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北部的统治(2/2)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作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2017-01-24 00:14
对蒙古人进军中亚的最好的研究仍然是W.巴托尔德的经典之作《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⑦对金朝的攻击,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见H.德斯蒙德·马丁的《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其征服中国北方》。⑧罗依果在他的重要论文《蒙古早期的北中国人》①中,讨论了征服带来的政治问题。亦见《元人传记》,②该书包括了许多为早期在中国北部的蒙古统治者服务的汉人和外族官员的传记。关于儒学在中国北部的命运,见牧野修二《金后期和元初期〈十经〉的翻译》。③
关于前四汗的财政政策,有H.F.舒尔曼的细致讨论《13世纪蒙古的贡纳制》④和约翰·马森·史密斯的《蒙古人和游牧民的税收》。⑤关于他们的政府模式,见保罗·比尔的《蒙古不花刺的汉—契丹管理机构》⑥和托马斯·T.爱尔森的《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的护卫与统治机构》。⑦
研究这一时期的学者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史料中出现的大量蒙古和突厥专用词语。为寻找答案,可以首先参考格哈德·多尔怫的《新波斯文中的突厥和蒙古要素》。⑧总的说来在这一领域里伯希和与柯立夫功不可没,他们做了许多语言学的基础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起了奠基作用。此外,他们的技术性研究经常包含有价值的历史评论。伯希和在《〈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中对成吉思汗的诠释,⑨校正和解决了一些长期争论的年代问题。柯立夫的《1240年的汉蒙文碑》,①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有关蒙古驿站制度的重要资料。为弥补多尔佛一类参考书对于汉文史料中的蒙古和突厥词语的缺陷,伯希和与柯立夫论著中讨论的大量词汇的索引将最受欢迎并是对这一领域的最有用的贡献。
有关蒙古帝国时期的论著目录,见丹尼斯·西诺的《中世纪欧亚大陆研究介绍》②和托马斯·T.爱尔森的《12—14世纪东亚的蒙古人:基本西文论著目录》。③收录更广和不受时间限制的是亨利·G.施瓦茨的《蒙古书目》,④包括了英文、法文和德文论著。
② [76]柯立夫英译《蒙古秘史》(坎布里奇、伦敦,1982年版)。 ① [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本)。 ② [400]罗依果等编:《金元文集传记资料索引》,3卷(堪培拉,1970—1979年版)。 ③ [534]阿瑟·韦利:《长春真人西游记》 伦敦, 1931年版)。 ④ [160]《圣武亲征录》,载王国维编《蒙古史料四种》(台北,1975年版)。 ⑤ 王国维编:《蒙古史料四种》(台北1975年版)。 ① [515]植松正:《〈元典章〉年代索引》(东京,1980年版)。 ② [404]拉施特:《史集》,2卷,哈力迷编(德黑兰,1959年版)。 ③ [407]拉施特:《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约翰·A.波义耳翻译(纽约,1971年版)。 ④ [406]拉施特:《五世系谱》,手稿,脱卡比·撒拉伊博物馆,编号2932号。 ⑤ [19]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3卷,米尔咱·穆罕默德·可疾维尼校勘波斯文本(伦敦,1912—1937年版);[18]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2卷,约翰·A.波义耳英译本(坎布里奇,1958年版)。 ① [312]米哈伊·阿老丁·术兹术兹札尼:《纳昔儿史话》,W.纳骚·李士编(加尔各答,1864年版)。 ② [313]米哈伊·阿老丁·术兹札尼:《纳昔儿史话》,H.G.拉弗梯译,2卷(新德里,1970年版)。 ③ [87]克里斯托弗·道森编:《出使蒙古记》(纽约,1955年版)。 ④ [761]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台北,1970年版)。 ① [409]保尔·拉契内夫斯基:《成吉思汗:他的生平和事业》(威斯巴登,1983年版)。 ② [168]韩百诗:《成吉思汗》(巴黎,1973年版)。 ③ [333]N.TS.蒙库耶夫:《关于蒙古早期大汗的汉文史料》(莫斯科,1965年版)。 ④ [399]罗依果:《耶律楚材(1189—1243年):佛教徒和治国儒者》。 ⑤ 保罗·比尔:《早期蒙古中国的部落、汗和兀鲁思:早期元史绪论》(华盛顿大学197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 [9]托马斯·T.爱尔森:《蒙古帝国主义:蒙哥汗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1251—1259年》(伯克力和洛杉矶,1987年版)。 ⑦ [29]W.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3版(伦敦,1968年版)。 ⑧ [301]H.德斯蒙德·马丁:《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其征服中国北方》(巴尔的摩,1950年版)。 ① [391]罗依果:《蒙古早期的北中国人》。 ② 罗依果、陈学霖等编:《元人传记》,第1卷(威斯巴登,即将出版)。 ③ [299]牧野修二:《金后期和元初期〈十经〉的翻译》。 ④ [442]H.F.舒尔曼:《13世纪蒙古的贡纳制》。 ⑤ [469]约翰·马森·史密斯:《蒙古人和游牧民的税收》。 ⑥ [43]保罗·比尔:《蒙古不花刺的汉—契丹管理机构》。 ⑦ [6]托马斯·T.爱尔森:《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的护卫与统治机构》。 ⑧ 格哈德·多尔佛的《新波斯文中的突厥和蒙古要素》(威斯巴登,1963—1975年版)。 ⑨ [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巴黎,1959年版),第1卷,第281—363页。 ① 柯立夫:《1240年的汉蒙文碑》,《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3期(1960—1961年),第62—75页。 ② 丹尼斯·西诺的《中世纪欧亚大陆研究介绍》(威斯巴登,1963年版),第294—319页。 ③ [11]托马斯·T.爱尔森:《12—14世纪东亚的蒙古人:基本西文论著目录》。 ④ 亨利·G.施瓦茨:《蒙古书目》(贝林哈姆,1978年版)。
