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权”余波(2/2)
《胡适传》作者:胡适传 2017-01-24 00:28
第3卷3期上。当局又认为该文“挟忿诋毁”,要求光华大学撤销罗隆基的教授职务,敲破他的饭碗。自然这也是当局对他们谈人权的事余恨未消的缘故。
1931年初,胡适去上海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五次常会,便极力为罗君和《新月》的事奔走。1月18日,他托人带《新月》杂志两份送给蒋介石和他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并写信表明心迹,说:
鄙意“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必须建筑在“互相认识”之上,故托井羊先生带上《新月》2卷全部及3卷已出之3期各两份,一份赠与先生,一份乞先生转赠介石先生。《新月》谈政治起于2卷4期,甚盼先生们能腾出一部分时间,稍稍流览这几期的言论。该“没收焚毁”(中宣部密令中语),或该坐监枪毙,我们都愿意负责任,但不读我们的文字而但凭无知党员的报告,便滥用政府的威力来压迫我们,终不能叫我心服的。⑤
罗隆基的事终于无可挽回,他只好以译文卖稿为生了。但胡适既送杂志又表心迹,希望“互相认识”,还是有作用的。这年10月,胡适又要到上海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前,他与丁文江曾奉召去南京晋见蒋介石。10月14日的《申报》登载“南京专电”称:
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系奉蒋召,对大局有所垂询。国府以盯胡卓识硕学,拟聘为立法委员,俾展其所长,效力党国。将提14日中政会简任。
蒋介石特别召见胡适、丁文江“垂询”大局,可见在蒋氏那一面对胡适是有了相当的认识,也相当的器重了。
这是胡适第一次晋见蒋介石。谒蒋以后他便迅速去上海开会,会毕又迅即北上,后来“简任”没有,不得其详,至少大约开始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罢。当时,有位“敬”先生给胡适写信说:“太平洋学会,公速北还,绝无痕迹之好机会,可以保留独立发言之地位。爱公或无如弟者,唯形迹稍疏耳。在君(按,即丁文江)请其一个月之犹豫亦可打消,不如再来为要。”⑥ 据此可知,胡适、丁文江与蒋介石当局之间大约达成了某种谅解,但又都希望“绝无痕迹”,而此后蒋介石肯定要借重胡适、丁文江,以其“独立发言”之地位来为党国效力了。
这年11月11日,蒋介石便致电胡适:“财政委员会业经组织成立,兹定于本月15日上午九时在国民政府开第一次会议,即希届时出席为荷。委员长蒋中正。真(十一日)”
报上也公布了该委组织大纲及委员名单,胡适以“学者”身份与蒋中正、林森、宋子文等“政府”首脑同列委员。
胡适自己也觉得财政委员会的发表“可谓‘神速’”,只是因为“北归后即脖,未能出席会议。⑦
---------------------------------------------------------
①见1930年11月15日《申报》;并参看1930年11至12月间杨亮工、高一涵、蔡元培、傅东华等致胡适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1版,中册,第30~33、36~37页。
②转引自胡适1930年11月25日致胡汉民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32~33页。
③1930年12月9日胡汉民随从秘书处致胡适信,见同上书,中册,第34页。
④胡政之1930年12月25日致胡适信,见同上书,中册,第36~37页。
⑤胡适1931年1月18日致陈布雷信(稿),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40页。
⑥“敬”1931年11月1日致胡适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85页。写信人署名“敬”,耿云志先生据中国近代史所藏胡适档案,1930年9月17日陈叔通寄所作《季常死状》一文给胡适,该文署陈叔通,而信末署“敬”;又将档案中信件笔迹对勘,考定此信系陈叔通所写。(见耿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陈叔通,名敬第,后以字行。长期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和浙江兴业银行董事。
⑦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0册,1931年11月11日。(三版注)
1931年初,胡适去上海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五次常会,便极力为罗君和《新月》的事奔走。1月18日,他托人带《新月》杂志两份送给蒋介石和他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并写信表明心迹,说:
鄙意“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必须建筑在“互相认识”之上,故托井羊先生带上《新月》2卷全部及3卷已出之3期各两份,一份赠与先生,一份乞先生转赠介石先生。《新月》谈政治起于2卷4期,甚盼先生们能腾出一部分时间,稍稍流览这几期的言论。该“没收焚毁”(中宣部密令中语),或该坐监枪毙,我们都愿意负责任,但不读我们的文字而但凭无知党员的报告,便滥用政府的威力来压迫我们,终不能叫我心服的。⑤
罗隆基的事终于无可挽回,他只好以译文卖稿为生了。但胡适既送杂志又表心迹,希望“互相认识”,还是有作用的。这年10月,胡适又要到上海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前,他与丁文江曾奉召去南京晋见蒋介石。10月14日的《申报》登载“南京专电”称:
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系奉蒋召,对大局有所垂询。国府以盯胡卓识硕学,拟聘为立法委员,俾展其所长,效力党国。将提14日中政会简任。
蒋介石特别召见胡适、丁文江“垂询”大局,可见在蒋氏那一面对胡适是有了相当的认识,也相当的器重了。
这是胡适第一次晋见蒋介石。谒蒋以后他便迅速去上海开会,会毕又迅即北上,后来“简任”没有,不得其详,至少大约开始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共同认识”罢。当时,有位“敬”先生给胡适写信说:“太平洋学会,公速北还,绝无痕迹之好机会,可以保留独立发言之地位。爱公或无如弟者,唯形迹稍疏耳。在君(按,即丁文江)请其一个月之犹豫亦可打消,不如再来为要。”⑥ 据此可知,胡适、丁文江与蒋介石当局之间大约达成了某种谅解,但又都希望“绝无痕迹”,而此后蒋介石肯定要借重胡适、丁文江,以其“独立发言”之地位来为党国效力了。
这年11月11日,蒋介石便致电胡适:“财政委员会业经组织成立,兹定于本月15日上午九时在国民政府开第一次会议,即希届时出席为荷。委员长蒋中正。真(十一日)”
报上也公布了该委组织大纲及委员名单,胡适以“学者”身份与蒋中正、林森、宋子文等“政府”首脑同列委员。
胡适自己也觉得财政委员会的发表“可谓‘神速’”,只是因为“北归后即脖,未能出席会议。⑦
---------------------------------------------------------
①见1930年11月15日《申报》;并参看1930年11至12月间杨亮工、高一涵、蔡元培、傅东华等致胡适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1版,中册,第30~33、36~37页。
②转引自胡适1930年11月25日致胡汉民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32~33页。
③1930年12月9日胡汉民随从秘书处致胡适信,见同上书,中册,第34页。
④胡政之1930年12月25日致胡适信,见同上书,中册,第36~37页。
⑤胡适1931年1月18日致陈布雷信(稿),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40页。
⑥“敬”1931年11月1日致胡适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中册,第85页。写信人署名“敬”,耿云志先生据中国近代史所藏胡适档案,1930年9月17日陈叔通寄所作《季常死状》一文给胡适,该文署陈叔通,而信末署“敬”;又将档案中信件笔迹对勘,考定此信系陈叔通所写。(见耿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陈叔通,名敬第,后以字行。长期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和浙江兴业银行董事。
⑦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0册,1931年11月11日。(三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