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焦点]天津图腾(1)(2/2)
《激活: 谁启动了中国经济》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1-13 12:33
一位官员说:“现在看来,当初张立昌书记把危改作为天津工作的突破口是多么富有战略远见,在三五八十战略完成后又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符合天津的实际,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贯彻执行这一战略。”
2.国际元素
而开放带动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凸显了天津这种务实而灵活的选择。如果说危房改造体现了再造天津的能力的话,那么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无疑加强了天津的实力。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对于天津这座老工业城市,这也许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当冲击——反应模式生效后,变革的可能性变得如此之大,顺理成章。
天津市一位官员说,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电视机等等都诞生在天津,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形势下,这既是值得称赞的历史也是现实的难题。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受惠者,天津的以开放带改革的策略,让国际先进元素以水银泻地的方式进入到传统的产业和企业中,最终使之脱胎换骨。天津从营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入手,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突出“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理念,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来津投资。
一个适合投资的营商环境终于使得开放的双方都变成了受益者。跨国公司发现了天津,而天津也得以发现世界。摩托罗拉在天津由最初的1.2亿美元投资,发展到目前30多亿美元投资,成为在华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而丰田、三星等众多跨国公司都在天津取得很好的业绩。分享中国的成长,分享天津的成长,变得如此具体和实在。而天津则利用跨国公司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极大地激活了国有经济的潜在能量,有力地促进了天津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成为推动天津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从1984年,天津电梯和奥的斯率先合资开始,作为一家老牌的国有企业,便由此经历了天津工业改革的许多第一。1994年,美国奥的斯公司提出了增资1000万美元的要求,外方增资1000万美元意味什么,天津市政府心里最清楚,美国奥的斯要将合资厂中的外资比例由30%增加到51%,从而控股企业。让外资控股这在当时,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现实。可是不让外资控股,企业不仅难以继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得不到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特事特办,天津市吃下了这只“螃蟹”。
天津这种做法当时可是风波不小,引起过产权问题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争论。结果如何?数字最能说明问题,1993年以来天津经济开始两位数增长,一直保持12.2%左右,1993年天津的国民生产总值500亿左右,财政收入60亿,而现在国民生产总值2200亿,财政收入450亿。
“让外商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看长远,算大账”、“一个好项目,如果工作失误,谁放跑谁负责”,在天津的权限内,自己给点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多设身处地为外商解决问题。这也许是当时天津吸引外资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