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和家庭(2/2)
《胡适传》作者:胡适传 2017-01-24 00:28
只切成八至十块,呈长方形。再上一层为豆腐包,系用油豆腐裹,内中装有馅子。第四层为蛋饺子,第五层为红烧鸡块,第六层为油煎豆腐,第七层为碧绿菠菜或其他蔬菜。初用猛火烧,稍后即用温火烧,好吃与否,专靠火候的功夫,经常将锅中的原汁汤浇淋数次,大约要三四小时才烧得出味道来。猪肉烧得像东坡肉一样,入口即化。食时逐层吃,逐层拨开。”(石原皋:《闲话胡适》“九胡适的生活和娱乐”,载安徽《艺谭》季刊1982年第2期。)
③《詹天佑先生年谱》是凌鸿勋先生为纪念詹天佑诞生一百周年而编,1961年1月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胡适的序作于1960年11月19日,曾载台北《作品》第1卷第12期,同年12月1日出版。
④上庄,又名上川,旧属绩溪县北乡八都龙井乡,今属上庄乡,在县城西39公里,现有公路可通。1985年6月20日,笔者在绩溪县政协副主席颜振吾同志陪同下曾由县城驱车前往上庄实地察看,由此证明胡适自己说的“我家世代乡居,故宅在绩溪城北约50华里”(见《胡适口述自传》)也有两处误记:一是上庄在县城西,不是“城北”;二是“约50华里”,误差了28里,显系旧时对山乡道路估计得极不准确,台湾许多有关胡适的著述多由此而致误。(按:是书出版后,承绩溪经传方先生致信,谓旧时公路未开通,人们所走盘山小径大约是50华里。三版补注。)
⑤吴焯(拙庵),安徽泾县人,官绩溪时曾为上庄胡氏第二分支支祠作《重建其顺堂记》,其中说:“绩西上庄,乃胡姓聚族而居之地也。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其风俗孝友而朴诚,谦柔而好礼。”(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
⑥上庄胡氏的始祖问题,胡氏族内亦有纷争。胡适的父亲胡传曾作《溯本录》,其序有云:“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悉从旧谱,亦援曾氏祖据之例焉。吾宗别派,有重修家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其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见其不知量耳。”(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原文无标点。)
⑦“绩溪三胡”,梁启超著《清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文中说:“绩溪胡朴斋(匡衷)生雍乾之交,其学大端与双池慎修相近,以传其孙竹(培)、子继(培系)。竹与泾县胡墨庄(承珙)同时齐名,墨庄亦自绩迁泾也,时称‘绩溪三胡’。竹善治《仪礼》,集慎修东原易畴檠斋次仲之成作新疏,曰《仪礼正义》。墨庄亦治《礼》,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其最有名者则《毛诗后笺》。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适)云。”据此,指胡匡衷、胡培、胡承珙三人均清代乾嘉之际著名的汉学家。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也说:“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版第6页)梁氏这些话,把胡适与“绩溪诸胡”、“三胡”联系起来,虽未确指为同宗,却也让人发生疑问。蔡元培先生在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序中曾说“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后来《答林君琴南函》又说“胡君家世汉学”,显然把胡适当作了上述“绩溪诸胡”“三胡”的同宗后辈了。胡适被误派为别人的子孙,他自己当年并未出来考证和纠正,直到40年之后他口述自传时才“顺便更正”了。(参看《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原来,绩溪胡氏有三宗:“金紫胡”、“尚书胡”、“明经胡”。胡培 等“三胡”,属世居绩溪城内的“金紫胡”,胡适一家属世居上庄的“明经胡”,他们不是同宗。(按:承绩溪颜振吾兄抄寄《金紫胡氏家谱》之《肇龄公传》有云:“城东胡氏,世传经学,如匡衷公之《仪礼释官》,秉虔公之《说文管见》、《古韵说》,培 公之《仪礼正义》并显于当时。”据此,“绩溪三胡”应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 三人。此说又见胡培系编之《绩溪胡氏书目》,光绪十年甲申世泽楼刊,绩溪县文化馆藏。三版补注。)
⑧胡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以知府在任候补,赏加三品衔,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都因此得到封赠,胡氏宗谱中乃大登其“诰敕”,以为无尚的荣耀。计有因胡传作官封赠其先人的诰命五道,文字都是刻板套话,味同嚼蜡,但今日青年难以见到此种妙文,故录其一道如下:
