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二章 中古文学(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人艾绥迈伊整理成书。《安塔拉传奇》通过一系列战斗故事,塑造了安塔拉这个出身低贱、品德高尚的武士形象。这一作品在阿拉伯地区流传之广,甚至超过了《一千零一夜》。

    中古日本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期。当时日本皇室“一法隋唐”,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奈良时代编纂了些古文献,代表性作品有《古事记》(712)、《日本书记》(720)以及《风上记》(713——733)等。《古事记》是一部综合性古典文献,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歌谣,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奈良时代诗歌比较发达,曾编纂了一些诗歌总集,其中《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诗歌总集,全书共20卷,收入诗歌4500余首。《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家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这些汉字有的表音,有的表意,用法十分复杂,一般人很难掌握。诗集的作者比较广泛,上自天皇、贵族,下至平民、普通劳动者,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代表性的作家有山上亿良、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大伴旅人等。《万叶集》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以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对皇室贵族的游猎、饭宴,都市的兴衰变迁,统治者的残暴与豪奢,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男女之间的爱情,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景物等都做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万叶集》内容充实,感情朴直,是日本诗歌的奠基石。

    在东方其他国家相比,中古日本文学的发展相当完备,诗歌、随笔、日记、物语(小说)、民间说话集和戏剧等,各类文学体裁都有优秀的作品问世。在经历平安时期及镰仓时期文学发展之后,江户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商人阶级,这些商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拥有巨额物资财富。江户时期以商人为中心的市民文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内容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及情趣,带有较明显的反封建思想倾向。这一时期诗歌方面的出色代表是松尾巴蕉(1644——1694),小说方面的代表是并原西鹤(1642——1693),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

    松尾巴蕉是著名的徘谐作家,被称为“徘圣”。他一生写了大量徘句(由17个字音组成的短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徘句具有“闲静”和?幽雅”的特点,往往在孤寂的情调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逃避的态度。松尾巴蕉的创作对日本诗歌影响很大。

    并原西瞩一生写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小说,统称为“浮世草子”。这类新型的市井小说在题材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商人阶层爱欲生活的“好色物”(如《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好色五人女》等),一类是描写商人经济生活的“叮人物”(如《日本致富经》、《处世费心机》)。另外,井原西鹤还有记述武士生活的“武家物”(如《西鹤诸国故事》、《武家义理物语》等)。并原西鹤的市井小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江户时代的商人生活、心理状态,体察生活细致入微,状物写情引人入胜,语言幽默、诙谐,艺术感染力较强。一般认为,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在10世纪以后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接近人民生活的用各种地方语言书写的文字。

    印度历史的发展非常坎坷、曲折,封建王朝林立,多民族,多宗教,难以形成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不断遭受异族入侵,中古各种史料异常缺乏,文学的发展也难以呈现出完整、系统的面貌。在相继兴起的各种地方语言文学中,除了印地语文学以外,还有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等10多种语言的文学。这多种语言文学的产生、发展背景、特点大体相同,特别是都继承了梵语史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长时期内,梵语文学中的两部大史诗、神话传说及其他优秀作品,在各地方语言中,一再被翻译、改写或再创作;人物一再被重新塑造,成为各地方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时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

    印地语文学在这些语言文学中最有代表性,包括了印度北部、中部广大地区不少方言的文学创作。10世纪左右到14世纪是印地语言文学的英雄史诗时期,出现了一批歌颂封建王公贵族抵御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侵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德·伯勒达伊的《地王颂》。

    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被称为虔诚时期。这是印度文学史学把宗教改革的虔诚运动用到文学领域的一种说法,这一时期的文学大都与宗教的虔诚运动有关。民间诗人格比尔达斯是虔诚运动中的积极派。他的诗反对种族制度、迷信、甚至传统的宗教;民间诗人加西耶属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这一派主张平等和泛爱,主张以爱而不是以虔诚和膜拜对待神明。加西耶最有名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苏尔达斯是虔诚运动中崇拜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的诗人,但是他写的关于黑天的诗,主要是歌颂黑天人性的一面。他的作品《苏尔诗海》是一部诗歌总集。诗作的宗教色彩很浓,虽然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和生活,但这个人却是神的化身;不完全是普通的人。杜勒西达斯是虔诚运动中的温和派,他努力使虔诚运动符合传统的印度教及其种姓制度,倡导崇拜毗湿奴的另一化身罗摩。杜勒西达斯是印度中古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其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被当作宗教的经典、文学的典范、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家喻户晓。《罗摩功行录》以梵语古典文学中蚁垤所写《罗摩衍那》及其后无名氏改写的《神灵罗摩衍那》为蓝本,用当时地方语言加工改写而成。作品坚定地维护印度教文明,在情节剪裁方面较原先的《罗摩衍那》有很大进步。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被称作法式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是庸俗和低级趣味的艳情诗,较活跃的是一批宫廷诗人。

