的悲观、绝望。在1915年写的自传体小说《道草》(又译《路边草》)中,作者通过对封建家族内部丑恶的暴露得出这样一个宿命的结论:“现世能够料理的事情几乎没有。只要一件事情发生不知继续到何时,并且以各种形式变成别人或自己都无法解决的了。”
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胃溃疡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明暗》(又译《明与暗》)是其未完成之作。作品只写了“暗”的部分,描写了公司职员津田与妻子阿延、情人清子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阴暗的利己主义思想,并提出“则天去私”,宣扬一种律己责人的宗教和道德净化主张。作品情节生动,矛盾集中,描写细腻,以戏剧手法一幕幕地展现了人们灵魂的丑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作品由于生动、细致地再现了人物内心活动,被誉为日本近代心理小说的典范。
夏日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声誉。他的创作倾向总体是现实主义的,在集中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剖析人性自私性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力度,他将东方古典文化的传统、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融为一体,将强烈的批判精神、真挚的内省态度、卓越的艺术才能集于一身,目光犀利敏锐,观察细腻生动,具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在文学观念上,夏日漱石主张文学应该尊重伦理,超越世俗;作家应以悠闲和旁观的态度进行创作。使作品能产生独特的或联想的兴味,即所谓“余裕”,因而也被日本文学界视为“余裕派”的代表,但综观其创作,并非与自己所主张的“余裕”文学相一致。夏日漱石在创作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强烈的批判精神,并注重刻画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他还说过:“与其为虚构的人物而苦恼,倒不如呕尽心血,塑造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极其自然的角色。如果所虚构的人物是活生生的,虚构的角色是极其自然的,那么,进行虚构的作者就是一种创造者了。”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明治社会的特殊角度。
《我是猫》是夏日漱石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异的作品。它创作于1904年11月至1906年9月。此时日本正逐渐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小说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眼光为视点,细致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尖刻的语言,特别的视野,生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直、善良、迂腐、清高,既不满现实,又懦弱无能,既时时与现实社会相抵触,又缺乏积极抗争行动的这种既可怜又可悲的处境和精神面貌,尖锐嘲讽、批判了明治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作品塑造了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系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苦沙弥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认为世上的人都是疯子,“大疯子滥用金钱和权力,迫使许多小疯子为非作歹,还被推崇作什么伟人”。他厌恶资本家,在背后骂金田老爷“算什么东西”,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一接到趋炎附势的老同学铃木的名片,便马上借去厕所的机会把它扔在茅坑里,“在那个奥地方判处了无期徒刑”。但由于没有地位,无力捍卫自我尊严,因得罪了金田老爷而遭到迫害,金田老爷买通落云馆的学生来捣乱。苦沙弥气得发疯却无力反击。苦沙弥的弱点还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
作者对以苦沙弥为代表的这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有同情、可怜之心,又感到他们可悲,饱含讽刺与批判。这群压抑、灰暗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轨迹,他们的懦弱、无能正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大量并存的明治社会,知识分子被抛进了传统与变革的漩涡。一方面,他们接受了比较新式的教育,思维开阔、活跃,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面、健康地培养他们,他们并没有掌握扎实的本领,在现实面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迷亭、东风们只会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苦沙弥们写出的文章错误百出,令人莫名其妙。在明治社会后期,他们既失掉了传统封建儒士的优雅生活,又不具备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是一群失落者,既针砭时弊,不满现状,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力把握时代的潮流,同时丧失了人生目标,认识不到人生的意义,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给人一种凄凉。惨淡、无望的印象。
《我是猫》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是通过人物形象对丑恶现实的批判来表现的,同时,作品还以直率的语言、精辟的议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作品借猫之口,抨击侦探、特务、警察是和“小偷、强盗一个种类的东酉,其臭无比”,指出官吏“凭借了别人给他的职权”“耀武扬威”,而“人民丝毫没有置喙的余地”,尖锐指出资本家是靠“三缺”起家的:“要想赚钱,就得精通三角,就是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金钱统治是造成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源,道德沦丧,缺乏正义,人与人之间“似乎成了诱骗、欺诈、恫吓、诬陷之外,什么能耐也没有”,在艺术上那些“虚伪得最巧妙的人被看作是最富有艺术良心的人,是最受社会尊敬的人”,而那些正直、清醒的人却被当成“孤臣孽子”或“罪人”加以迫害。