赠通议大夫胡瑞杰同妻氏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奕叶,允昭世德之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秀(按,此句疑有缺误),承新渥,用毂曩徽。尔胡瑞杰,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父,敦修无,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绪;诒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四世其昌,久聚星德之庆,九泉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膺,家风益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章。尔氏乃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钟祥之德,传素风于彝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九重锡庆,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并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问,用阐幽光。
诰命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下 之宝
⑨参看《胡适口述自传》第4页;《先母行述》,见《胡适文存》卷四第240~241页;《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9月初版,第46、67、76~77页。
⑩见《四十自述》“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上海亚东版,第3页。石原皋先生在《闲话胡适》中说:“现在我要说的是胡适的父亲死的问题,这是个百年未解之谜,即:他究竟是病死于厦门,还是血洒战场,壮烈牺牲呢?这个谜直到今天才得到解决。我在此大书特书,他是爱国英雄,是为了抗日而战死沙场的。”(载《艺谭》季刊1981年第1期)石先生的根据是,十年浩劫期间“造反派”曾掘开胡传的坟墓,棺材里找不着头颅骨。石先生的这种见解,与胡适自己在《四十自述》、《先母行述》及《胡适口述自传》等处的说法相悖。笔者赴绩溪上庄察访时曾以此事询问上庄乡干部群众胡匡衡、曹诚兑等多人及胡适族人胡乐丰先生,他们都说十年浩劫期间确有“造反派”掘坟事,但“找不着头颅骨”的话仍系传闻,并无人确见证明,因而都认为靠不祝关于胡传的生平行状,笔者多根据张经甫(焕纶)先生代撰的《胡铁花先生家传》(胡适于1951年1月19日整理,“稍有增节,但无大改动”,刊于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印行的《台湾纪录两种》为“代序”;李敖《胡适评传》,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9月三版第24至30页附录全文)和胡近仁(祥木)所撰《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铁花胡公家传》(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绩溪县文化局藏)。这两种家传均谓胡传病逝于厦门,与胡适所述相合。笔者有《关于胡适父亲的死》一篇论文,专论此事,载《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可以参看。(三版补注)
③《詹天佑先生年谱》是凌鸿勋先生为纪念詹天佑诞生一百周年而编,1961年1月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胡适的序作于1960年11月19日,曾载台北《作品》第1卷第12期,同年12月1日出版。
④上庄,又名上川,旧属绩溪县北乡八都龙井乡,今属上庄乡,在县城西39公里,现有公路可通。1985年6月20日,笔者在绩溪县政协副主席颜振吾同志陪同下曾由县城驱车前往上庄实地察看,由此证明胡适自己说的“我家世代乡居,故宅在绩溪城北约50华里”(见《胡适口述自传》)也有两处误记:一是上庄在县城西,不是“城北”;二是“约50华里”,误差了28里,显系旧时对山乡道路估计得极不准确,台湾许多有关胡适的著述多由此而致误。(按:是书出版后,承绩溪经传方先生致信,谓旧时公路未开通,人们所走盘山小径大约是50华里。三版补注。)
⑤吴焯(拙庵),安徽泾县人,官绩溪时曾为上庄胡氏第二分支支祠作《重建其顺堂记》,其中说:“绩西上庄,乃胡姓聚族而居之地也。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其风俗孝友而朴诚,谦柔而好礼。”(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
⑥上庄胡氏的始祖问题,胡氏族内亦有纷争。胡适的父亲胡传曾作《溯本录》,其序有云:“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悉从旧谱,亦援曾氏祖据之例焉。吾宗别派,有重修家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其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见其不知量耳。”(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原文无标点。)
