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胡适传章节目录 > 四、翻译有功,创作无力

四、翻译有功,创作无力(2/2)

胡适传作者:胡适传 2017-01-24 00:28
朱子平,竟几乎认不出来了。当年很有豪气的朱子平如今已是拖儿带女,境况十分潦倒,他见了小山就说要请教“一个问题”,并叙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辛亥革命把他家在汉口的店业“光复掉了”,为了生计他只好外出谋事,到北京陈老先生家里做家庭教师。陈先生为他作媒娶了亲,内人是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也教书。新婚第一年生活得很有乐趣,可是一连生了三个孩子,因为生活困难,雇不起奶妈,第二个孩子夭折了。后来子平丢了一处差事,收入减少,内人也失了业,处境更加艰难,子平只好晚上赶做小说,赚几个外快钱。他一天忙到头,就是为了自己、老婆和小孩子要吃饭。有一天,他在路上自思自想:“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从此天天想这一个问题,向小山请教的也是这一个问题。最后朱子平说:“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便是小说中主人公朱子平要问的“一个问题”,也是作者想说明的“一个问题”。但作品内容比较浅薄,手法也平庸,只是“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一个人生哲学问题的图解,而且平铺直叙了半生经历,与他自己为短篇小说下的界说竟是颇相径庭了。

    胡适自己常慨叹说,他是“提倡有心,创作无力”。在短篇小说方面尤其是这样。

    ------------------------------------------------------

    ①胡适译《短篇小说》第1集《译者自序》,载该书卷首,上海亚东图书馆1919年10月出版。

    ②《论译书寄陈独秀》,见《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6年版,卷十二,第84 5页。(三版注)

    ③据《最后一课》的《译者前记》,这一篇译于“民国元年九月”,但《藏晖室札记》卷九“五九译都德小说”(1915年5月19日)记云:“法文豪都德(Daudet)著书甚富,为近代文学巨子之一,其著短篇小说尤动人。余前年译其‘La Dernie Classe’,易名《割地》,登上海《大共和日报》。去年8月,……译其‘LeSge de Berlin’(《柏林之围》),登第4号《甲寅》。”据此,《最后一课》应该是译于1913年,时间相差一年。志以存疑。

    ④《短篇小说》第1集,1919年10月初版,收胡适自1912至1919年间所译外国短篇小说10篇,计法国都德2篇,莫泊桑3篇,英国吉百龄、俄国泰来夏甫、契诃夫、瑞典史特林堡、意大利卡德奴勿各1篇。卷末附译者所作《论短篇小说》。1920年再版,增入苏联高尔基小说1篇。

    ⑤关于胡适译作对文学青年的影响,可以举最近作家中杰英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例。中杰英在《杂感与漫想》一文中谈到鲁迅作品对自己的影响,也连带谈到胡适的散文和译文,他说:“不止鲁迅的作品,就便是胡适的优美散文对学生大概也不无益处。至于课文中文天祥的《正气歌》、古代诗词、历史故事《史可法》、《阎典史》、《张巡与许远》以及《柏林之围》、《最后一课》、《流星》和《卖火柴的女孩》等,则竟强烈而顽固地影响了我一生的思想与信念。”(见北京《鲁迅研究》1984年第3期)其中《柏林之围》、《最后一课》最初的译者便是胡适。中杰英的经验,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胡适的散文和译文对于青年的影响。

    ⑥胡适的这次讲演由傅斯年记出,题为《论短篇小说》,连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2至27日,约三千字,甚粗略。经作者修改,扩充近一倍,载《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一。

    ⑦载《每周评论》第32号,1919年7月27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