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章节目录 > 第14节 崔恩卿的报业经营观(1)

第14节 崔恩卿的报业经营观(1)(2/2)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作者:赵俊宏 2017-01-13 12:48
报业需要雇职员、工人,需要花成本,生产、印刷产品,需要卖商品,能赚钱,当然也能亏损。这不是产业是什么?顶多只能说它是一个“特殊产业”,特殊产业也是产业,必须根据产业的规律去运作。

    后来官方接受了报纸、新闻事业是产业的说法,但又提出一条,不能提报纸产业化,担心“产业化”的提法会使报纸丢掉党性。这里头有着一个逻辑矛盾:既然已经是产业了,还需要“产业化”吗?

    但不管理论如何争论,作为崔恩卿这一代报业经营者,已经把报纸视为一个产业,并开始扎扎实实地运作着。

    (2)报纸商品观

    报纸是商品;报纸(指新闻纸)商品的特殊性,即:报纸是新闻纸和广告纸的统一体,它是靠销售新闻纸和广告纸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其使用价值即社会功能,其交换价值即经济效益。

    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类似,它的争论出现更早。大家也许还记得,文革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因此受到了刻薄的讥讽和攻击,本人也受到了迫害。

    这个观点的重新出现并被报业经营者所采纳,意味着都市报赢利模式的登场,不管是北京的《北京青年报》,还是广州的《广州日报》,都开始了发行市场上的攻城掠地,那时的报纸,跟所有的促销商品一样,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当报纸商品观被视为进步与否的标志时。宋建武提出了,报纸不是商品,因为报纸并不遵循着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报纸的低价并不是真实价格,发行的亏损从广告中取得补偿。他的“发行生产论”对此有精辟论述(见后文)。应该说,这种“报纸不是商品论”和原来的观点有本质区别,在深刻理解媒介经济规律上走得更远。事实上,这种“发行生产论”和崔恩卿的“报纸商品观”只是说法不同,但思想是统一的。

    (3)报纸构成三要素

    报纸构成的三要素是新闻、副刊和广告。

    很明显,这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提法,对办报思路的一种粗放式概括。今天再用新闻、副刊、广告来概括报纸产品,未免失于简单。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处,《北京青年报》兴起时,这个“三要素论”其实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报纸必须包含新闻性内容、可读性内容、宣传广告内容,这三点确实是构成报纸的核心要素。

    (4)报纸信息基本分为两类

    无偿信息,即新闻和副刊,以形成舆论;有偿信息,即广告,以形成生产和消费指南;无偿信息纳入新闻管理渠道,有偿信息纳入工商管理渠道。

    崔恩卿的这种提法在当时也很超前,现在一般把前一种叫做公共信息,它是吸引读者并影响读者的一个信息载体,后一种叫广告信息,它搭乘前一种载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进入读者的视野,获得广告宣传效果。

    崔恩卿对两个管理渠道的论述具有创造性,是一种管理上的双轨制,这就划清了某些界限,给予了报业发展的自由度。事实上现在主管意识形态、文化宣传的部门的管理范围也不只是新闻报道,对于很多报社的经营活动也有介入。从长远看来,这种状况必须得到解决。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除了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任何机构都不能对市场运行主体(报业经营部分)进行过多干涉。而意识形态部门应该把监管范围收缩到新闻报道、舆论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