⑦“绩溪三胡”,梁启超著《清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文中说:“绩溪胡朴斋(匡衷)生雍乾之交,其学大端与双池慎修相近,以传其孙竹(培)、子继(培系)。竹与泾县胡墨庄(承珙)同时齐名,墨庄亦自绩迁泾也,时称‘绩溪三胡’。竹善治《仪礼》,集慎修东原易畴檠斋次仲之成作新疏,曰《仪礼正义》。墨庄亦治《礼》,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其最有名者则《毛诗后笺》。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适)云。”据此,指胡匡衷、胡培、胡承珙三人均清代乾嘉之际著名的汉学家。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也说:“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版第6页)梁氏这些话,把胡适与“绩溪诸胡”、“三胡”联系起来,虽未确指为同宗,却也让人发生疑问。蔡元培先生在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序中曾说“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后来《答林君琴南函》又说“胡君家世汉学”,显然把胡适当作了上述“绩溪诸胡”“三胡”的同宗后辈了。胡适被误派为别人的子孙,他自己当年并未出来考证和纠正,直到40年之后他口述自传时才“顺便更正”了。(参看《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原来,绩溪胡氏有三宗:“金紫胡”、“尚书胡”、“明经胡”。胡培 等“三胡”,属世居绩溪城内的“金紫胡”,胡适一家属世居上庄的“明经胡”,他们不是同宗。(按:承绩溪颜振吾兄抄寄《金紫胡氏家谱》之《肇龄公传》有云:“城东胡氏,世传经学,如匡衷公之《仪礼释官》,秉虔公之《说文管见》、《古韵说》,培 公之《仪礼正义》并显于当时。”据此,“绩溪三胡”应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 三人。此说又见胡培系编之《绩溪胡氏书目》,光绪十年甲申世泽楼刊,绩溪县文化馆藏。三版补注。)
⑧胡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以知府在任候补,赏加三品衔,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都因此得到封赠,胡氏宗谱中乃大登其“诰敕”,以为无尚的荣耀。计有因胡传作官封赠其先人的诰命五道,文字都是刻板套话,味同嚼蜡,但今日青年难以见到此种妙文,故录其一道如下:
赠通议大夫胡瑞杰同妻氏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奕叶,允昭世德之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秀(按,此句疑有缺误),承新渥,用毂曩徽。尔胡瑞杰,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父,敦修无,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绪;诒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四世其昌,久聚星德之庆,九泉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膺,家风益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章。尔氏乃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钟祥之德,传素风于彝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九重锡庆,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并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问,用阐幽光。
诰命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下 之宝
⑨参看《胡适口述自传》第4页;《先母行述》,见《胡适文存》卷四第240~241页;《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9月初版,第46、67、76~77页。
⑩见《四十自述》“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上海亚东版,第3页。石原皋先生在《闲话胡适》中说:“现在我要说的是胡适的父亲死的问题,这是个百年未解之谜,即:他究竟是病死于厦门,还是血洒战场,壮烈牺牲呢?这个谜直到今天才得到解决。我在此大书特书,他是爱国英雄,是为了抗日而战死沙场的。”(载《艺谭》季刊1981年第1期)石先生的根据是,十年浩劫期间“造反派”曾掘开胡传的坟墓,棺材里找不着头颅骨。石先生的这种见解,与胡适自己在《四十自述》、《先母行述》及《胡适口述自传》等处的说法相悖。笔者赴绩溪上庄察访时曾以此事询问上庄乡干部群众胡匡衡、曹诚兑等多人及胡适族人胡乐丰先生,他们都说十年浩劫期间确有“造反派”掘坟事,但“找不着头颅骨”的话仍系传闻,并无人确见证明,因而都认为靠不祝关于胡传的生平行状,笔者多根据张经甫(焕纶)先生代撰的《胡铁花先生家传》(胡适于1951年1月19日整理,“稍有增节,但无大改动”,刊于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印行的《台湾纪录两种》为“代序”;李敖《胡适评传》,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9月三版第24至30页附录全文)和胡近仁(祥木)所撰《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铁花胡公家传》(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绩溪县文化局藏)。这两种家传均谓胡传病逝于厦门,与胡适所述相合。笔者有《关于胡适父亲的死》一篇论文,专论此事,载《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可以参看。(三版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