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六节 马克·吐温

第六节 马克·吐温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马克·吐温(leds——1910)原名萨缨尔·朗赫恩·克利门斯,1835年11月31日出生在密苏里州一个贫寒的地方法官家庭。童年时十分淘气顽皮,《汤姆·索亚历险记》(1874)几乎把他那时愉快和活泼的一面都写进去了。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独自外出谋生,先后当过学徒、领航员。矿工和新闻记者。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熟悉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社会现实,并接触到了美国西部幽默滑稽的乡土文学。所有这些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风格上的准备,而且逐渐形成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1865年发表《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并以卓越的文学天才被推崇为“美国的文坛巨子”。1890——1900年在进行环球讲演的过程中,马克·吐温逐步成为一名“反帝国主义”者,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写了大量反帝、反战的政论文章。晚年致力于《自传》的写作,一直到1910年4月ZI日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才止笔。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讽刺作家。他用一支犀利无比的笔撕毁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假面具,尖锐地批判了美国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早年艰难多变的生活给了他丰厚的人生体验,形成了马克·吐温对虚伪、丑恶社会的深刻认识;少年时在叔叔的农庄结交的黑奴朋友使他“养成了对他们的种族强烈喜爱的心情,并且欣赏他们的一些优良品质”。马克·吐温后来描写了许多黑人形象,这些黑人没有奴颜媚骨,却具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马克·吐温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就是不分肤色和宗教,人人平等的真正的自由。他不同于歌颂美国生活“微笑的一面”的豪威尔斯,也不同于痛揭社会疮疤、然后捂一把糖的含泪而笑的欧·亨利,他真诚地信仰资产阶级民主,毕其一生淋漓尽致地嘲讽人间的丑恶,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恶行,至死保持着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屈的挑战精神。

    从1865年马克·吐温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起,作者便以幽默的才华和风趣的口语登上了文坛。使他一举成名的《傻子出国旅行记》(1869)也是因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内容轰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与人合作)同样以对美国社会绝妙的讽刺和揭露而著称。187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则以生动风趣的情节描绘和幽默朴实的语言风格奠定了马克·吐温创作最基本的特色。以后的一系列作品大多带有这种鲜明的马克·吐温式的幽默。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达到了美国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克·吐温的创作基本上是从南北战争以后开始的。60年代中期到1870年,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社会政治讽刺画。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我”为椰榆对象,而将讽刺的矛头指向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个时期的创作以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为代表。主人公马克·吐温作为独立党的候选人参加州长竟选,没想到,本来“声望还好”的他,一时间被栽赃了五花八门的罪名,什么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而这些无中生有的罪名统统是由各报纸用一种极为庄重的外交辞连篇累牍地公开披露的。最后对“我”的致命打击是九个各种肤色的初学走路的孩子在一个公开集会上抱住“我”的腿叫“爸爸”!名誉扫地的“我”不得不退出竞选。这就是美国的“公正、平等、民主”的选举制度!作家的谴责和愤慨借夸张和讽刺等令人赞叹的技巧加以体现,具有极大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

    马克·吐温和当时美国大部分的作家一样,幻想美国会有“伟大的将来”。尽管他已经如此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为资本家们所喋喋不休称道的民主选举制度,却还仍然相信在资本主义政客中还有“诚实的老实人”。这种乐观的幻想决定了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固然泼辣,却是轻松的、椰榆的泼辣。

    19世纪70到90年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这正是美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从一个田园风味的农村农场国家转化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翘首以待的民主政府却反过来更为沉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马克·吐温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反映在创作中就是批判的因素大大加强,思想内容更加深刻,早期的轻松幽默转变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代表作品有《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王子与贫儿)(1881)、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1884)和《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小说借助作者童年这一原型模式,通过顽童汤姆的眼睛和经历表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西方社会沉闷、刻板、庸俗的社会现实,在描述汤姆的种种历险活动中触及了生活、教育、宗教、金钱、人情、法律等方面重大的社会问题。主人公汤姆是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的回顾,由于生动、细腻的儿童心理刻画和脍炙人口的幽默,汤姆以及哈克贝利·费思已家喻户晓。汤姆是一个“乖孩子”:爱撒谎,好表现,常常表现出顽皮孩子才有的心计,但他颇具反抗精神。由于这种反抗是对当时枯燥、陈腐、呆板、单调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一种反弹,因而,作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就表现出相当高的思想价值。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内贫富尖锐对立,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是托拉斯的金融集团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中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马克·吐温亲身感受到了这一转变,对美国“繁荣民主”的希望逐渐变为失望。这期间,早期作品中那种幽默诙谐的乐观气氛荡然无存,深恶痛绝的悲愤情绪闪动在字里行间。他写了大量政论和杂文,也继续创作小说,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小说以一个异乡人用一袋假金币引诱号称“最诚实、最清高”的赫德莱堡19位“廉洁”的头面人物上钩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人性的“败坏”,读来十分滑稽,想来却非常深刻。为了一笔不义之财,一个个“清白无暇”的首要居民绞尽脑汁,明争暗斗,直至当众出丑。小说里的大讽刺由一系列富于想象和机智的小讽刺组成。故事的发展起伏跌宕,出其不意,致使读者趣味盎然,欲罢不能。

    一个“诚实”的小小的赫德莱堡,何尝不是一个虚伪、假仁假义的世界!显而易见,《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的主题思想大大地被深化了。19个头面人物毫无例外地争夺那袋假币,透露出马克·吐温民主主义理想的破灭和对人类本性、人类未来的看法。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