    中古波斯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诗人。鲁达基是第一位,被称为波斯文学史上的“诗歌之父”。据说他的诗集多达10O卷,共130多万行,可是流传下来的很少。他的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技巧也很高超。菲尔多西是著名长诗《王书》(又译《列王记》)的作者。《王书》相传有12万行。现存10万行左右,作者为这部长诗献出了35年漫长岁月。因为书中抨击了暴君苛政,诗人惹怒了国王,多年流浪在外,受尽了迫害。《王书》从波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国王写起,一直写到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为止,讲述了25代王朝、50多个帝王的故事。《王书》是中古波斯文学的光辉巨著,表现了那一时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如谴责暴君苛政,反对异族侵略,向往’国泰民安”的盛世,歌颂捍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王书》对中古波斯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很大影响。

    哈菲兹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加宰里(一种抒情诗体)大师,哈菲兹是笔名,意思是“能熟背《古兰经》的人”。哈菲兹是一位不倦追求自由思想的诗人,在许多方面都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一生都在逆境中度过。他的诗作赞美春天、鲜花和美酒,抨击时政和虚伪宗教,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寓意深刻,情感充沛,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被认为是波斯抒情诗的高峰。

    萨迪(1208——1292)与菲尔多西、哈菲兹并称为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

    此时期波斯重要诗人还有海亚姆和内扎米。

    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朝鲜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汉文文学兴盛,出现了金大问、薛聪、慧超、崔致远等汉文学家。崔致远是新罗时期朝鲜的一位大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12岁曾到唐朝留学,接受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回国后遭受排斥,长期隐居从事创作。其文集《桂苑笔耕》20卷,曾收入我国《四库全书》中,汉文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五言古诗《江南女》、《古意》、《寓兴》和《蜀葵花》。

    高丽时期编纂出版的《三国史记》(金富轼编)和《三国遗事》(僧一然编)是现存朝鲜历史文献中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广泛搜集和整理了新罗统一以前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朝鲜古代文学遗产的总汇。

    15、I6世纪,汉诗、稗说文学和小说也得到了发展,其主要代表作家是全时习(1435——1493),其短篇小说集《金鳌新话》是朝鲜中世纪小说的先导

    17、18世纪的朝鲜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小说《壬辰录》是反映壬辰卫国战争时期朝鲜人民英雄抗战的民族史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许笛(1569——1618)的《洪吉童传》是朝鲜文学中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构思了洪吉童救济贫民、建立理想社会等情节,表达了农民从封建压迫下求得解放的朴素愿望。金万知(1637——1692)是17世纪国语小说文学的代表,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揭露了封建上层贵族在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危机。另一部长篇小说《九云梦》则表现了中世纪人民摆脱儒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愿望。

    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的朝鲜文学,以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文学和朴趾源、丁若镛等实学派文学的兴盛为特征。这时期,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出现了《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等反映市民阶级反封建意识的小说和唱台词。小说《春香传》以退妓之女春香和贵族公子李梦龙之间的爱情关系为主要情节,但与中古时期描写才子佳人的同类作品不同。作品把爱情故事与社会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春香与封建官僚卞学道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贵族阶级和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与黑暗,歌颂了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赞美了男女主人公勇敢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建立平等而真挚的爱情。小说的主人公春香忠于爱情,在权势与暴力面前刚强不屈,鲜明体现了封建社会朝鲜平民妇女传统的民族气质和优良的民族性格。《春香传》在题材的选择、社会内容的反映、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艺术形式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