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孙铁木儿汗朝(泰定帝),1323—1328年(2/2)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作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2017-01-24 00:14
即著名学者向皇帝讲解经典要义及其与日常事务关系的皇室咨询活动。虽然忽必烈朝之后经筵曾非正式的举行过多次,但经筵制度在元朝还没有正式恢复。由于也孙铁木儿不懂汉语,在1324年恢复经筵后通过翻译向皇帝讲解经典。讲解者有著名的汉人学者王结(1275—1336年)、赵简、吴澄、虞集(1272—1348年)、曹元用(死于1329年)、邓文原(1259—1328年)、张起岩(1285—1352年),还有畏兀儿翻译家忽都鲁都儿迷失和蒙古著名作曲家阿鲁威。
最初讲解的是已经翻译过的经典,但是另有几部著作亦为经筵而组织了翻译。③经筵的实际作用可能不过是使蒙古君主熟悉汉人的政治观点和历朝历史。经筵对朝廷的实际政治倾向显然影响很小,最早建议实行经筵制度的斡林学士赵简在1327年曾懊丧地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源自经筵。①
也孙铁木儿不能只尊崇儒教。作为一个典型的蒙古统治者,他亦尊崇伊斯兰教,并特别尊崇佛教。显然是在朝廷中的回回大臣的影响下,也孙铁木儿对伊斯兰教颇为呵护,于1324年拨款在上都和山西大同建造了礼拜寺。②同一年,下诏免除了伊斯兰教士(答失蛮)和基督教士(也里可温)的差役。③回回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处。虽然累朝拖欠斡脱(回回官商)的债务已于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当年付给斡脱的钱超过40万锭,在此后的三年中,又付出10.2万锭,以解决历朝售宝未付钞问题。④
也孙铁木儿对儒教和伊斯兰教的尊崇,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对佛教的尊崇,则出自他个人的信仰。他对佛教的捐赠与硕德八剌一样多。除了花费巨金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外,⑤也孙铁木儿还不断请帝师公哥列思巴为他及他的家庭作佛事。帝师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致他的弟弟琐南藏卜在1326年被赐封白兰王并与公主成婚;当帝师抵达都城时,中书省官员都要奉命出城远迎。⑥不仅帝师的家庭成员得到极大尊崇,许多喇嘛亦得到封号并被赐予金、玉印章。⑦也孙铁木儿确实是皇室尊崇所有宗教的蒙古传统政策的维护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很大的财政支出和其他花费。
① [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也孙铁木儿的卒年和生年还都无法确定,因为在《元史》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相互矛盾。他的生年被记为“至元十三年”(1276年),但是他在1328年去世时所记岁数为36岁(《元史》,卷29,第637页;卷30,第687页)。高文德近年在一篇札记中认为1276年的生年是对的,应将他去世时的岁数改为53岁。见[842]《元泰定帝寿年证误》。我没有采纳高文德的意见,而是采用了慕阿德和李则芬的意见,他们认为《元史》所记“至元十三年”应为“至元三十年”(1293年)之误。见[327]慕阿德:《中国的统治者》,第103页;[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3卷,第481页。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生于1263年(《元史》,卷115,第2893页),从生理上说他不可能在13岁时就有了一个儿子。第二,也孙铁木儿据说出生在“晋邸”(《元史》,卷29,第637页),而甘麻剌在1292年才被封为晋王。第三,也孙铁木儿在即位诏书中将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称为“哥哥”(《元史》,卷29,第638页)。在海山之子图帖睦尔的一份即位诏书中,则称也孙铁木儿为“叔父”《元史》,卷32,第709页)。海山生于128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1285年,也孙铁木儿作为他们的族弟,不可能生于1276年。他应该生于1293年,死于1328年,享年35岁。 ① [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卷136,第3305页;卷207,第4600页。 ② [653]《元史》,卷32,第709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38—639页。在元代所有皇帝的即位诏书中,只有泰定帝的诏书是用汉文白话体写的,它显然是从蒙古文原文翻译过来的。这表明在也孙铁木儿即位时,身边没有汉人文士。武英殿版《元史》所载该诏书的文言体全文,是后来翻译的。见[795]张元济:《校史随笔》,112a—113b。 ① 《元史》,卷29,第639—641页。也孙铁木儿可能与仍然忠于硕德八剌朝的大都官员有一个秘密协定。以张珪为首的大臣曾向也孙铁木儿发出一封密书,请求他继承帝位并且处罚谋叛者。