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章节目录 > 第8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3)

第8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3)(2/2)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作者:赵俊宏 2017-01-13 12:48
合早报和高效传媒。她将成为一张轻松的都市报;二是她追求时尚和实用,作为一张信息纸和实用纸,她将是中青年发展人群的亲密朋友。

    自第5期(创刊第二周)之后,由国际音乐节的报道引发,我对“娱闻特色”的问题进一步做了概括,主要是针对头版的版面提出了16字方针:娱闻入目,要闻适度;画龙点睛,冲击有术。我提出的这个16字方针,既是版式风格,又是报纸特色;既是战略确定,又是战术选择。此后,针对金鹰奖、百花奖的“报道”又多次重申了这一办报原则,其中讲到头版版式具体处理上,要求对确有价值的娱闻可以“大可包天”(整版一条),也可以“小似碎石”(多条目)。这是强调版面的冲击力度。以上就是“信报”的特色。归结起来,就是“信报”要成为以娱乐信息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早报,以此填补北京报业市场的空白,以此进入主流社会,以此成为大众传媒。

    遗憾的是,这一确定的方针迟迟不能在版面上体现,以致失去了多次冲击市场的机会,失去了多次向新闻管理部门展示自身特色的机会,失去了多次向广告市场展示自身市场功能的机会,而留给市场和读者的印象是:丰富——可读——定位游移。

    五、《信报》运营

    崔恩卿对《信报》的总体运营设计了三个要领。第一个是“团队办报办给大众”。这是针对信报当时队伍的现状提出的。信报的创办初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只能依靠团队来办报。这也是信报最初提出“娱闻入目”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是“画龙点睛,冲击有术”。在报纸冲击力方面崔恩卿和当年的《北京青年报》可谓开了先河,当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报道钢琴家克莱德曼来北京演出时,采取了非常大胆的反潮流行为,封面第一版从头到尾一个大照片,是克莱德曼的大头像,翻过来整版是介绍克莱德曼的八千字长文。克莱德曼到北京时,报纸也印出来,他在这个报纸上签名,成了音乐会的分发的传单。这个颇具创意行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崔恩卿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首先这是新闻,其次他把新闻和策划很好结合起来。这种思路延续到他在《信报》提出的“画龙点睛,冲击有术”。

    第三是“四轮驱动,诚信双赢”。在执掌《信报》的过程中,崔恩卿的报业经营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完善和发展,他提出了有名的“四轮驱动”理论,认为报业有四个轮子:采编、广告、发行和策划活动。“四轮驱动”成为了《信报》的指导思想,《信报》一直在采编、广告、发行这三个方面追求一种平衡、稳健的发展,而“策划活动”这第四个轮子,更成了《信报》迅速崛起的一个强大推动力。《信报》在创刊三年来精心策划了许多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比如《信报》曾做过一个“万名的哥免费体检”的策划活动。免费给的哥体检,是一件带有公益性的好事,也可以通过“的哥”的人际传播把报纸品牌传播出去,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活动既使报纸扩大影响、树立品牌效应,又通过社会活动和读者和广告客户建立了深入的关系。这是一种低成本推进的方式。可以说,这第四个轮子,把前面三个轮子串联并带动起来,使报纸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