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2/2)
《剑桥中国隋唐史》作者:剑桥中国隋唐史 2017-01-24 00:17
的影响,他们当然会把一个如此关心他们本阶级而且行为近乎儒家思想的皇帝偶像化。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627年阴历元旦,太宗取年号为“贞观”,后世历史家对他的被理想化的施政画卷尊之为“贞观之治”。它证明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样板,激励了后世如乾隆皇帝、忽必烈汗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各种各样的统治者。
可是这个理想的形象只适用于太宗在位的初期。到了7世纪30年代的中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固和帝国边境的扩展,太宗对他自己的治国之术变得越来越自信,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开始发展。他早年的节俭和爱惜民力的经济政策让位于大修宫苑和广兴公共工程之举了。
629年和630年,谏官们一再劝告,不要大规模地重修洛阳的隋代宫殿,因为这样就易蹈隋末的覆辙,可是在631年,太宗仍命令整修隋代宫殿;但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时,又下令把它拆毁。①在同一年,太宗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②随着又建造了不少于四个新的宫殿:即建于634年的大明宫,③后来成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处;建于637年的飞山宫;④建于640年的襄城宫;⑤建于647年的玉华宫。⑥我们举一例以见工程之大:襄城宫的建造,用了大约200万个工时。即使是这样费工,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它是建立在暑热和不合意之地,又命把它夷为平地,并把主持建造的将作大匠降了级。⑦647年,大量公共工程的费用成了推迟预定在次年举行封禅的原因之一。⑧
太宗放弃节俭的方针也表现在别的方面。他在即位初期,很少举行他父亲和他弟弟元吉喜爱的那种隆重的大狩猎活动。这种狩猎,与其说是单纯的捕猎活动,不如说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当地人民来说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在太宗在位的后半期,狩猎又变成了经常的事,使他长期离朝在外。637年,有一个皇子因沉溺狩猎而被降黜。太宗在朝宣称:“权万纪(皇子的老师)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御史柳范冷冷地回奏说:“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于是太宗悻悻地退朝回宫。①
在7世纪30年代初期,太宗的群臣中有人对他放弃早年的具有特色的行事方针开始表示不满。到了637年,这种担心的呼声更大而且公开化了。在那一年,马周抱怨劳役日重和太宗日益不关心民众,呼吁恢复早年的政策。②魏徵在次年也陈诉说,自627年以来太宗的施政作风变了,越来越独断、自负和浪费。③
随着太宗权力的日益巩固,他开始更加专断而不顾群臣的意见。他过去和群臣建立的某些良好关系有了裂痕;他开始对批评置之不理,并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们。648年,他的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了。④太宗过去对顾问大臣们的谦虚态度已为帝王的专断所取代。他晚年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他自己认为已超过以前的其他伟大君主,而他的群臣也以阿谀之辞来满足他的骄傲。
虽然太宗终其身未能实现他早年的崇高理想,可是他的拔高了的形象和“贞观之治”的概念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征,不仅终唐之世如此,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说来也是如此。
① 太宗生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即有从生于597年到生于600年四种年头的说法。 ②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1955年),第175页。 ③ 《旧唐书》,卷61第2369页。 ④ 《旧唐书》,卷51第2163—2164页。 ① 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年),第49页。 ② 《唐会要》,卷28第531页。 ③ 《贞观政要》,原田种成编印(东京,1962年),卷8第241—243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2第6053—6054页;《贞观政要》,卷8第241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2第6034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2第5031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2第6026页。 ① 《唐会要》,卷30第551—552页;《资治通鉴》,卷193第6079—6080页;同书,第6088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3第6088页。 ③ 《唐会要》,卷30第553页。原名永安宫,635年改名大明宫。 ④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⑤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⑥ 《唐会要》卷30第555页;《资治通鉴》,卷198第6248页。 ⑦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⑧ 《资治通鉴》,卷198第6248页。 ① 《旧唐书》,卷74第2615—2618页。 ② 《旧唐书》,卷74第2615—2618页。 ③ 《魏郑公谏录》,王献功刊本(长沙,1883年),卷1第23页。 ④ 《资治通鉴》,卷199第6260页。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627年阴历元旦,太宗取年号为“贞观”,后世历史家对他的被理想化的施政画卷尊之为“贞观之治”。它证明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样板,激励了后世如乾隆皇帝、忽必烈汗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各种各样的统治者。