《我是猫》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思想、观念,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自由。夏日漱石在小说的初版序言中曾说:“《我是猫》像海参一样,不易分辨哪是它的头,哪是它的尾,因此随时随地都可以把它截断,进行结束。”
小说以猎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猫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独立形象,既有动物的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这只猫也同人一样,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最后因偷喝了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进水缸淹死了。
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既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又吸收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幽默讽刺手法。或通过人物间的插科逗趣,或穿插荒诞奇妙的逸闻,或借用猫态猫语等等,富有情趣,引人发笑。这种幽默讽刺精神不仅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上,也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塑造上。如对苦沙弥的外貌及生活习性的描写,对研究所谓“吊颈力学”的理学士塞月的介绍,对自封为“新诗人”东风的歪诗的展示等。对金田老爷和金田太太的外形描写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尤其是作者利用日语的同音和近似音为苦沙弥(与“嚏”同音)、迷亭(与“酪酊”同音)、东风(与“豆腐”读音相近)、寒月(与“间歇”读音相近)等人所起的名字,更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品的这种幽默讽刺手法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并随作品主题的深化而有所发展。
作品的语言运用充分展示了夏目漱石语言大师的才华,其语言既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又充分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等特色,同时又恰当地借用了英国文学及汉诗文的语言,展现出生动活泼、简洁凝练、含蓄幽默、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被评论家誉为“它滑稽而不流于庸俗,诙谐中含有苦涩的余味”。
《心》是夏日漱石晚年创作中的代表。作品通过“我”——一个青年学生的观察和对主人公“先生”遗书的全文照录,追述了“先生”——一位孤寂、痛苦、悲哀的知识分子由对人性自私、残酷的认识而自感负罪,到难以排解的自我责咎,最后用自杀超脱的人生旅程,痛切地声诉世人不可信。人间充满恶,恳切期望人们责罚自我,净化灵魂。作品写出了人类自私本性的负罪史,塑造了一位步履维艰的灵魂探索者形象。夏日漱石对人性的认识有着极端的一面,“先生”的自杀不仅是沉重人生的圆满解脱,而且是对自己罪恶人生的严酷宣判。作者在《心》中倾注了对现代社会的厌弃绝望和对自私人性罪恶的激烈抨击,灌注了对人世的全部痛苦怀疑和对传统伦理道理境界的向往,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深重思考和对人类道德完善的企望。
世上的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夏目漱石在《心》中对人性的这种认识日益加深了他的悲观、绝望。在1915年写的自传体小说《道草》(又译《路边草》)中,作者通过对封建家族内部丑恶的暴露得出这样一个宿命的结论:“现世能够料理的事情几乎没有。只要一件事情发生不知继续到何时,并且以各种形式变成别人或自己都无法解决的了。”
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胃溃疡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明暗》(又译《明与暗》)是其未完成之作。作品只写了“暗”的部分,描写了公司职员津田与妻子阿延、情人清子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阴暗的利己主义思想,并提出“则天去私”,宣扬一种律己责人的宗教和道德净化主张。作品情节生动,矛盾集中,描写细腻,以戏剧手法一幕幕地展现了人们灵魂的丑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作品由于生动、细致地再现了人物内心活动,被誉为日本近代心理小说的典范。
夏日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声誉。他的创作倾向总体是现实主义的,在集中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剖析人性自私性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力度,他将东方古典文化的传统、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融为一体,将强烈的批判精神、真挚的内省态度、卓越的艺术才能集于一身,目光犀利敏锐,观察细腻生动,具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在文学观念上,夏日漱石主张文学应该尊重伦理,超越世俗;作家应以悠闲和旁观的态度进行创作。使作品能产生独特的或联想的兴味,即所谓“余裕”,因而也被日本文学界视为“余裕派”的代表,但综观其创作,并非与自己所主张的“余裕”文学相一致。夏日漱石在创作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强烈的批判精神,并注重刻画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他还说过:“与其为虚构的人物而苦恼,倒不如呕尽心血,塑造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极其自然的角色。如果所虚构的人物是活生生的,虚构的角色是极其自然的,那么,进行虚构的作者就是一种创造者了。”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明治社会的特殊角度。
