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2/2)
《做强做大做久: 万向集团基因大解析》作者:夏伯尧 2017-01-13 12:12
许多邀请我作演讲的场合,常常会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诸如:“我们去年招了10个大学生,结果只剩下一个,而且剩下的一个又不是我们想留的,这些大学生都是怎么回事?”“我的亲人在企业里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我想让他们走,他们又不肯走,我该怎么办?”……每当遇上这样的问题,我虽然表面上试图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但心里却在想,我们不能奢望每个老板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不能奢望每个企业都成为卓越的企业,让提这样问题的企业或企业家自生自灭也罢。我这样说一点也不想贬低这样的老板或企业,事实上,企业也跟自然界一样,有生有灭是自然现象。哪怕是短命的企业,在它存在的岁月里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诸如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就业,交了税费,老板个人也赚了钱,提供了消费等,多多少少为社会贡献了一些GDP。我们理应向他们投之以赞许的目光。
但作者对大公司具有一种痴迷的情结,我把更加崇敬的目光投向那些目光远大的优秀企业家,投向看了此书会客观评价坦然处之的企业家。我们非常希望能多遇见一些诸如“在我企业里如何构建竞争性的战略”、“如何构建适应新发展时期的组织结构”、“如何理顺我们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如何培育我们的核心能力”等更具挑战性或更具层次的问题。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科研人员时,我没想过要写一本书。
有了数年的企业经历后,我觉得非写不可。
1998年底,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自己5年企业经历的一些感受写成一本书叫《大公司之梦》。这是一本关于企业如何营造核心能力进而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书,我急于在这本书里表达自己的一些观念,现在看来这本书显得有些急躁和莽撞。
本人原先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6年的研究生涯觉得很无奈,总有一种“拔剑回顾心茫然”的悲鸣。那时,每周两次的坐班,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如何待遇低,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去创收和脱贫。想得最多的是为企业作咨询和策划。
1993年初本人参与了“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全国百家大型企业调查》之《万向集团》卷的撰写工作,有幸结识了现在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先生,于是后来有了为万向服务数年以及为其他几家著名企业服务的经历。那时作为一个高级经济研究人员进入民营企业打工还是比较罕见的事。身临其境才知道搞好企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学者口中的“一定要重视人才”、“一定要重视科技”、“一定要加强管理”等理念与企业家心目中同样的词汇其内涵可能大不相同,也使我意识到当初在研究机构时要为企业咨询的慷慨激昂是多么幼稚。
在各式企业里5年的“打工”经历,虽有伤筋动骨、心力交瘁的感觉,但仍觉得很精彩,使我不禁时常想发出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投笔从商”的呼吁。
但作者对大公司具有一种痴迷的情结,我把更加崇敬的目光投向那些目光远大的优秀企业家,投向看了此书会客观评价坦然处之的企业家。我们非常希望能多遇见一些诸如“在我企业里如何构建竞争性的战略”、“如何构建适应新发展时期的组织结构”、“如何理顺我们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如何培育我们的核心能力”等更具挑战性或更具层次的问题。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科研人员时,我没想过要写一本书。
有了数年的企业经历后,我觉得非写不可。
1998年底,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自己5年企业经历的一些感受写成一本书叫《大公司之梦》。这是一本关于企业如何营造核心能力进而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书,我急于在这本书里表达自己的一些观念,现在看来这本书显得有些急躁和莽撞。
本人原先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6年的研究生涯觉得很无奈,总有一种“拔剑回顾心茫然”的悲鸣。那时,每周两次的坐班,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如何待遇低,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去创收和脱贫。想得最多的是为企业作咨询和策划。
1993年初本人参与了“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全国百家大型企业调查》之《万向集团》卷的撰写工作,有幸结识了现在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先生,于是后来有了为万向服务数年以及为其他几家著名企业服务的经历。那时作为一个高级经济研究人员进入民营企业打工还是比较罕见的事。身临其境才知道搞好企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学者口中的“一定要重视人才”、“一定要重视科技”、“一定要加强管理”等理念与企业家心目中同样的词汇其内涵可能大不相同,也使我意识到当初在研究机构时要为企业咨询的慷慨激昂是多么幼稚。
在各式企业里5年的“打工”经历,虽有伤筋动骨、心力交瘁的感觉,但仍觉得很精彩,使我不禁时常想发出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投笔从商”的呼吁。