见虞集撰张珪墓志铭,载[623]《国朝文类》,卷53,17b—18a。相关段落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18,12a中漏载;亦见12b—13a所记大都官员对刺杀事件的最初反映。 ② [653]《元史》,卷29,第641、646、648页;卷175,第4075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76,20b—21b。 ③ 此后,甚至谋叛者被籍没的家财亦被给还其家,见[653]《元史》,卷29,第649—650页。 ① [653]《元史》,卷29,第639页。[689]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7,26a—28a。 ② [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4—266页。 ③ [653]《元史》,卷175,第4074—4083页。 ④ [653]《元史》,卷112,第2826—2828页。 ① [653]《元史》,卷29,第640页。 ② [653]《元史》,卷29,第643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43页;卷30,第680页。 ④ [435]佐口透:《十四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第173—178页。 ⑤ 见[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① [653]《元史》,卷29,第644、646页;卷175,第4076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476,22a—b。亦见[192]崛江雅明:《铁木哥斡赤斤的子孙》,第240—250页;[713]叶新民:《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汗廷的关系》。 ② [653]《元史》,卷29,第640、641页;卷172,第4027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44页;[615]虞集:《道园类稿》,卷33,16b—18a。 ① [615]虞集:《道园类稿》,卷33,17b。 ② [653]《元史》,卷29,第648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53页。 ④ [653]《元史》,卷30,第678页;[104]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思特:《元代中国的商人组合:斡脱》,第149—151页。 ⑤ [709]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289、294—295页。 ⑥ [653]《元史》,卷30,第669页。关于琐南藏卜,见[166]韩百诗:《〈元史〉卷108〈诸王表〉译注》,第137页;亦见[779]陈庆英在《元朝在西藏所封白兰王》一文中关于白兰王封号的讨论。 ⑦ [653]《元史》,卷202,第4521页。
最初讲解的是已经翻译过的经典,但是另有几部著作亦为经筵而组织了翻译。③经筵的实际作用可能不过是使蒙古君主熟悉汉人的政治观点和历朝历史。经筵对朝廷的实际政治倾向显然影响很小,最早建议实行经筵制度的斡林学士赵简在1327年曾懊丧地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源自经筵。①
也孙铁木儿不能只尊崇儒教。作为一个典型的蒙古统治者,他亦尊崇伊斯兰教,并特别尊崇佛教。显然是在朝廷中的回回大臣的影响下,也孙铁木儿对伊斯兰教颇为呵护,于1324年拨款在上都和山西大同建造了礼拜寺。②同一年,下诏免除了伊斯兰教士(答失蛮)和基督教士(也里可温)的差役。③回回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处。虽然累朝拖欠斡脱(回回官商)的债务已于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当年付给斡脱的钱超过40万锭,在此后的三年中,又付出10.2万锭,以解决历朝售宝未付钞问题。④
也孙铁木儿对儒教和伊斯兰教的尊崇,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对佛教的尊崇,则出自他个人的信仰。他对佛教的捐赠与硕德八剌一样多。除了花费巨金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外,⑤也孙铁木儿还不断请帝师公哥列思巴为他及他的家庭作佛事。帝师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致他的弟弟琐南藏卜在1326年被赐封白兰王并与公主成婚;当帝师抵达都城时,中书省官员都要奉命出城远迎。⑥不仅帝师的家庭成员得到极大尊崇,许多喇嘛亦得到封号并被赐予金、玉印章。⑦也孙铁木儿确实是皇室尊崇所有宗教的蒙古传统政策的维护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很大的财政支出和其他花费。