关于前四汗的财政政策,有H.F.舒尔曼的细致讨论《13世纪蒙古的贡纳制》④和约翰·马森·史密斯的《蒙古人和游牧民的税收》。⑤关于他们的政府模式,见保罗·比尔的《蒙古不花刺的汉—契丹管理机构》⑥和托马斯·T.爱尔森的《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的护卫与统治机构》。⑦
研究这一时期的学者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史料中出现的大量蒙古和突厥专用词语。为寻找答案,可以首先参考格哈德·多尔怫的《新波斯文中的突厥和蒙古要素》。⑧总的说来在这一领域里伯希和与柯立夫功不可没,他们做了许多语言学的基础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起了奠基作用。此外,他们的技术性研究经常包含有价值的历史评论。伯希和在《〈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中对成吉思汗的诠释,⑨校正和解决了一些长期争论的年代问题。柯立夫的《1240年的汉蒙文碑》,①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有关蒙古驿站制度的重要资料。为弥补多尔佛一类参考书对于汉文史料中的蒙古和突厥词语的缺陷,伯希和与柯立夫论著中讨论的大量词汇的索引将最受欢迎并是对这一领域的最有用的贡献。
有关蒙古帝国时期的论著目录,见丹尼斯·西诺的《中世纪欧亚大陆研究介绍》②和托马斯·T.爱尔森的《12—14世纪东亚的蒙古人:基本西文论著目录》。③收录更广和不受时间限制的是亨利·G.施瓦茨的《蒙古书目》,④包括了英文、法文和德文论著。
② [76]柯立夫英译《蒙古秘史》(坎布里奇、伦敦,1982年版)。 ① [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本)。 ② [400]罗依果等编:《金元文集传记资料索引》,3卷(堪培拉,1970—1979年版)。 ③ [534]阿瑟·韦利:《长春真人西游记》 伦敦, 1931年版)。 ④ [160]《圣武亲征录》,载王国维编《蒙古史料四种》(台北,1975年版)。 ⑤ 王国维编:《蒙古史料四种》(台北1975年版)。 ① [515]植松正:《〈元典章〉年代索引》(东京,1980年版)。 ② [404]拉施特:《史集》,2卷,哈力迷编(德黑兰,1959年版)。 ③ [407]拉施特:《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约翰·A.波义耳翻译(纽约,1971年版)。 ④ [406]拉施特:《五世系谱》,手稿,脱卡比·撒拉伊博物馆,编号2932号。 ⑤ [19]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3卷,米尔咱·穆罕默德·可疾维尼校勘波斯文本(伦敦,1912—1937年版);[18]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2卷,约翰·A.波义耳英译本(坎布里奇,1958年版)。 ① [312]米哈伊·阿老丁·术兹术兹札尼:《纳昔儿史话》,W.纳骚·李士编(加尔各答,1864年版)。 ② [313]米哈伊·阿老丁·术兹札尼:《纳昔儿史话》,H.G.拉弗梯译,2卷(新德里,1970年版)。 ③ [87]克里斯托弗·道森编:《出使蒙古记》(纽约,1955年版)。 ④ [761]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台北,1970年版)。 ① [409]保尔·拉契内夫斯基:《成吉思汗:他的生平和事业》(威斯巴登,1983年版)。 ② [168]韩百诗:《成吉思汗》(巴黎,1973年版)。 ③ [333]N.TS.蒙库耶夫:《关于蒙古早期大汗的汉文史料》(莫斯科,1965年版)。 ④ [399]罗依果:《耶律楚材(1189—1243年):佛教徒和治国儒者》。 ⑤ 保罗·比尔:《早期蒙古中国的部落、汗和兀鲁思:早期元史绪论》(华盛顿大学197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 [9]托马斯·T.爱尔森:《蒙古帝国主义:蒙哥汗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1251—1259年》(伯克力和洛杉矶,1987年版)。 ⑦ [29]W.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3版(伦敦,1968年版)。 ⑧ [301]H.德斯蒙德·马丁:《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其征服中国北方》(巴尔的摩,1950年版)。 ① [391]罗依果:《蒙古早期的北中国人》。 ② 罗依果、陈学霖等编:《元人传记》,第1卷(威斯巴登,即将出版)。 ③ [299]牧野修二:《金后期和元初期〈十经〉的翻译》。 ④ [442]H.F.舒尔曼:《13世纪蒙古的贡纳制》。 ⑤ [469]约翰·马森·史密斯:《蒙古人和游牧民的税收》。 ⑥ [43]保罗·比尔:《蒙古不花刺的汉—契丹管理机构》。 ⑦ [6]托马斯·T.爱尔森:《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的护卫与统治机构》。 ⑧ 格哈德·多尔佛的《新波斯文中的突厥和蒙古要素》(威斯巴登,1963—1975年版)。 ⑨ [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巴黎,1959年版),第1卷,第281—363页。 ① 柯立夫:《1240年的汉蒙文碑》,《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23期(1960—1961年),第62—75页。 ② 丹尼斯·西诺的《中世纪欧亚大陆研究介绍》(威斯巴登,1963年版),第294—319页。 ③ [11]托马斯·T.爱尔森:《12—14世纪东亚的蒙古人:基本西文论著目录》。 ④ 亨利·G.施瓦茨:《蒙古书目》(贝林哈姆,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