可是这个理想的形象只适用于太宗在位的初期。到了7世纪30年代的中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固和帝国边境的扩展,太宗对他自己的治国之术变得越来越自信,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开始发展。他早年的节俭和爱惜民力的经济政策让位于大修宫苑和广兴公共工程之举了。
629年和630年,谏官们一再劝告,不要大规模地重修洛阳的隋代宫殿,因为这样就易蹈隋末的覆辙,可是在631年,太宗仍命令整修隋代宫殿;但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时,又下令把它拆毁。①在同一年,太宗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②随着又建造了不少于四个新的宫殿:即建于634年的大明宫,③后来成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处;建于637年的飞山宫;④建于640年的襄城宫;⑤建于647年的玉华宫。⑥我们举一例以见工程之大:襄城宫的建造,用了大约200万个工时。即使是这样费工,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它是建立在暑热和不合意之地,又命把它夷为平地,并把主持建造的将作大匠降了级。⑦647年,大量公共工程的费用成了推迟预定在次年举行封禅的原因之一。⑧
太宗放弃节俭的方针也表现在别的方面。他在即位初期,很少举行他父亲和他弟弟元吉喜爱的那种隆重的大狩猎活动。这种狩猎,与其说是单纯的捕猎活动,不如说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当地人民来说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在太宗在位的后半期,狩猎又变成了经常的事,使他长期离朝在外。637年,有一个皇子因沉溺狩猎而被降黜。太宗在朝宣称:“权万纪(皇子的老师)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御史柳范冷冷地回奏说:“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于是太宗悻悻地退朝回宫。①
在7世纪30年代初期,太宗的群臣中有人对他放弃早年的具有特色的行事方针开始表示不满。到了637年,这种担心的呼声更大而且公开化了。在那一年,马周抱怨劳役日重和太宗日益不关心民众,呼吁恢复早年的政策。②魏徵在次年也陈诉说,自627年以来太宗的施政作风变了,越来越独断、自负和浪费。③
随着太宗权力的日益巩固,他开始更加专断而不顾群臣的意见。他过去和群臣建立的某些良好关系有了裂痕;他开始对批评置之不理,并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们。648年,他的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了。④太宗过去对顾问大臣们的谦虚态度已为帝王的专断所取代。他晚年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他自己认为已超过以前的其他伟大君主,而他的群臣也以阿谀之辞来满足他的骄傲。
虽然太宗终其身未能实现他早年的崇高理想,可是他的拔高了的形象和“贞观之治”的概念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征,不仅终唐之世如此,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说来也是如此。
① 太宗生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即有从生于597年到生于600年四种年头的说法。 ②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1955年),第175页。 ③ 《旧唐书》,卷61第2369页。 ④ 《旧唐书》,卷51第2163—2164页。 ① 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年),第49页。 ② 《唐会要》,卷28第531页。 ③ 《贞观政要》,原田种成编印(东京,1962年),卷8第241—243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2第6053—6054页;《贞观政要》,卷8第241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2第6034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2第5031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2第6026页。 ① 《唐会要》,卷30第551—552页;《资治通鉴》,卷193第6079—6080页;同书,第6088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3第6088页。 ③ 《唐会要》,卷30第553页。原名永安宫,635年改名大明宫。 ④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⑤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⑥ 《唐会要》卷30第555页;《资治通鉴》,卷198第6248页。 ⑦ 《唐会要》,卷30第560页。 ⑧ 《资治通鉴》,卷198第6248页。 ① 《旧唐书》,卷74第2615—2618页。 ② 《旧唐书》,卷74第2615—2618页。 ③ 《魏郑公谏录》,王献功刊本(长沙,1883年),卷1第23页。 ④ 《资治通鉴》,卷199第6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