① [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也孙铁木儿的卒年和生年还都无法确定,因为在《元史》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相互矛盾。他的生年被记为“至元十三年”(1276年),但是他在1328年去世时所记岁数为36岁(《元史》,卷29,第637页;卷30,第687页)。高文德近年在一篇札记中认为1276年的生年是对的,应将他去世时的岁数改为53岁。见[842]《元泰定帝寿年证误》。我没有采纳高文德的意见,而是采用了慕阿德和李则芬的意见,他们认为《元史》所记“至元十三年”应为“至元三十年”(1293年)之误。见[327]慕阿德:《中国的统治者》,第103页;[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3卷,第481页。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生于1263年(《元史》,卷115,第2893页),从生理上说他不可能在13岁时就有了一个儿子。第二,也孙铁木儿据说出生在“晋邸”(《元史》,卷29,第637页),而甘麻剌在1292年才被封为晋王。第三,也孙铁木儿在即位诏书中将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称为“哥哥”(《元史》,卷29,第638页)。在海山之子图帖睦尔的一份即位诏书中,则称也孙铁木儿为“叔父”《元史》,卷32,第709页)。海山生于128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1285年,也孙铁木儿作为他们的族弟,不可能生于1276年。他应该生于1293年,死于1328年,享年35岁。 ① [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卷136,第3305页;卷207,第4600页。 ② [653]《元史》,卷32,第709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38—639页。在元代所有皇帝的即位诏书中,只有泰定帝的诏书是用汉文白话体写的,它显然是从蒙古文原文翻译过来的。这表明在也孙铁木儿即位时,身边没有汉人文士。武英殿版《元史》所载该诏书的文言体全文,是后来翻译的。见[795]张元济:《校史随笔》,112a—113b。 ① 《元史》,卷29,第639—641页。也孙铁木儿可能与仍然忠于硕德八剌朝的大都官员有一个秘密协定。以张珪为首的大臣曾向也孙铁木儿发出一封密书,请求他继承帝位并且处罚谋叛者。见虞集撰张珪墓志铭,载[623]《国朝文类》,卷53,17b—18a。相关段落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18,12a中漏载;亦见12b—13a所记大都官员对刺杀事件的最初反映。 ② [653]《元史》,卷29,第641、646、648页;卷175,第4075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76,20b—21b。 ③ 此后,甚至谋叛者被籍没的家财亦被给还其家,见[653]《元史》,卷29,第649—650页。 ① [653]《元史》,卷29,第639页。[689]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7,26a—28a。 ② [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4—266页。 ③ [653]《元史》,卷175,第4074—4083页。 ④ [653]《元史》,卷112,第2826—2828页。 ① [653]《元史》,卷29,第640页。 ② [653]《元史》,卷29,第643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43页;卷30,第680页。 ④ [435]佐口透:《十四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第173—178页。 ⑤ 见[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① [653]《元史》,卷29,第644、646页;卷175,第4076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476,22a—b。亦见[192]崛江雅明:《铁木哥斡赤斤的子孙》,第240—250页;[713]叶新民:《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汗廷的关系》。 ② [653]《元史》,卷29,第640、641页;卷172,第4027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44页;[615]虞集:《道园类稿》,卷33,16b—18a。 ① [615]虞集:《道园类稿》,卷33,17b。 ② [653]《元史》,卷29,第648页。 ③ [653]《元史》,卷29,第653页。 ④ [653]《元史》,卷30,第678页;[104]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思特:《元代中国的商人组合:斡脱》,第149—151页。 ⑤ [709]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289、294—295页。 ⑥ [653]《元史》,卷30,第669页。关于琐南藏卜,见[166]韩百诗:《〈元史〉卷108〈诸王表〉译注》,第137页;亦见[779]陈庆英在《元朝在西藏所封白兰王》一文中关于白兰王封号的讨论。 ⑦ [653]《元史》,卷202,第4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