《我是猫》是夏日漱石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异的作品。它创作于1904年11月至1906年9月。此时日本正逐渐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小说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眼光为视点,细致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尖刻的语言,特别的视野,生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直、善良、迂腐、清高,既不满现实,又懦弱无能,既时时与现实社会相抵触,又缺乏积极抗争行动的这种既可怜又可悲的处境和精神面貌,尖锐嘲讽、批判了明治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作品塑造了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系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苦沙弥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认为世上的人都是疯子,“大疯子滥用金钱和权力,迫使许多小疯子为非作歹,还被推崇作什么伟人”。他厌恶资本家,在背后骂金田老爷“算什么东西”,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一接到趋炎附势的老同学铃木的名片,便马上借去厕所的机会把它扔在茅坑里,“在那个奥地方判处了无期徒刑”。但由于没有地位,无力捍卫自我尊严,因得罪了金田老爷而遭到迫害,金田老爷买通落云馆的学生来捣乱。苦沙弥气得发疯却无力反击。苦沙弥的弱点还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
作者对以苦沙弥为代表的这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有同情、可怜之心,又感到他们可悲,饱含讽刺与批判。这群压抑、灰暗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轨迹,他们的懦弱、无能正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大量并存的明治社会,知识分子被抛进了传统与变革的漩涡。一方面,他们接受了比较新式的教育,思维开阔、活跃,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面、健康地培养他们,他们并没有掌握扎实的本领,在现实面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迷亭、东风们只会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苦沙弥们写出的文章错误百出,令人莫名其妙。在明治社会后期,他们既失掉了传统封建儒士的优雅生活,又不具备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是一群失落者,既针砭时弊,不满现状,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力把握时代的潮流,同时丧失了人生目标,认识不到人生的意义,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给人一种凄凉。惨淡、无望的印象。
《我是猫》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是通过人物形象对丑恶现实的批判来表现的,同时,作品还以直率的语言、精辟的议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作品借猫之口,抨击侦探、特务、警察是和“小偷、强盗一个种类的东酉,其臭无比”,指出官吏“凭借了别人给他的职权”“耀武扬威”,而“人民丝毫没有置喙的余地”,尖锐指出资本家是靠“三缺”起家的:“要想赚钱,就得精通三角,就是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金钱统治是造成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源,道德沦丧,缺乏正义,人与人之间“似乎成了诱骗、欺诈、恫吓、诬陷之外,什么能耐也没有”,在艺术上那些“虚伪得最巧妙的人被看作是最富有艺术良心的人,是最受社会尊敬的人”,而那些正直、清醒的人却被当成“孤臣孽子”或“罪人”加以迫害。
《我是猫》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思想、观念,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自由。夏日漱石在小说的初版序言中曾说:“《我是猫》像海参一样,不易分辨哪是它的头,哪是它的尾,因此随时随地都可以把它截断,进行结束。”
小说以猎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猫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独立形象,既有动物的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这只猫也同人一样,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最后因偷喝了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进水缸淹死了。
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既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又吸收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幽默讽刺手法。或通过人物间的插科逗趣,或穿插荒诞奇妙的逸闻,或借用猫态猫语等等,富有情趣,引人发笑。这种幽默讽刺精神不仅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上,也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塑造上。如对苦沙弥的外貌及生活习性的描写,对研究所谓“吊颈力学”的理学士塞月的介绍,对自封为“新诗人”东风的歪诗的展示等。对金田老爷和金田太太的外形描写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尤其是作者利用日语的同音和近似音为苦沙弥(与“嚏”同音)、迷亭(与“酪酊”同音)、东风(与“豆腐”读音相近)、寒月(与“间歇”读音相近)等人所起的名字,更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品的这种幽默讽刺手法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并随作品主题的深化而有所发展。
作品的语言运用充分展示了夏目漱石语言大师的才华,其语言既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又充分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等特色,同时又恰当地借用了英国文学及汉诗文的语言,展现出生动活泼、简洁凝练、含蓄幽默、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被评论家誉为“它滑稽而不流于庸俗,诙谐中含有苦涩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